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讀後小感]騷動你,慰藉你--The News

個人認為,
這本《新聞的騷動》算是Alain de Botton作品中,
較為嚴肅以對的一本.......
但卻與我目前的工作有著連動的內涵.......
原本想等看完陳玉慧的《時代的摺痕》後一同寫寫讀後小感,
但眼看手邊有兩三本書已開了頭,
唉,想的永遠比實際完成的還多更多。
This is Life.

有些類似《宗教的慰藉》的書寫方式,

寫的是各項類型的新聞,理想中的報導方式,
需要更多的善意、更多自我省思。
如同de Botton心目中,宗教應該透過各種世俗、通俗的呈現手法讓更廣大的無神論者能夠接受。
而新聞應該跳脫小格局、目光偏狹的角度,
才能避免目光如豆、摧毀獨立思考的災難。


很喜歡de Botton用欣賞畫作的比喻來思考新聞,

單看以下這幅圖,
除了猜測這靛藍色的皺褶是出自於某件服飾,或是某床棉被的一角,
大概就看不出其他端倪。

他認為,這就是現代新聞報導的盲點--「我們站得太近了。」

從一則漫長的事件中沒頭沒腦地擷取一小段發展,又沒有說明這些事情背後的背景情境,卻正是許多最重要的新聞事件所受到的報導方式,難怪我們會感到無聊乏味。
那這一角究竟為何?
這其實是義大利畫家提香的〈傑羅拉莫‧巴巴里戈畫像〉(Portrait of Gerolamo Barbarigo)
一幅必須在至少一公尺外的距離欣賞,才看得出其中的誘人魅力的畫作,
卻因為選錯觀賞位置,在距離一、兩公釐下看著一幅畫,
難怪看完還是直嚷嚷甚麼都看不懂啊!!

當然,因為你站錯位置了。


顯然,不僅只有在高強度媒體競爭下的台灣才會引起對新聞的反思,

這世上每個國家的新聞機構,
也都有類似的情況。
套句de Botton說法:
新聞絕對不是一群天使合議決定的結果,而是一群通常疲累不堪且壓力沉重的編輯,在角落辦公室裡匆匆召開會議。
編採會議中決定哪條稿單可以登上版面,哪個議題能上頭版頭,
不能說這些選擇都是偏見,
但無法百分百的客觀,這是一定的。

每天看的報導,是選擇性的真實
經過層層守門人篩選過。
那要如何改變與提升???
de Botton提了--
新聞機構應當針對自己認為這個國家最主要的需求,而從中挑出能夠回應此一需求的事件。
說的是很好,
但為什麼電視上還是持續不停播報柯O東吸毒案的始末,
甚至牽扯到過往情史、交友範圍........
對國家需求的判斷在哪裡???
在''名人"篇中,他認為就算報導名人新聞,也應該有更崇高的意義,
比如說,
透過他人的成就,讓觀眾了解這些是經過多少付出的辛苦,
而不僅當成是一則娛樂新聞來對待。

well, 這些崇高的理念與價值判斷,
提供了一個想法,
但實際上的執行面仍有待許多艱難的考驗。
可以想到本書取名為"騷動"之意,
先讓你對新聞有新體認,不再全盤接收後,
"改變",則又是另外的篇章了。

de Botton以心靈層面來"騷動"讀者的功力還是很到位的,

他對新聞機構報導新聞的內容、取材、方式,並不認同,
見於許多諷刺性的話語,
當今這個時代,如果有個獨裁者想要鞏固自己的權位,並不需要做出對新聞下達禁令這種顯而易見的暴政措施。只要確保新聞機構持續不斷傳播各種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大量轟炸觀眾,絲毫不用說明事件脈絡,同時又不斷改變新聞議程,也不闡明各項議題之間的相互關聯......這樣就足以弱化大多數人掌握政治現實的能力,並且摧毀他們改革政治情勢的決心。
這........應該是種陰謀論吧。
果然,有些事情必須想得複雜些,
單純的孩子是看不出陰謀的!!!


另外諷刺的一句話,更是發人省思。

在福婁拜看來,新聞媒體造成的影響深具感染力,只有完全不識字及不曾受過教育的法國民眾能夠保有適當的思考能力。

雖然這麼說有點過份,

但我真的下班後完全不會想把電視轉到新聞台,
寧願看奧利佛作菜,或是重播N次的蝙蝠俠都更吸引人~
倒不是看新聞會使我喪失適當的思考能力,
一方面工作上已經接觸一整天新聞了,
另外daily news(非專題節目)的重複性及瑣碎性,
時常有浪費光陰之遺憾。

所以,我就只好繼續看書、跑步、寫讀書心得去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