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讀後有感] 做工的人,幸與不幸之間。

最初,
在《報導者》看到房慧真文章及摘自書中的篇章,
未曾想過,紙頁上平靜的文字,是如此接近你我。
說著同一座島嶼上,就我家附近新建案中,
那僅僅一道圍籬之隔的勞工們,
他們的故事。

與我們相距無幾的現實人生,卻是最陌生與遙遠的所在。

好險,我們有林立青。從裏頭,帶來細微的觀察與真誠的情感,
儘管《做工的人》字裡行間,映照的是,
一篇篇幸與不幸之間。


總有那個時候,你會不小心窺見工地旁待處理的垃圾中,
有台灣啤酒或保力達B的空瓶;
或是簡陋的路邊攤內,桌上吐滿檳榔渣的免洗杯旁,一樣少不了的台啤、保力達B;
以及新聞裡警方抓到逃逸外勞,勞檢員稽查工地缺失成果,要在1分半內要說完的"故事"。

「他們怎麼這麼愛喝酒?」、「為什麼外勞要逃跑?」、「為什麼在工地不好好穿著反光背心?」

原來不只是我,
書中的公務員、執法者,都用如此沒有交集的思考方式,
看待彼此。
「警察的眼光離不開我們:取暖的藥酒就是明擺的酒駕;用來幻想人生未來的數字組合報紙,每一張都是可能的聚賭證據;工地拆下來的剝皮電線和分類的金屬,時常是竊匪的目標;那每一句提神和語氣無法切割的髒話,都可能是家暴的潛在因子。我們沒有理由不被他們關注。往往在他們前來巡視時,雙方用著完全沒有交集的對話去刺激彼此。」
深刻到位的描寫工地內外,勞動底層幽微的真實獨白,
穿了整套符合勞檢標準的工作裝備,在光站著就汗流浹背的大熱天下,換來的是身上整片的濕疹;冷風低溫的空曠工地,上班時間不能喝酒的正常規定,難以抵擋身體暖和的基本需求......
這樣的工作環境,通融與否,
身為監工的林立青,想必比我們更加苦惱。
這些人喝酒後,暫時放棄思考待遇,也就不在乎了。微醺,稍稍地麻痺、止痛,且停止抱怨和思考。而且很可能離開了這個工作,就沒有可以共飲的對象。
「做不到的醫囑轉換為對醫生的虧欠,從此不敢再面對醫生。繼續使用麻痺的藥物配合高粱飲下,只能在廟宇前求告期待著兒女長成後,自己還能支撐。」
「那悶在鞋內的香港腳、胯下的癬片、脖子周圍的濕疣和腋下整片連續濕疹所留下的黑斑,還有變形的手指和隨處傷痕的身體、乾黑的皮膚,以及早早模糊不清的視力,成了勞力工作者身上共同的印記。」 
這些文字不是為博取同情,只是道出沒有人在意的真相。
我更相信,愈多人看了《做工的人》,或許社會的兩邊,
能開始產生交集,能更有同理心。
自己也更慢慢理解,社會底層對於公家單位咬牙的憤怒感所為何來。

當聽多了正義凜然且無所不在的「依法行政」,
書中那些無可否認的真實,說明公務員為何是常被詬病為「因循苟且」的一群存在。
公部門是第一種我接觸過後無比嘆息的單位。反正一切價低者得,又有指定預算科目,這些吃公家飯的因而有自己的一套「四平八穩」公文法,舉凡一切業務內容都循往例公文套用發出,於是永遠也不會進步。所有公務員以新的工作為噩夢地獄,甚至直接向包商要求計畫、圖畫以及公文套用,久而久之,整個公部門的素質變得不思進取。

我身邊有很棒的公務員,有頭腦有想法肯做事,願意在有限的資源、長官無盡的要求中,
努力做到最好。
但我也知道,有更多只會讀書考試,一進入公部門就像待了30年的老屁股,
今年的案子就完全複製去年的模式,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
不用管2017年的現實世界,已經進步到何種地步。
安逸度日,只想挑涼缺的單位,最好還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公家單位需要更多《公門菜鳥飛》的公務員,一點點的創新改變都是立意良善的起點,
增加彼此之間更多對話的機會,
認真了解新加坡、日本、英國最深層的文官制度,
而不是輪流拿乙,規範拿丙比例的裝模作樣,甚至不敢淘汰不適任者的鄉愿。



許多篇的結尾,
都是無力改變的現況,只能以旁觀者的無奈做結。
讀著那些與公部門交手的諷刺與不以為然,
在無奈無力的無聲嘆息外,
更擲地有聲地告誡自己,絕對不可成為講出「依法行政」的令人厭惡,
也暗自期盼在能力範圍內,能默默以身作則影響身邊的人。



延伸閱讀|
◩如果在工地,一個年輕作家的養成
https://www.twreporter.org/a/those-workers-young-author

◩呷藥仔──工地師傅口袋裡的私傳藥方
https://www.twreporter.org/a/those-workers-health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