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讀書小感]挺身而進,別奢求取悅每個人。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年刊 〈The World in 2016〉中,
Woes(困境)、Women(女性領導人)及Wins(輸贏)三個關鍵字替2016定調。


無獨有偶,

前幾個月先後讀了《挺身而進》(LEAN IN),以及《女力時代》(The XX Factor)。
兩本主軸皆 focus on WOMEN。

先分享前一本,由雪莉·桑德柏格 (Sheryl Sandberg)所著,

曾在Google帶領龐大的營運團隊,現為臉書營運長
被《財星》(Fortune)雜誌列為50大最有權力的女性、《時代》(Time) 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她的事業,或許距離妳我過於遙遠,
但,意外的,
她的親身經歷教材,竟比《再也沒有難談的事:哈佛法學院教你如何開口談,解決切身的大小事》更令人有所共鳴




談論女性角色的書籍不勝枚舉,遑論這本2013年出版後大為暢銷的排行榜書籍。

但對她更深層的認識,是在她丈夫--Dave Goldberg意外過世後30天,
所寫的一篇紀念文,讓人眼眶泛紅。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eryl/posts/10155617891025177:0

中文翻譯:https://share.inside.com.tw/posts/17045)

文中提及一句有力量的話禱詞,

『請不要讓我在活著的時候死去。』( “Let me not die while I am still alive.”)
不論支撐你活著的是何種力量,是何種執著,是何種信念,是哪一個人,是哪一種情感,
至少你曾擁有。

閱讀《挺身而進》時,看到Sandberg與丈夫相互扶持的夫妻關係,

單由白紙黑字即能感知那種可遇不可求的相知相惜,
更佩服她在喪夫之痛後,明白大小事已再無 {選項A--Dave}可選擇的無助感中恢復的堅強。也偷偷盼望,
到了要定下來的時候,找個想要有平等夥伴的伴侶,找個認為女性應該聰明、有見解、有抱負的伴侶,找個重視公平,並且預期自己會分攤家務,甚至想要分攤家務的人做伴侶。 

一直以為事業成功的女人,要不就工作狂,要不就單身,
要不就像〈高級實習生〉(The Intern)中,安海瑟威在事業與家庭間奔波的疲倦,換來的卻是老公的短暫出軌。
但之後會分享的《女力時代》告訴我們,菁英階層的女性反倒是結婚、生子比例最高的一群。
Sandberg也提及《財星》500大企業有28位女執行長,其中26位已婚,只有1位離婚,1位未婚。
原來,成功女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全心全意支持的男人。
讓她能夠覺得「一天最棒的事,通常是能夠回家吃晚飯。」


然而,為什麼自己是女人,卻仍免不了還是會陷入性別差異的沉痾中,深不自覺?

連Sandberg也難以避免。
有次一位女生在Sandberg演講完上前跟她講話,說的不是演講讓她多有共鳴,而是,
「我學會要一直舉著手。」
因為,當Sandberg在回答最後兩個問題後,仍有手在半空中揮著,她又再繼續回答下去。
你沒猜錯,那些舉著手揮舞的,
都是男人。


相較於男人,女人實在過於溫良恭儉讓,
女性只申請她們覺得自己100%符合工作條件的職缺,但男性如果覺得自己符合工作條件的60%,就會去爭取工作。
擔任主管多年,Sandberg也發現她經常是在說服女性轉換到新領域。而男性呢?
在一知道公司將啟動新專案時,就立刻敲她的門,表示自己是最適合的人選了!
想想自己,許多時候的許多行為,不也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弱者?!


但怎麼讓自己敢勇於爭取,又不會被認為過於強勢?
Sandberg認為「堅持而可親」(relentlessly pleasant)是個不錯的女性模式。
由尋求共同利益、解決共同問題的角度切入是蠻好的建議,
她舉了一個女性朋友打電話給她爭取一個職位的例子,
跟別人不同的是,
該位友人並沒有花時間講述自己那些傑出優秀的經歷,
而是問了,『妳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甚麼? 我可以怎樣幫妳解決問題?』
How brilliant.  :)

最後,別奢求取悅每個人。
如果妳真的取悅了每個人,就表示你的改變還不夠。


哪天,妳若當上主管,該如何聽見真話呢?
明知道底下的同事對妳有意見,但在妳面前卻一副若無其事狀,
要是認為開放同事公開發表意見之舉,即能聽見真心話,也太過天真無邪。
Sandberg用自己在臉書擔任領導者的經驗,告訴妳,
需要結合得體合宜與真實,找到能夠細緻、優雅地說出真實情況的甜蜜點,而不是大剌剌地殘酷說出實話。
不論是聽真話、講真話,都是需要高超的技巧與得體的時間點!
千萬別讓自己高處不勝寒。
「痛苦得知真相,遠勝過無知的快樂。



每份工作皆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只能是一段自我發掘的旅程。

種種艱辛總不足為外人道也。
置身其中的當事人往往忙碌至頭髮凌亂,心中僅剩怨懟,
無法窺見自我肯定之價值所在。
而置身其外的旁人更難以理解爆發邊緣的情緒與跌落谷底的憂鬱,
甚少能給予恰如其分的同理對待。


的確,
沒有一個機會一開始就完全符合你的條件。你必須抓住機會,把機會調整成適合你,而不是一直想挑到剛好適合自己的機會。
『如果有人給妳一個火箭上的座位,別問位子在哪裡,上火箭就對了!』~Eric Schmidt,曾任Google執行長

漫漫長路上,不斷探險、跌跤,繼續前行的冒險中,
或許藉由成功故事的分享,能少走些冤枉路,
就算走過,也得留下痕跡。
每份工作都需要做點犧牲,關鍵在於避免無謂的犧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