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人生小片段] 甚麼時候是好的時候?

知道不要把自己對愛情的想像投射到對方身上的時候;
知道生活是共享的,但人生是自己的時候;
知道能在對方面前完全展現個性脾氣不良嗜好的時候;
知道,那些最浪漫的,總是細微小事的時候。

「正果熟成時,少了目擊證人,種種的發生是靜啞的,沒有夾道拉響彩砲的觀眾,沒有華服,沒有酒汁從堆疊的香檳杯如地毯鋪瀉而下。」吳曉樂曾寫過,歲月靜好的時候。



學生時暢行的吃到飽,現已難消化,
不如簡單煎個牛排,配杯紅酒,就是盛宴。
鮮花驚喜的浪漫,只覺不切實際,
不如記得手搖飲無糖加珍珠的喜好。


不可逆的成長,明白一件事,
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轟轟烈烈,
濃烈得太過嗆口,無福消受;
保有淡如水的初心,
方為好生眷戀。



喜歡張西描述的日常,希望未來的小日子也能如此,細細書寫。

「這些年倒覺得自己的生活要像隸書,緩緩慢慢,慢得足夠寫好蠶頭雁尾,緩緩完成一個一個字。一天一天,一年一年。」

敬,
2022.12.26—最好的時候。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2022 臺北馬拉松] 用移動的距離,滋養臺北城

時間是冰,鼻腔大口吸取的冷冽;
手指末梢是凍,難以撕開能量膠的僵硬;
穿不住的袖套是熱,攝氏9度的汗水熱血;
南京東路上小腿是緊,距離抽筋的咫尺之遙。

好在無恙迎向終點,是尚有餘裕的神采。



【2022 臺北馬拉松】
賽事時間:2022.12.18
賽事距離:42KM
晶片成績:3:47:32


這早的低溫,讓我想起2017年的京都馬拉松。
2月,是京都最寒冷的月份,舉辦馬拉松正好帶動當地觀光業。
當天早上,攝氏2度,陽光普照張狂的冷。
儘管日本馬拉松都上午9點起跑,時也不過3度。
帽子、長袖加背心、壓縮長褲、手套、領巾,全副武裝,
等待時還穿著起跑時可投入回收箱的舊毛衣,
百密一疏,就是沒防到薄底的跑鞋。
仍記憶猶新,
一直跑到8K,冰凍到快無知覺的腳這才有了點溫度......


這日,9度的市府廣場前,著輕便雨衣,侷促的等待起跑,竟還微微冒汗,
仁愛路上,以奔跑的汗水,餵養著臺北城。
「還是應該穿背心才是啊!」


清楚明白今年臺北馬與破PB無緣,
不若朋友們吃著律己課表,
與認真練跑有所差距的月跑量,
已是忠於自我的路跑人生。

終點巧遇跑友


平時佛系練跑甚少追求速度,能有前半馬每公里的速度已感詫異,
當看到配速紀錄時,更是意外,
幾乎是以每5K慢1秒的配速,穩定奔向終點。




堤頂大道上,凜風下遙望平時練跑的路線,
轉眼在拐進南湖左岸河濱後,跑的不是賽事,而是熟悉。
30K後擔憂的瓶頸此時驟降,
「就當作是在練跑吧,別有壓力。」
事後看了紀錄,竟跑得有模有樣。


在移動的距離裡,能發掘有趣的數字組合、熟悉的地景,
用汗水(或自帶鹽巴?!)滋養著臺北城,
也算是城市馬拉松的微小樂趣。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防彈筆記法》心得: 原來筆記該這麼寫啊!

 #我還需要學怎麼寫筆記嗎?
以為,唸到研究所、考試也算一帆風順,過去整理得有條有理、章節分明的筆記,還曾經提供給同學使用,難道還不清楚怎麼寫筆記嗎?
逛書店時,總下意識地忽略這類工具型書籍。

開始工作後,會議、討論、待辦清單、年度計畫,取代了學生時代的考試。

當累積資料量越大、工作難度提升,常需要參考各類材料時,卻經常發生這種狀況:

明明就有印象曾存過這資料,但檔名是甚麼呢?又存在哪個資料夾呢? 


散落在電腦硬碟、筆記本、手機記事本、雲端等地的資料,缺乏系統性的知識蒐集、彙整方式,不論是對自己記憶力的挑戰,或因搜尋各種蛛絲馬跡而疲累,但根本最重要的事都還沒開始處理哩!

下定決心想好好改善這件事。


人生不該耗費時間找尋,而要將寶貴的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思考。



有此自覺後,先接觸到閱讀前哨站瓦基分享的《卡片盒筆記》心得,覺得這種筆記方式雖頗為耗時,但似乎有辦法能解決我目前要花許多時間找資料、靠記憶力的困境。接著又看電腦玩物Esor 的《防彈筆記法》。看了書中他介紹的方法,頓時醍醐灌頂,這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沒好好善用Evernote 或Google 雲端硬碟這類工具啊!



#你的筆記不是你以為的筆記

#其實是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這兩本書讓我對 #何謂「寫筆記」這事大有改觀。若只把會議紀錄、待辦事項當成筆記的內容,那就太窄化這項任務了。

防彈筆記談的,是把每則筆記,當成一項任務

卡片盒筆記,則是利用外部架構(卡片盒)來幫助思考,彌補大腦的侷限。



#不從整理資料的角度做筆記

#從目標的角度有系統地寫筆記

面對任務,需要有目標、要了解面臨的問題,及發想下一步行動。

每天整理隨手記下的筆記,達到「集中」、「處理」,才不會想找資料時忘記是存到email、line還是icloud。

而筆記完成後,透過反覆檢視、修改、添加新內容,並運用連結、延伸擴展至其他任務,成為你思考的知識管理系統。



說真的,我還真沒想過,筆記做好,能讓人生更美好?!

直到開始練習防彈筆記,雖然目前距離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尚有一段距離,但至少已逐漸降低找資料、找idea的時間成本,有意識地擺脫直覺性的紀錄,從想達到甚麼目標開始著眼。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會時間管理,而是我們沒有先把系統建立起來。」

期待能擁有更優質的人生與工作表現。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關於跑步] 讓跑步成為不再焦慮的習慣

 「習慣就像有生命的鎖鏈一樣,會在你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慢慢地變得又粗又不容易掙脫。」~英國文人詹森(Samuel Johnson)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明明跑步多年,但直到現在,以下場景依然時不時上演著:該練跑的日子。上班用腦過度的疲勞感在推開家門的瞬間爆表,還要換上運動服套上跑鞋,出門練跑?早上還慷慨激昂的鬥志現已幻化為擺爛。


「外面好像開始下雨了?」、「肚子很餓先吃點東西吧!」、「先回個要緊的工作訊息!」......


始終懷疑自己是欠缺跑步的目標,也常自我批判及焦慮,難道要像我那群認真跑友們,設定月跑量、目標成績才是王道?!



只是,我就是不想這麼累啊!

測完5,000公尺的汗水



一直覺得全天下只有我定時上演這齣內心戲吧。直到看了《天生不愛動》,才豁然領悟,多年來的自我掙扎、內心焦慮,正是身而為人,再正常不過的想法。

因為,「人類演化過程中,不會為了健康和體態而自願從事身體活動。」



原來這一切,都需要勉力為之。

勉力為之的測5,000公尺



但究竟戮力為之的跑,

是為何而跑?為何不想跑?如何跑得無憂無慮?



為了追求更好的成績嗎?

回頭望了擺在架上的獎盃們,帶回家後好像也就沒再留心過,只有大掃除時拍拍上頭的灰塵。顯然,不特別為此。

2018年苗栗馬拉松女總二

為了能更坦然吃喝嗎?

完全沒錯!只要跑個10K,就能消耗不少熱量,更遑論42K完跑那幾千大卡熱量,能讓人不忌口多少食物了~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了享受跑步的樂趣嗎?

《心流》(flow)對此名詞的定義,是指專注投入、心無旁騖並感到滿足、快樂的狀態,或是能夠「樂在其中」。

有人喜歡在跑步時發想;但跑步時的我,幾乎無法思考跑步外的事。光呼吸、跑姿、落點、節奏就已佔盡全部心思。尤其跑順後,真的能達到心流的境界,只要體驗過,就難以忘懷。

2019渣打馬拉松


為了紓壓放空大腦嗎?

村上春樹曾說,他或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的。運動所分泌的多巴胺的的確確讓我忘卻擾人的工作及俗事。曾經在上班壓力滿載後,明明時間已晚、身體疲累,還是立刻換上跑鞋,出門慢跑放空去。只為獲得1小時的空白。

跑在英國泰晤士河畔的愜意



這兩年,邊跑邊旅遊邊上凸台賽事少了,單純練跑時間多了,

嘗試著從行為科學、心理學視角,

剖析焦慮曾幾何時滲透於無形之間。



焦慮,怎麼別人都在持續進步,自己的速度卻不進則退?

坦然,別忘在工作變忙、生活型態改變、興趣變廣後,所能分配給跑步的時間自然不若以往。少了以賽代訓的高強度,成績自然無法累積。
但能擁有更多元的興趣,值得。


焦慮,擔憂上班壓力大,導致吃喝沒(想)節制,若沒跑步,囤積的熱量活生生轉化為肥肉。

坦然,太侷限於熱量消耗的單一來源,接受坐著不動才是最大公敵。

跳一場30分鐘的HIIT、練個重訓,照樣能夠消耗不少熱量。

嘗試其他運動,讓運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值得。



若你也曾為跑步感到掙扎、焦慮,
可以試著解構這項習慣,回想為何而跑?為何不想跑?

找出自己的答案,

讓它成為你生活中不想掙脫的意義。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2022 長榮半程馬拉松] 就當作LSD練習吧!

每次都笑稱自己是比賽型選手,
平時吃課表懶,高強度訓練太累人,
但鳴槍後,看著身邊整群往前衝的跑友,頓時腎上腺素激增,
往往跑出事後自己瞠目結舌的均速。

過往這般場景,此次並未上演,
只求2小時內完賽,照顧好心肺成首要之務。


【2022 長榮馬拉松】
賽事日期:2022/10/23
賽事距離:21KM
晶片時間:1:54:30

分不太清究竟是確診導致心肺受影響,還是隔離期間,10來天沒練跑耐力下降,
或許皆有之吧。
難得報名賽事,原本想努力拚一下,連重訓都降載,
但賽前兩週的確診,一切突然間喊卡。
好在賽前咳嗽已痊癒,才敢出賽,
表現這事就不用想了,總是那句老話「路永遠都在!」


接下來,似乎要砍掉重練,
面對再一個多月的臺北馬拉松啦!


最早追溯到2009年的賽事,太古早的照片、紀錄資料到處散落,
好不容易東拼西湊完成。
邊整理邊回顧,當年怎麼有辦法一個月數場賽事,甚至偶爾還有連日賽的情況!?
明明最不愛早起,
自己又究竟是如何在前一晚的選手之夜,外加夜宿在外常睡不好之下完賽,
還三不五時抱回獎盃......
不得不更佩服時至今日仍舊繼續超早起、繼續累積賽事、繼續屢創佳績的跑友們!太佩服你們!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人生小片段] 隔離中再讀《憂鬱的種類》

當每日確診人數總是在3萬、4萬、5萬之間來回擺盪,
一開始還疑惑,每天真那麼多人陽性?!
當至親好友逐一確診,
此時,若想維持既定的人生步調,
則快篩兩條線的存在,
不遠矣。

我就知道遲早有一天會確診。
這種見怪不怪的「我就知道」,正是《憂鬱的種類》想傳達的,
不是憤世嫉俗,也不是悲觀主義,
只是清楚明白,沒有甚麼天選之人那回事。




確診前,記得某天腦中曾一閃而過,「足不出戶的居家隔離日子,會不會很難熬?」
確診後,才明白想像與現實間的差距。
當困在發燒、全身無力、咳嗽、喉嚨痛、頭暈種種症狀的軀殼內,
當閉上眼一覺到天明成為奢望,
相信我,難熬的絕不會是數饅頭的日子......

於是,前四天,就是躺平、吃點東西、吃藥、繼續躺平,
反正陰雨天也調和了明亮與暗夜的色調,
錯過了日昇月移,但完整記住了身體的戰役。小結。


健忘也許是憂鬱的特質?!
第六日,當頭不再因大力擤鼻而暈、心開始能專注讀下幾行字,
當更有餘力注意陰鬱微涼的天空,
那心眼明亮的洞察力這才又冒出頭。
明明過去喜愛陰天勝過晴天、雨天,
怎麼現下這般陰沉,惹人不安。

這時候,再讀書中〈成就與憂鬱〉,好像有了答案。

三天連假後的上班日,我的居家第七日。
此時,
大腦強烈反對平靜、放鬆的狀態,這威脅到它的生存。大腦最多只能應付一兩天的休息,之後又會開始無盡的擔憂和質疑。大腦會再次要求我們為自己負責、追問我們生命的目的、質疑我們是否有價值或足夠體面、質問我們有何存在的權利。


儘管這篇是描述功成名就之後,無所事事的難熬,
但套用在隔離期間的靜默,周邊僅殘留鍵盤敲打的對話及輕爵士背景音樂,意外應景。
當沒有早上八點半的會議、沒有修改建議或章節截稿期限能轉移注意力,於是我們不禁開始思索自己無關緊要的存在。


「工作存在的目的,是保護我們免受絕望與煩憂的殘忍摧殘。」
或許是有幾分道理。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新竹小旅] 2022玻璃藝術節 + 春室玻璃杯DIY

久仰春池玻璃盛名,難得來新竹一趟,
首要之務趕緊來預約吹玻璃行程。
恰好遇見兩年一度的玻璃藝術節,怎麼錯過!
四大主題區域—「透明大百科」主題館、「透明博物館」特展館、5G 科技藝術裝置「透明苑」,以及可逛可吃喝的「透明市集」。

兼具美感、知識性及趣味性。





剛好遇上2022 玻璃藝術節,春室特別推出透明季限定款--冰裂紋杯
運氣如此好,當然是首選。
另一個杯子就選清涼水藍色吧!




疫情期間無法親自體驗到口吹玻璃這道步驟,好可惜。
但春室的年輕員工們都好有活力,在抽風聲嗚嗚響的悶熱工作室內,
親切地為每位體驗者說明每道工序。
只是面對千度高溫玻璃,有點難分心記得那一道道步驟,只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最後只記得因為想要水藍色飽滿些,共沾了水藍矽砂3回這枝微末節。


結束後再去一旁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參觀「玻璃博物館」特展,
這才對吹製玻璃的過程有較完整的了解。
實在是博大精深的工藝。

 









除了自個兒完成的玻璃杯及攪拌棒外,
最喜愛「透明大百科」展區以中央那座近20噸的循環玻璃山景,延伸而出的各種索引成品。
充滿知識性的介紹,及從脆弱到堅固,從精密到藝術,
明明都是矽砂「SiO2」,卻能產生眾多不同的透明想像。
而且剛好聽到一位年輕男生的導覽,臉色淡定但內容很充實,對展區的規劃能有很完整的了解。


很有意義的系列活動,讓人回味無窮的玻璃藝術節。
僅以一枚捨不得兌換的玻璃幣,作為此行紀念。

透明市集的玻璃幣 
(圖片來源:https://www.kaiak.tw/glasspedia/)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 學校之外,人生之內——《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

這幾年固定收看人生學校的短影片,也曾經寫過短文分享印象深刻的影片:

[人生小片段] 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8法則

https://pinkbee35.blogspot.com/2020/04/8.html

欣賞他們用簡明方式描述諸多人生課題,只是長久以來習慣難改,仍偏好閱讀紙本(若中文字更好)。
終於盼到人生學校集結精華,並出版中文書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
把人生、自我、愛情、工作各種面向的人生課題,以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概念解惑,
該如何從失戀中恢復正常生活、如何不讓被拒絕影響生活的健康、如何在悲慘世界中過活、如何對他人說不......


分享幾個覺得特別有趣的課題。


#世界不繞你轉  不必擔心別人怎麼看

當我們已經活到一定年紀,明知道不用太過在意他人眼光、走在路上根本沒有人注意我們新剪的髮型、微凸的肚子;但許多時候,就還是會在意啊~~
對面的同事會發現我穿的套裝變緊了,扣子快蹦開了、老闆還記得上個月會議中我提的愚蠢建議、餐廳其他客人紛紛側目為什麼你獨自一人在餐廳用餐......

人生學校用一幅畫來告訴你,well, nobody cares!
文藝復興畫家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 the Elderl) 1560年畫的《伊卡魯斯的墮落風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呈現溺水的伊卡魯斯的最後時刻。而我們得要很仔細凝視,才會在右下角某處,發現被嚴重淡化的伊卡魯斯搖晃的四肢,在海中載浮載沉。

透過這幅畫,人生學校要告訴我們一項極大的救贖--
我們打翻東西或髮型很糟時,絕對沒人會注意到。
在一般友好的情況下,其他人遇到我們的時候,對我們根本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想擁有成熟的情緒  要先有溝通、信任與接受脆弱的能力  

你可能會認為情緒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更加穩定,但其實我們也常發現,
有時候外表55歲的人,就衝動和習慣的溝通方式來看,也可能只有4歲半。不是嗎?
這該如何是好?!

首先要接受,人類是情緒的動物,對自身價值的感覺很容易出現異常波動
只是有些人會形外,有些人在心中翻騰。
不想要無來由的情緒低落,或大起大落,第一步要對自身更有意識
好情緒不是只要你想就能自個出現的,
要意識到自己的脆弱、知道要交哪些朋友、有時候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造成,以及乾脆忽視情緒也很好。

若進一步想要情緒成熟,要嘛就是在童年自然養成--溝通、信任和接受脆弱的美德,不然就是在成年後努力學習。
當我們能夠向讓我們覺得很煩的人解釋為什麼會有如此感覺、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堅持自我主張的選項,及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容忍自己的脆弱,或找到一個能忍受我們眼淚的人。

下次,當你跟另一半吵架、對無禮的人不爽時,
記得好好複習這三種能力!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有挑戰的一門課題了。


#讓生命感覺更長的專家不是營養師,而是藝術家

若你想要延長生命,與其思考增加物理性的時間,不如確保你活得恰如其分地充實!
當我們的生活有越多時候具有挑戰性、不可預測的經歷,就會覺得日子過得越長。

你或許會以為,所以我們要前往北極看極光、去祕魯馬丘比丘朝聖、與海豚一同游泳這種新奇事物,才算過得有意義。
人生學校給的建議是,我們只需像藝術家:
適當地留意、睜著眼睛過日子,並且在這過程中享受時間。
如同梵谷畫了多幅向日葵,型態各異,
運用生活中的美學,觀察身邊潛在的美麗,不用去到某些美景、城市,才認為能探尋到新事物。



書內容應該是自他們 Youtube影片中重新編輯而來,如同幾分鐘的影片,一個 lesson就傳達一個觀念,是通識課的短講,而非研討會的專業剖析。

之前也曾分享過《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這本書,
當時寫到,從小到大,學校、家長、社會極少教我們如何才能長出強健的心智肌肉,
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就如同這21堂課題,薄薄100多頁,
這所學校教的,需要回家後好好做功課複習,
才能拿到人生學校的學分呀!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 看完《聰明思考》,期待有聰明生活

 「真正能交給我東西的好書,不是讀完就算了。我必須把書放下,開始按照書的提點去生活。閱讀所起的頭,我必須用行動去為其畫下句點。」~亨利.梭羅(Henry Thoreau)

曾給自己一個今年要比前一年看更多本書的目標。
執行兩年發現,因為很少讀小說,喜愛閱讀的類別,大多就是得花那麼多時間細讀,或回去翻閱,
所以若只顧算數字,反而是劃錯重點。(但要是能快速吸收的大量閱讀就更棒了)


最重要的是,
是讀過、思考了,去行動。

圖片來源:博客來


接連看的幾本好書,普遍都是從關於觀念到實際行為的改變。
包括《超級思維》、《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逆思維》,或《聰明思考》所談的方法,
殊途同歸都有個核心目的—
#提升生活品質


《聰明思考》作者尼茲比(Richard Nisbett),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框架理論大師。

我們都希望人生中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正確的。但受到各種情境、脈絡與個人特質影響,常常事與願違。尼茲比希望透過各種推論規則,幫助讀者做出更聰明的決策,不論是該不該吃完難吃的餐點、如何在各有優點的應徵者中找到最合適的人,或是該賣掉哪一支股票?

善用一些技巧,將可提升做選擇的品質。分享幾項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別輕易相信你眼前的人事物
這不是要我們一直懷疑他人,而是,要我們動腦思考
人的信念與價值,經過長期養成,其實早已有了對事物的評論與價值判斷。
但我們其實很 #容易受到偶發刺激的影響,而不自覺。
研究顯示,若女生是在搖晃的吊橋上請男生填寫問卷,這時候男生會比較想約女生出去;若換成在穩固的地面填寫問卷,則男生邀約的動機就沒那麼強了。


由此衍伸,對於自己的判斷能力,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及謙卑的心。
而奠基於偶發刺激的影響性,
要做出重大決定時,最好能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多次接觸,尤其在品論一個人時更需如此。

林肯曾說過「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就必須更瞭解他才行。」



#該如何判讀專家說法
作者給了大家幾項意見,
#先了解這問題有沒有所謂的專業知識像占星術就沒有專業知識。
若有所謂的專業知識,則去看看專家是否有一致見解。
若有一致見解,而且共識越強時,你就越可以接受。


太多新聞起手式都是「OOO研究表示」,讀者也很容易全盤接受。
隨著Line各種長輩群組到處轉傳,太多時候真假交雜的內容令人難以判別,
一方面要抗拒直覺反應,一方面又對資訊正確性感到焦慮。
若沒有時間做到作者的建議,該如何是好?!
日常生活,我們則可以善用趨勢科技達人、Cofacts、TFC事實查核中心,
這些臺灣已經頗有機制的平台,檢視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



#無意識帶來的好處比你想像得多更多
當意識思考無法處理問題時,往往就是無意識最擅長處理的事。
作者舉了中研院院士張益唐解出世紀數學難題的故事。
這故事過去在院內曾略耳聞,但不太了解細節,只知他成名前不甚得志。
書中描述張益唐並不是在研究室努力思考時想出解法,而是在朋友家,正準備去聽音樂會時,腦中突然靈光一閃出正確的解法!
數學界大為震撼,一位數學講師能夠解答一道數學界的聖杯難題。

張益唐院士在想出孿生質數謎題後,又花了幾個月確認所有細節。

這也印證出作者想傳達的訊息:
#若正思索的問題毫無進展,先去做別的事吧!讓無意識接手看看
#靈光乍現後意識思考至關重要




我們無法一時之間改變長久以來思考的方式,這些被作者稱呼為「不良的心理傾向」
但至少能開始明瞭,人類的行為,都會取決於脈絡,以及社會影響力。
當開始覺察到這點,就是改變的開端。

作者最後舉了例子,當你看到《紐約時報》指出,比起簡單辦婚禮的夫妻,婚禮辦得盛大的夫婦,婚姻會更美滿,你要怎麼思考?
我們應意識到,會盛大舉辦婚禮者,平均年紀較大、財力較好、認識時間較久等,各種因素都會和婚姻滿意度有相關,而無法盡信「婚禮規模大小與婚姻滿意度」存在相關性。


你今天接收到哪些值得再思考的新聞呢?
願我們皆能以更有知覺的方式生活,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 天生不愛動,但要健康就要動!

第一眼吸引我的,是這本書的翻譯書名。
英文原名-- Exercised: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中文翻譯為《天生不愛動》,巧妙地道破全書宗旨:
「人類演化過程中,不會為了健康和體態而自願從事身體活動」


圖片來源: 讀冊生活


本書作者是哈佛大學人類演化生物學家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
透過科學研究、人類演化學,分析了12個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迷思,
整理分享幾個對我自己受用的論點。


#怎麼動剛好?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2次重量訓練
這是2018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建議要達到「顯著健康效益」的活動強度。
所謂的中強度有氧,指的是最大心率的50%-70%;高強度指的則是最大心率的70%-85%。
這比我們常聽到「333原則」一週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時間還要多,
連我自己都得勉力為之,才能在工作繁忙的日常達到這樣運動量,
要保持健康體態,真非易事。


那麼,走路會變瘦嗎?
#走路可以減重,只是效果沒那麼快
作者透過分析各種研究發現,步行可以減輕重量,但你需要連續好幾個月每天走路半小時以上,而且還要注意走路完後,不能把熱量吃回來。


#一定要重量訓練嗎?只做有氧不行嗎?
#肌肉可在中度到激烈運動活動時抑制發炎
肌肉抗發炎效果相當大。
作者指出若要防止跑步傷害的三個方法:讓身體適應跑步對身體的要求、增加肌力,以及跑姿。
各種研究告訴我們,有耐力但核心肌群和腿、腳肌群太弱的跑者,膝部和其他部位受傷的風險較高。
這點幾年前我已有慘痛的親身經驗。

對各年齡層的人來說,阻力訓練都有絕佳的好處。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 可讓你同時具備耐力與速度
說實在的,我每次跳HIIT 都只有1個原因--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消耗熱量。
但閱讀後發現,HIIT 好處遠大於此。
若持續每周做2次HIIT,會使神經刺激下收縮的肌纖維數量增加,讓肌肉迅速爆發的能力逐漸進步;而肌肉的組成也會改變,讓快縮肌纖維變粗,讓我們更強壯。

除了對肌肉的效益外,HIIT 還能提升心臟推送血液的能力、增加深入肌肉的微血管、粒線體數量,供給更多能量,可降低血壓,有助於預防心臟病與糖尿病。

研究也顯示,幾分鐘高強度間歇運動效益和30分鐘有氧運動相同,還能提升體適能!
要真沒時間跑步,跳個HIIT 效果也不遑多讓哩。

這好處也太多了吧,看到這裡是不是該立刻打開YT,找部30分鐘的HIIT影片跳一下呢!?



#如何提升肌力?
#效果最好的方法:以較吃力的重量緩慢做幾組離心收縮(伸直手肘、慢慢放下啞鈴的動作)或等長收縮(拿著重物不動的動作);若想要爆發力和耐力,則以較不吃力的重量快速做多組向心收縮(彎曲手肘舉起啞鈴的動作),每組15-20次,各組間短暫休息的效果最好。

知道這能幹嘛呢?
能讓你每次上教練課或去健身房時,知道自己在練些甚麼。




雖然有些論點算是老生常談,但作者更深入解釋許多我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常識,
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及一些專有名詞,
是本容易入手的科普書籍。

例如他說,那種幾天沒跑步的難受感,是因為腦中的多巴胺減少了。

「今晚,我決定去滿足飢餓的多巴胺受體!」
聽起來好像比「今晚我決定去跑步」來得專業點 XDDD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口袋食譜] 《速水茂虎道移動廚房》和牛炊飯之改良版

一直覺得這位型男主廚的食譜有些蠻好上手,但之前懶洋洋躺在沙發上看,
隔天就完全忘光光~~

昨晚恰巧看到帥主廚最近新節目「速水茂虎道移動廚房》前往京都龜岡市,使用在地的龜岡和牛,協助當地打造創意料理——龜岡和牛炊飯
媽啊,看起來也太好吃,
重點是,食譜也太太太簡單!
簡單到,隔天一覺醒來還能記得的那種。

照片來源:Japanholic 
《速水茂虎道的移動廚房》時尚帥主廚遊遍日本!讓人食慾大開的旅遊美食節目


【材料(2人份)】
超市牛排一塊(200g)
青蔥2枝
薑適量
薄鹽醬油適量
無鹽奶油適量
飯3杯

【步驟】
  1. 洗好3杯米,加入適量切絲的薑、2大匙左右薄鹽醬油,剩下加水至煮飯刻度
  2. 將牛排切成5-6mm的細條、青蔥斜切
  3. 飯煮好後,將牛肉鋪在飯上、擺2塊奶油、鋪上青蔥、淋上點薄鹽醬油
  4. 鍋蓋蓋上悶約3-5分鐘,打開攪拌至牛肉都至少半熟以上
牛肉炊飯

主廚節目上煮飯是用土鍋炊熟、加的是高湯 、用的是100克日幣1000元的和牛,
雖說是移動廚房,但接受委託製作的全新料理,該講究的當然還是不馬虎。
反觀我的固定廚房裡,既無土鍋,也沒高湯,隔壁超市當然更沒有和牛可挑選,
但我想帥主廚對觀眾立馬參照他的食譜,還是開心的吧 XDD

攪拌過後,成品照看起來與大廚的相似度頗高啊,
悶熟的牛肉口感軟嫩,清爽調味的薄鹽醬油炊飯和著淡淡奶油香氣,如此搭配正好!
於是乎,
3合米,一餐就全部吃光光啦,
嗝~


真心認為這能做為30分鐘上菜的經典料理之一,大推!



|《速水茂虎道移動廚房》節目精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ouDI7JW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