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 極有趣的解讀時間方式--《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

我是習慣整天戴錶的人,小時候甚至連睡覺都戴著。
彷彿眼睛睜開當下若沒知道時間,會有多焦慮!
看了幾十年的指針、數字,
卻是在看了這本《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
才充分理解,
時間,從來都不只是時間本身。

歷史上的每一座時鐘,目的都不僅於測量時間。

這麼想想也對,
對於眼睛一睜開就想看到時間的我而言,看的其實不是時間,
而是一種安心感。

《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ABOUT TIME: 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Twelve Clocks)


👉時間是——權力、控制、金錢、秩序、道德和信仰

當你要與國外的朋友聯繫,腦中正切換時差,
是否曾想過現在世界標準化的時間是甚麼時候、如何形成的?
為什麼要以英國格林威治時間做為標準時間呢?

儘管曾去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但我仍天真以為天文臺,不就是從事科學研究之處嗎?!
真是太淺了。

2019年去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看到少見的24時制時鐘

書中引用1925年格林威治天文臺照片,竟然是我曾到訪之處!意外之喜。

天文觀測台,從來就不是抽象科學的聖堂,反而自始自終都是高度政治化的領域。
本書作者大衛・魯尼(David Rooney),是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時計館前館長,
由他來說明格林威治天文臺扮演的角色,再適合不過!
標準時間這套系統,是指在同一座城、同一個地區、國家、甚至是整個大陸,裡頭的每一個人都同意將自己的時鐘調成跟某特定地區一樣的時間,比如英國,就使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若問英國人,為什麼英國會開始採用標準化時間?
會得到幾乎是「鐵路建造」的答案。
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英國在1830-1840年代大興鐵路,
若沒有標準化的時間,將無法管理火車時刻表,光想就心驚膽顫,
這不僅是秩序規範,更是攸關性命的安全考量。


1840年起,英國大西部各火車站都放棄自己當地的時間,而改採鐵路公司的時間,
鐵路公司則採用倫敦使用的時間,
而倫敦當時唯一能得到正確時間之處在哪呢?
沒錯,就是格林威治天文臺!
於是,格林威治時間就這麼成為全英國鐵路系統的標準時間。

Image by Александр Летягин from Pixabay


但若以為全英國自此之後就有了法定標準時間的happy ending,
就太過高估大英帝國的掌控力。
儘管鐵路時刻表已標準化,大多數行業都還是依照傳統習慣,
自己過自己的時間。
畢竟,若沒要搭火車,何必要跟100公里外的另座城市過同樣時間呢!

導致1880年英國立法規定格林威治時間成為全英國官方標準時間的那根稻草,
竟然是,
讓人歡喜讓人憂的酒精飲料。

Image by Alexa from Pixabay

原來,1870年代的英國人,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貪杯成性。......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們從時鐘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再從無常中悟出行為必須有所節制,就像透過法案頒布允許飲酒的時間,將人民可以飲酒的時間都交到政府手上去約束。

既然政府已經規定可以喝酒的時間,為什麼還會有許多糾紛?
因為政府沒說,這時間到底是,
要依當地酒吧的城市時間?還是照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啊?

於是為了確保每個人,不論是酒客或酒吧,都能取得正確的時間。
幾經爭吵,1880年英國終於通過法案,
規定格林威治標準時間自此,
成為所有英國執法時所依據的官方時間。

呼,只能說,英國人對於何時能點最後一杯酒,真的相當在意。


書中還有許多與時間有關的歷史故事及知識點,值得一讀。
如作者所說,這本書藉由鐘錶的歷史來檢視資本主義、知識的交通、帝國的創建、以及工業化帶給人們生活的劇烈變化」
可以說,誰掌握了時間,誰就掌控了權力。


讓我不禁回想起,
小時候放暑假每天都只想睡到自然醒時,老媽七早八早的人工鬧鐘呼喊聲,
就是我們家最有權力的象徵,無誤。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2024 TAISHIN WOMEN RUN] 許久未見的完賽成績

「踏出舒適圈之前,得先擁有不受傷的強健。」
看到拱門前持續跳動的秒數,腦中閃過的第一念頭。

過去仗著青春的肉體,若小病小痛常勉力為之,
現已到不會勉強自己的年紀,
若腳踝不舒服?先換個運動,好好找出原因才治本、
若喉嚨不舒暢,先保養好再來練跑,才能享受腦內啡的愉悅感。


【2024 TAISHIN WOMEN RUN】
賽事時間:2024.04.14
賽事距離:21KM
晶片成績:1:58:36


近幾年都只參加經典賽事,起跑線前往往動彈不得,
台新女子路跑,已可算是經典比賽,但半馬起跑前10分鐘,
起跑區空間仍然寬敞,還可隨台上熱身操擺動,
報名網站半馬限額6,000人,但完賽成績中顯示僅2,300多人參賽。

是路跑退燒?或是女孩們都去跑全馬了?XD

今年的背心設計還是沒意外地讓人失望,不過完賽T-Shirt較過去版型好上許多!
1/2的美好,無比欣慰。
繼續期待明年能有100%的完美服裝設計。


過年前,某次跑步扭到右腳腳踝,
看過幾次醫生、做了足測,
被提醒跑姿需要調整、肌肉天天放鬆,
沒受傷前,放鬆按摩注意跑姿這些金玉良言,往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到了不得不重視時,
才知道,原來右腳總容易抽筋、小腿外側常痠痛,與走路、跑步姿勢密切相關。
然而,跑了這麼多年,
姿勢豈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身體發出的訊號,還是得乖乖聽,
於是這幾個月,就在缺乏跳躍的高強度間歇運動、缺乏漸速跑、長距離的恢復期中度過。
也就有了近5年沒看到,如此接近2小時的完賽時間......


賽後,繼續認真用滾筒按摩放鬆,
期待下一場健康的奔馳。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人生小片段] 適合啜飲時閱讀,《一起,微醺》

慌忙多日,下定決心放懶放緩,
晃蕩至永春站,
信步於虎林街巷弄,邊消化讓人心滿意足的小陳牛肉麵,
突然一間裝潢簡潔,窗明几亮的咖啡小店吸引注意力,
星巴克的買一送一立刻被拋諸腦後~
今日第二份咖啡因,
就來「告乃翁」攝取吧!


【告乃翁 Calling Bar】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虎林街132巷15號

告乃翁 Calling Bar

還沒踏入店內,便覺店名著實有趣。
入內發現原來不是間純咖啡店,飲料單上還有賣酒哩,
吧台後方也是一整面的酒瓶。

無獨有偶,點了飲料單上唯二的含酒精類咖啡,貝里斯奶酒拿鐵。
結帳時才撇到酒櫃上有瓶君度橙酒,
早知道點餐時就厚臉皮問問老闆,能否客製化一杯君度拿鐵,讓我回味回味了~

室友點的焦糖海鹽拿鐵


沒想到眼尖的老闆結帳時,
隨口一句「妳看的書好像很有趣呢!」,
竟然有注意到我的本日讀物—韓良露的《一起,微醺》。
聊了兩句,原來老闆也是嗜酒之人啊,
回家一查,才知道原來英文店名 Calling Bar, 晚間搖身一變成Bar, 營業甚晚。
感覺更有趣了~


飲料單上僅兩款含酒的咖啡選項,愛爾蘭咖啡及貝里斯拿鐵。
一度因書中那篇〈情熱愛爾蘭咖啡〉就要選擇前者,
回過神感受一下這天超過25度的體感氣溫後,
嗯,暖身的愛爾蘭咖啡,還是等冬天再來品嘗好了。
而少冰的貝里斯拿鐵,奶味並未掩蓋奶酒本身,咖啡味道亦有,甚好。


自從多年前讀到《酒徒的告白》後,就對這類無法單純於旅遊文學,或飲食文學的散文情有獨鍾,
應該有種【旅遊飲酒文學】的次類別吧。
終於等到今年書展又入手幾本,
包括《酒徒的告白 2:喝到世界的盡頭》,以及已故作家韓良露的《一起,微醺》與《小飲,良露》。



《酒徒的告白》內有許多照片,就像看旅遊書般的新奇與大開眼界;
《一起,微醺》中則以簡約的插畫、作者豐富的飲食經驗見長,
兩書不約而同提到茴香酒。
不論是多年前或是此時此刻,
都讓我連結到奧罕.帕慕克在《純真博物館》及《我心中的陌生人》等書中不斷出現的拉克酒(Raki)
及曾嘗鮮品過,卻還無法體會充滿八角味的土耳其國酒醉人之處;
以至於看到韓良露寫到,「太濃的八角味,讓我覺得彷彿在喝不鹹的八角滷汁,只想把手中的酒和豆干、海帶、雞翅膀一起滷。」
完全理解地會心一笑。


改天也該把旅遊途中曾經品嚐過的飲料、記憶串為故事成篇,
細數究竟能成幾頁文字......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荷蘭 阿姆斯特丹] 梵谷迷必訪,館藏量全球第一的梵谷美術館

盡可能地多尋找美好之物,大多數人發現的美麗之物太少。(Find things beautiful as much as you can, most people find too little beautiful.)~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想一次綜覽梵谷的畫作,該去哪間美術館呢?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收藏的梵谷作品為世界之冠,
超過200幅油畫、580幅素描與750封私人信件,更有畫家友人高更、秀拉、莫內等的作品,
是想了解梵谷生平的首選之處。

19世紀風格的半圓形建築,為美術館主樓

《戴灰氈帽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Grey Felt Hat, 1887)


荷蘭.梵谷美術館 (Van Gogh Museum)
票價:€20(2023.10)


身為阿姆斯特丹最熱門的博物館,館內大小遊客摩肩擦踵,特別是三層樓中的永久館藏區,
賞畫須有點耐心。
另外務必提前上網購票,現場幾乎是買不到票的。
那天等入場時,遇到兩位遊客問,這隊伍是排買票嗎?只能殘念表示今天早就沒票啦,
這些排隊人潮,都是事先購好票等著入場的。

得等前方人群散去才能欣賞到《向日葵》


📌寶可夢與梵谷的關聯??

2023年為歡慶美術館建館50週年,館方與寶可夢展開官方合作計畫,
2023928日至202417日,為期3個多月的寶可夢特展(Pokémon x Van Gogh Museum)


非常湊巧,旅程剛好遇上這特展。


寶可夢特展(Pokémon x Van Gogh Museum)


嗯,戴草帽的皮卡丘超可愛沒錯,

但一位19世紀的後印象派畫家,會與現代日本卡通人物有什麼交集?

答案果然是在「日本藝術與文化」方面。


《藝妓》(Courtesan, 1887),臨摹日本浮世繪畫家溪齋英泉的作品


梵谷的繪畫與世界觀受到日本文化影響甚深,在巴黎時期(1886-1888)與印象派畫家交流,

畫風轉為明亮多彩,喜歡上日本浮世繪畫風,臨摹不少作品。

館藏畫作中還有他寫的日文字,歪歪扭扭,頗有童趣。



透過此合作,館方希望能讓年輕一代用另種方式認識這位畫家。

畢竟在1888年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曾提到,

「在我看來,學習日本藝術可變得更快樂和開朗,它讓我們回歸自然。」



只能說梵谷X寶可夢的魅力無法擋!

特展方圓十公尺內人山人海,好不容易邊擠邊排到最前方,

赫然發現,

所謂特展其實是一面L型背版,以及六幅寶可夢化的畫作(還有線上活動)。





完全明白我並非館方特展的TA,畢竟寶可夢中只認識皮卡丘跟妙蛙種子, 

反倒禮品部的明信片及相關紀念品,對我更有吸引力。XDDD


走完一圈,相較於行銷熱度,對這特展實際呈現的合作方式有點失落,

但最失落的其實想買其中最可愛的皮卡丘自畫像明信片,

卻早已全部售罄⋯⋯。


📌梵谷的畫好看在哪裡?


《亞爾的臥房》(Bedroom in Arles, 1888)
《向日葵》(Sunflowers, 1889)

這個問題從小時候看到《向日葵》時就存在,

為什麼沒有立體感、光影、明暗的平面性畫風會吸引人?到底好看在哪裡?


的確,
極度擬真、寫實的畫風,逼真到簡直是拍照的工法,神乎其技令人讚嘆不已;
只不過歐洲人自從文藝復興以來,
幾百年來那千千萬萬幅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早已見山不是山。

19世紀中期之後,現實主義興起,瓦解了遵從古希臘那種「藝術=美」的框架,
而之後印象派、後印象派更進一步揚棄視覺性的現實主義,
畫作以筆觸表現出情感與世界觀。
梵谷即為其中的佼佼者。

《西洋美術鑑賞術》中提及,
「梵谷把情感投射在作品裡,是首位透過繪畫表現情感的先驅。用色彩表現精神要素的構想,是西洋美術的全新潮流,也引導出20世紀前半的表現主義。

於是,欣賞《亞爾的臥房》,便不能以是否有採透視法、物體是否符合正確比例來觀之,而要從他當時因精神崩潰住院療養不穩定的精神狀態來理解;


看著《向日葵》時,不能以是否呈現光影來欣賞,而是要理解這是他為了邀請高更來同住,為他的房間所畫的裝飾性畫作,滿懷著豐沛情感做畫的心情。


也能明白《杏花》這幅畫對梵谷家族所代表的意義,因這是他送給即將出生的姪子的禮物,象徵新生與春天的到來;而畫風則是向日本浮世繪致意的筆法。

《漫遊按讚藝術史》裡這麼介紹這幅作品,

「杏花清晰暴露的花朵,以及扭轉數回的枝枒,無一不是他對浮世繪的風格的致意,又以近乎單一的藍色襯托,讓人以為這是張精美的壁紙,頗具獨特的平面感。」


《杏花》(Almond Blossom, 1890)。




透過歷史背景了解一幅畫及畫家,才能更完整解讀作品。

這也是這次逛梵谷美術館,透過現場畫作介紹、官網文字,

以及事前事後所做的些許功課,

所理解之一二事。



延伸閱讀|

[西班牙.紀念品] 到底有多熱,需要買那麼多把摺扇!?

[荷蘭.阿姆斯特丹] 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 PART I: 林布蘭,與這座館

[荷蘭.阿姆斯特丹] Rijksmuseum PART II: 除《倒牛奶的女僕》還有更多......



《豐收》(The Harvest, 1888)


高更(Paul Gauguin)描繪的《畫向日葵的梵谷》(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

  

2024年2月14日 星期三

[口袋食譜] 麻油煎餃

「人人都有對「家常菜」的想念吧。一鍋煮得剛好的米飯,一碗老老實實的麵,一塊煎的煮的烤的肉或者魚,一些炒的燙的蔬菜,一口一口吞下肚,額頭微微出汗,輕嘆一聲,覺得這才是在過日子啊!」~《也好吃》馬世芳


自《#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後,對飲食文學,及飲食旅遊文學興趣大增,
從較純粹介紹地方經典小吃的《#小吃碗上太空》、《#彰化小食記》、《#台灣豬黑白切》,到憶餐桌上情感的《#人生需要酒肉朋友》及《#也好吃》,
都令人回味再三。


邊訝異為何這些寫吃之人均擁有非凡的料理身手,
邊得益於書中文字,將經典地方小吃先行筆記,總是有機會按圖索驥的。
也期待自己在有時間的餘裕,空間的餘裕,與心情的餘裕,
挑些簡單的食譜,在家下廚。

在還未照《也好吃》裡頭的食譜下廚前,先端出我家餐桌的家常菜。




多年前北港馬拉松曾帶回一罐麻油,
寒冬時節,來份麻油桂圓半熟蛋,或是不加一滴水的麻油雞暖心,
是再簡單不過的幸福日常。

如今,麻油早已不知用完幾罐,
廚藝檔次雖未顯著提升,
但好在口袋中有這道麻油煎餃,已上得了檯面。


【材料(2人份)】
冷凍水餃十幾顆(鋪滿平底鍋)
麻油些許
太白粉些許

【步驟】
1. 冷鍋鋪滿餃子(口味視家境任選)。開小火
2. 從上方淋下麻油,以每顆餃子都能沾到為主(熱愛麻油者可多倒些)
3. 以1:10比例調配太白粉:水;從鍋緣倒入,約水餃1/3高度。
4. 蓋鍋蓋,轉中火,悶煎10-12分鐘
5. 開蓋,等到太白粉水收乾。鍋緣出現焦香酥脆;確認煎餃不沾黏鍋底。關火
6. 拿盤子蓋住鍋子,鍋子倒扣,裝盤完成


試過多種品牌的冷凍水餃,以我家鍋徑26公分平底鍋,挑小顆一點的比較適合,
切記千萬別用熟水餃,口感差矣。
若用日本太白粉(片栗粉)會較Q彈,使用台灣太白粉則較酥脆;
就算沒加太白粉,只倒水悶煎,當然也是可以的。


從小就喜歡酥脆口感,舉凡任何脆的食物,幾乎都愛。
(除了炸雞皮,因憂慮熱量不得愛)
若一樣食物能吃到脆的,就不會選擇別的吃法。
所以,
若能炸餛飩,就不會是抄手;
若有蝦球,鮮蝦粉絲煲就掰掰;
若能煎餃,就不是水餃。



於是乎,
這道15分鐘就能上桌的家常料理,
是欠缺餘裕時最容易不過的安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