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藝術小片段] 威廉·透納特展──從海天之間認識「光之畫家」

 「我的職責是畫我所看到的東西,而非我所知道的東西。」(My business is to paint what I see, not what I know is there.)—J. M. W. Turner

 

西方近現代的藝術史,你最熟悉哪些畫家或畫派呢?如無意外,多數人的關鍵字應該差不多是莫內、梵谷、高更、畢卡索、馬諦斯,印象派或立體派吧!有多少人熟悉「浪漫主義藝術」威廉.透納J.M.W. Turner, 1775-1851)呢?實不相瞞,還真不熟。


〈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透納,《藍色瑞吉山之日出》,1842。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一開始注意到《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是因為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一位畫家重要到被印在英鎊鈔票上,且為紀念畫家誕辰250週年,泰德美術館推出史上規模最大的全球巡迴展覽「Turner 250」系列活動。相當好奇這位被譽為「光之畫家」,對現代繪畫有多大貢獻?及對英國的意義。

展覽主視覺《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更有種熟悉感,似乎在某本藝術書中看過。原來是收在《一日一頁藝術史》,而書中古往今來收納的365幅畫作,透納作品就包辦了4幅!


透納真面目?!

透納自畫像,J.M.W. Turner(1799)

若看過英鎊上的肖像(24歲時自畫像),再對比2014年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的男主角(見下圖左上),應該會腦袋錯亂。「我們講的是同一個人嗎?」

究竟是透納想營造出浪漫形象(想像)?還是電影太誇大醜化他的公眾形象?

為探詢真相,特別從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查詢館藏的透納肖像(見下圖右上),果然!不偌自像畫飄撇,還有中年發福傾向。且據資料顯示,透納出名後,仍堅持做自己、不刻意改變口音與言行舉止、甚至作秀的性格電影中也有提及,例如在畫展中對著自己的作品戲劇性地吐口水、在冷色調的畫上點上一抹紅色顏料後,修飾成海浪中的浮標等「創新」技法,讓他在有名之餘,也遭受傳統派的抨擊。

「他的天賦無可否認,外貌卻常被形容如水手、農夫,甚至有『不像藝術家,更像工頭』的尖酸說法。」泰德美術館研究員這麼說。


嗯,我們還是專心看畫好了。

左上: 2014年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右上:約翰·吉爾伯特爵士,鉛筆,(1837) 。來源:
英國國家肖像館
下:Back of the Queen Elizabeth II note. From: Bank of England


「光即是色彩」(Light is therefore colour)—透納畫風

透納的畫風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演進,從寫實走向抽象,尤其在對光影的表現上更為突出。可區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寫實階段)受新古典主義與荷蘭風景畫影響,色彩控制嚴謹、透視準確。21歲時首度展出的油畫《海上漁夫》、特展〈始於英國風景〉展區的大自然寫生畫均為此期作品。

中期(浪漫主義與光影探索)晚期(抽象與大自然共鳴),開始走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中期,開始重視光線、氣氛與情緒的表達,對景物的具象描繪開始弱化;畫面結構趨向流動與光感。晚期,輪廓與形體解構,轉向光與色的情緒表現;筆觸自由奔放,幾近抽象。

後期作品引起不少學院派的譏諷。畢竟他1840年的 《湖面落日》(Sun Setting Over a Lake)比莫內的《日出》(1872)還早了好幾十年,走的比印象派還前面,怎能不遭致批評?!

〈歷史故事〉展區一景

〈威尼斯:壯麗的城市〉展區一景


特展之印象最深刻作品—海天一色之無垠

若隱蔽作畫年份,也不告訴你畫作主題,你會覺得下方幾幅作品是甚麼畫風呢?

迷離的光影,與混沌氛圍,或許是強烈氣流造成了浪花,也可能是一片被濃重霧氣掩蓋的牧草草原;也許是早晨的霧氣隱蔽著光輝,或是即將夜晚的朦朧也說不定。夾雜著模糊與不明確,每個人都能產生各自的感受,不正是抽象畫的核心概念?

就算藝評家仍舊把透納中晚期的畫作歸類在浪漫主義派,有些作品我怎麼看,分明就是抽象畫啊。

「透納的天空與海洋越來越挑戰既有的風景畫傳統,畫面中沒有地平線、透視線,亦無傳統構圖方式,觀者彷彿被拋入一個模糊曖昧的空間,與自然元素融為一體。」特展導覽手冊如此介紹。

透納自己也說過,

「模糊是我的強項。」(Indistinctness is my forte.)

透納,《有浮標的海景》,18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透納,《威尼斯節慶》,1845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相較於早期壯遊各地的自然風景寫生,我更喜歡他中晚期半抽象、抽象的繪畫風格。

抽象畫要畫得好,比要畫得像難上許多,且若有紮實的藝術底蘊,加上有想法的創新突破,一幅畫能透露的,超乎想像。

從這次來展出〈海上風暴〉、〈海天之間〉展區作品,即能感受到那些充滿戲劇性的張力,可能是殘酷無情、狂野奔騰,或渺小或巨大,或看了標題,想一探所描述的,究竟在畫作中何方的好奇心,都讓人停留許久、細細品味。

透納,《波濤洶湧的大海和燃燒的殘骸》,1835-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透納,《洶湧的大海與海豚》,1835-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對了,千萬別錯過第一展區影片播放區,有部38分鐘的影片——威廉·透納:展翅高飛(JMW TURNER: ON THE WING)從透納的視角探索他對旅行的熱愛。

影片中採訪了策展人、修復師、作家及歷史學者,介紹透納的多件作品,並帶領觀眾前往啟發他創作的地點。影片還描述19世紀旅行的挑戰。在了解畫家本人之外,也能熟悉大時代的背景。


「在透納之前,倫敦沒有霧。」—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此次來展的80幅透納真跡,較少倫敦景色。想理解歷經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英國,在畫家筆下,會如何呈現?沒有親自前往典藏三萬多件透納作品的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 Britain),怎能一窺究竟?!

但最知名的《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 1844)以及《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 1839)都收藏於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嗯,下個旅遊地點,似乎已呼之欲出。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 《人生不踩雷的藝術》從逆向思考看清人生地雷

有兩件事會決定你的生活品質:一是你思考的品質,二是你關係的品質。—《人生不踩雷的藝術》

若你對自己的人生有高達9成的滿意度,完全可以略過這本書。或根本應該請你分享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

若你覺得你的人生好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每天被待辦清單、做不完的家務事、公事,壓得喘不過氣,更遑論思考,那可考慮作者幫你分門別類出52種你可能遇到的地雷。

《人生不踩雷的藝術》

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寫的《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等書多年來廣受喜愛,已成為他廣為熟悉的系列書籍。這些書,一以貫之,都想提供讀者—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的小撇步。

人生,說穿了,如同上方的引言,不外乎你知道怎麼想事情,及你知道怎麼做人,然後真的要去做。太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知道大部分何謂正確的事,但知易行難不就是這麼回事,所以我們才需要這類人生書籍三不五時提醒自己,

「嗶嗶!前方有地雷,請繞道而行」。


反其道而行的「逆向思考」

若你沒太多時間閱讀《推力》、《聰明思考》、《逆思維》、《心理摩擦力》等認知心理學科普書籍,杜伯里的人生藝術系列把心理學、哲學、行為認知領域的知識,用容易記得的方式介紹給讀者。加上單純的心靈雞湯勵志文吸引力太低,《人生不踩雷的藝術》反其道而行,擺脫正向思考,改用「逆向思考」法,避開會讓人生失敗的原因。

其實這本書中講的大多數技巧,你我都知道,畢竟誰會不知道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呢!但杜伯里負面表述成對你的壞習慣不離不棄」,你可能會比較好奇,想看看葫蘆裡到底在賣甚麼藥。

盡量在老生常談中,分享幾個自己最有感受的不踩雷藝術。


👉想擁有美好人生,就不要讓東西「壞掉」

得過且過的擺爛人生 aka 別得過且過

52個避免人生地雷清單中,第一個就提到「養護」的重要性。

我們總會注意到一項宏偉的設計或英勇救援行動(更不用說若擔綱救援的剛好又是位肌肉男),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更是如此,卻造成高估這些行為的價值;相較之下,我們卻過分看輕悄然無聲的持續性養護工作。他要提醒的,其實是你的健康。

人到中年,特別有感受。

你或家人是否常忽略健檢或家庭醫師的定期檢查與叮嚀,但更感謝不得不動刀時,外科醫生的手術精湛?!若是,從今天起,別對你的身體得過且過吧!

人總是低估長遠利益,較看重當下利益。還年輕,三不五時熬夜也沒甚麼吧!」、「現代人運動量普遍不足,我這樣也算正常吧」、「健檢報告有幾個紅字,已是現代人的通病」。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How about, 從不要讓東西壞掉開始。


👉對另一半的期望值維持在低檔

對一切寄予厚望 aka 降低期望值

(以下非抱怨文)要維持婚姻的秘密,請不要對對方懷抱過高期望,或是不要再看言情小說(這是我說的)。作者建議一開始就與對方坦誠相見,不偽裝、展現出原本且不會改變的模樣;若這樣還能結婚,婚後兩個人都應該去讀經典文學作品。

因為文學作品中多半是悲慘破碎的關係,這樣你就不會對愛情寄予厚望。而這樣的對比效應說不定會讓另一半認為你簡直是公主的化身。但為什麼不打開電視看社會新聞更快?喔,忘了說,作者幾年前寫過《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他已經好多年沒看新聞及社群媒體了。

是否該來閱讀《安娜·卡列尼娜》了......


👉90%的人類行為,可根據所謂的獎勵機制來解釋

信任你的銀行專員 aka 留意(錯誤)獎勵機制,不要變成犧牲者

這篇蠻值得深思。「銀行專員」可自行替換成其他職業,如律師、醫生、汽車業務等等。

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曾說過,

「讓我看一下獎勵政策,我就可以事先告訴你結果。」

所謂事出必有因,想探究人類的行為,可由其背後的獎勵機制著手。

留意為什麼你的銀行專員要推銷某個產品給你、多想一下醫生給你的醫療建議(這點很不容易啊);同樣的,也要注意你自己的獎勵政策,會不會讓你說出、做出只考慮自身利益,可能會讓你被看破手腳、失去信任的話或事情。畢竟「建立名聲要花20年,摧毀名聲只需要5分鐘」!


👉在看下本書或下一部影片中前,先花兩分鐘想一下你想從中得到甚麼?

跌進內容的陷阱 aka 留意你吸收的內容

你都是有意識地吸收資訊嗎?還是只是因為「有趣」而瀏覽資訊?

只是問這的前提,可能還要先需要區分來源是書、長文,或是網路上的影音、短文。

過去還不懂自己不足之處,選書囫圇吞棗。後來才明白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若非吸收力極強或過目不忘者,需懂得在相關性與單純好奇心間求取平衡。作者說,「你希望自己能熟練精通的能力領域,在這範圍內的內容是『相關』的,要先有明確目標精準消費,不要因為『有趣』而瀏覽資訊。有趣的資訊太多了,但對你有幫助嗎?

當然,每週有幾小時,好好讓自己放懶,無意識轉遙控器或滑社群都可以,只要設定好玩耍的時間,誰有辦法時時刻刻正襟危坐哩!


若你感覺人生有些地方還需要加強,或總遇到一些狗屁倒灶的鳥事,或許可以參考一下這本掃雷小書!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口袋食譜] 西班牙香蒜蝦

對食物不太挑剔,更非饕客。只要用餐環境乾淨、食材新鮮,小吃店比 fine dining 讓人更自在快活。因此西班牙馬德里小酒館及百年老店,讓人無比懷念。

Tapas, House wine或在地啤酒,與愛講話的在地人,韓良露在《文化小露台》曾提及,「馬德里是一座享樂的城市,這裡的人活潑、大方、愛講話,喜歡吃東西、好社交,更愛過夜生活,馬德里人相信人活著是為了享受生命,工作只是不得已的手段。」

自從吃過、也學會西班牙香蒜蝦(Gambas al ajillo, Spanish Garlic Shrimp)後,每次吃,除了能得到最省時的回報外,還能喚起旅遊的療癒記憶。

是口袋食譜中不可或缺的也好吃!

西班牙蒜蝦(Spanish Garlic Shrimp)
西班牙香蒜蝦(Gambas al ajillo)

[香蒜蝦食材]

  1. 白蝦  12隻(視家境增減)
  2. 大蒜  6-8瓣
  3. 乾辣椒或辣椒粉(選加)  些許
  4. 巴西里或義大利香料  些許
  5. 橄欖油  蓋過蝦子的一半高度
  6. 檸檬  半顆
蝦子醃料
  1. 鹽巴  少許
  2. 黑胡椒  些許
  3. 片栗粉  些許

香蒜蝦做法]

 【準備蝦子】

將鮮蝦去殼、去腸泥,保留蝦尾,用紙巾吸乾水分,撒上少許鹽、黑胡椒及片栗粉,醃5分鐘備用。

 【熱油煸香蒜片與辣椒】

小鑄鐵鍋倒入橄欖油,放入蒜片與乾辣椒,冷油下鍋,用小火慢慢煸出香氣,蒜片呈金黃即可。

 【加入鮮蝦】

轉中小火,放入處理好的蝦仁,煎至兩面轉橙紅色、熟透即可,約2分鐘內完成。

【撒上香料、檸檬汁提味】

起鍋前撒上巴西里或義大利香料,可擠上檸檬汁,略拌幾下即完成。


馬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的招牌蒜蝦

從備料到完成上桌,不出20分鐘。這道菜更棒的一點,是關火後可連同鍋子上桌,少洗一塊盤子!果然省時無極限。

不過,邊回顧著馬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阿公之家的招牌蒜蝦,邊念著那明明簡單的大火直上,卻飄香上百年,也才驚覺,怎都忘了深盤中的橄欖油下得如此霸氣?!

的確,油足火大,方能縮短蝦子下鍋時間,且還要用法國麵包沾取香噴噴的橄欖油蒜香醬汁呢!應該試著在減少熱量與忠於原味中求取平衡。

好像該把蝦子拿出來退冰了......


馬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不見阿公掌廚,但口感超讚的香蒜蝦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日本.大阪] 萬國博覽會 EXPO 2025|心目中不可錯過的兩大展館!

自從決定要衝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Expo 2025 Osaka, Kansai, Japan)後,該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將體驗最佳化,大概是此次關西行最具挑戰的目標。

4月13日萬博開幕後,官網、社群平台、網友影片等資訊量急遽暴增。哪些場館不可錯過、路線如何安排才省時間、該怎麼吃才有效率、哪些體驗一定得嘗試...... 琳瑯滿目的資訊量,差點忘了根本只有2天啊!失控的資訊量,讓人不由得焦慮。

ㄟ,旅遊不是為了要放鬆嗎?!

沉澱好陣子,終能好好回顧人生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


2025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主題——「未來社會的設計:為了每個人的生命(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身為主辦國,當然得傾國力端出最值得一看的內容。這部分日本的確也沒讓觀眾失望。官方、企業分別打造出「官方國家館」、「民間/企業館」及「特色/簽名館」,各有不同的科技×文化主軸。

若適逢劃時代的里程碑,或能夠締造綿延的影響性,如1876年費城萬博,主題是「紀念美國獨立一百週年」、1889年巴黎萬博主題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又或者1855年巴黎萬博,首度建立的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除此之外,誰有辦法記得每隔幾年舉辦一次的萬博主題呢?


之於小我,若能在博覽會中,因某間場館的某項策展內容,激起思考的漣漪,或許就能像陳德政在《時空迴游》中提到,

「生命是連鎖反應的結果,過去與未來互相影響,一樁事件牽動著另一樁事件。」

未來的我,會不會因造訪 EXPO 2025,觸發了未知,將有所改變也說不定。

傍晚的大屋根(RING)


「EARTH MART」展館|透過食物思考生命

相較於許多展館,以絢麗、宏偉或高科技取勝的外觀,「EARTH MART」外觀是樸實(?)鋪著茅草屋頂的建築物。由人稱熊本熊之父的小山薰堂策劃、隈研吾設計。

EXPO 2025主題展館:EARTH MART

策展人理念是「透過食物思考生命」,透過相當多元方式引發觀者重新審視食物。但,似乎概念有點過多?!

身為超市、賣場重度愛好者,「EARTH MART」的展出,與每個人生活相近,非常容易引起共鳴。例如,可將超市推車中的採買物品放上磅秤,能知道一包咖啡豆、一瓶水、一顆御飯糰的食材相關資訊,與其所代表的意義。

也可知道日本人一輩子吃了多少其他生命,並懷抱對生命和食物的感激之情;或透過列出超市收銀機的消費明細,看出不同國家的人每週採買了哪些食材,藉此理解飲食文化的差異。

都是吸引人駐足的展示,但說實在,要從幾張照片延伸思考到文化層次,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EARTH MART其中一個展區,從每天吃的食物思考生命

EARTH MART展區:「未來的壽司店」

未來食譜  大廚就在你眼前|A kitchen that can record and recreate flavors.

而另個展區的未來食物概念,讓人印象深刻。

超愛看BBC的料理節目,儘管 Rick Stein, Donal Skehan, Jamie Oliver 三不五時拿出的春雞、羊腿、時蘿、迷迭香、鼠尾草等,根本不會在我的shopping list上;但當難得出現一道「這我好像也會做」的料理時,食材、量、料理步驟總晃眼一過。運氣若好,費點功夫,他們個人社群或網站或許還能找到。

每次這種時刻,都想著「若製作單位能提供詳細的食譜讓觀眾下載就太棒了!」(除了《里克斯坦的美食故事》 (Rick Stein's Food Stories) 當他在料理時,螢幕右下角會有QR Code可掃食譜,但料理影片僅限英國境內可觀賞)


EARTH MART展區:「能夠重現味覺記憶的廚房」

於是當看到「EARTH MART」內「能夠重現味覺記憶的廚房」展區,完全就是我心目中的夢幻未來廚房啊!

在「未來廚房」裡,電子爐前方牆上大螢幕就是你的料理食譜。裡頭有你曾經吃過某位星級大廚的經典菜餚、記憶中外婆的拿手好菜,或各種類的料理,不但錄影重現,也能記錄懷念的味道。除了一步步的料理教學外,還更精準的提示你在幾分幾秒時要進入下一步驟,及需要的時間。

透過烹飪數據繼承和共享食譜,實現全球料理文化的傳承。Well, 這是策展的雄心與視野;對一介平民,這就是數位食譜系統,希望能成為未來廚房的標配。


Future of Life|人類與仿生機器人共存的未來,探索生命邊界

EXPO 2025主題展館:Future of Life/いのちの未来

每個人都愛聽故事。

由大阪大學石黑浩教授策展,核心主題是「Amplification of Lives(放大的生命)」,透過設計人類與仿生人共存的未來社會和生活場景,探討若沒有身體、時間、地點的限制,生命將如何呈現,以及人類是否有擴增生命的可能性。

Future of Life內各展區

未來社會 生命能無限擴增延長?

你有想過,若將過世的親人,能把記憶轉移給機器人繼續存活的話,這個機器人是否還算是原本的人?機器人能否擁有真正的情感?人類是否需要無限地活下去?或誰該決定機器人已經活夠了?

以沉浸式劇場觀賞形式,在故事中拋出哲學問題,並提供開放式的結局,讓觀者自行決定對未來的想像。

展區的觀賞,或以故事影片搭配擬真機器人的共存、聽聲不見人的場景,或在多個擬真機器人的場景間交替,策展手法多元,並以有餘裕思考的速度推進,不得不說是細膩、精緻、具思考性且娛樂性高的主題場館。

這應該也是 「Future of Life/いのちの未来」會成為萬博超熱門場館的原因之一。

2天共參觀20個左右場館,第一個展館就是石黑浩的Future of Life。一開始就體驗到萬博最精彩、也不好預約的展館,運氣好到沒話說。


未來,講到2025大阪萬國博覽會,人們會記得的,可能是那座周長約 2 公里,當年世界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大屋根」(RING),或是那台「不只清洗身體,也能洗滌心靈」的自動洗澡機(笑)。

驚人的木造建築:大屋根(RING)

至於我,願望很小。

只希望未來廚房的牆壁同時也是數位食譜,滑動螢幕,就能給出「今晚想吃甚麼」的最佳答案。吃完晚餐後,家裡的仿生機器人能收拾餐桌、洗碗收盤,最後再倒杯紅酒、切盤起士,轉換成閱讀模式,若能再陪我討論分享書本內容,找些延伸閱讀資料~

如此未來,值得期盼。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口袋食譜] 芒果椰奶西米露(減糖版)

上回返屏東,聽到芒果樹快要收成,殷殷期盼著。不多久果然收到兩箱。

開箱讓悶著的粒粒透個氣,客廳頓時果香盈滿,彷彿再擱久些,螞蟻大軍就會聞香而來的濃郁。立刻包妥,存放冰箱。


看到超市盒裝兩顆即要價99元,我卻能如此揮霍著吃,除了幸福,再無其他。

炎炎夏日,率先登場的芒果料理,首選消暑清涼的芒果椰奶西米露

Mango Coconut Sago
芒果椰奶西米露

芒果椰奶西米露食材]

芒果 2-3顆、西谷米 100克、莎莎亞椰奶 1瓶、蒟蒻凍(選加) 少許

芒果椰奶西米露做法]

❶ 煮西谷米

  1. 滾水煮西谷米:一鍋水煮沸後加入西谷米,小火煮8分鐘,期間稍微攪拌避免沾鍋。
  2. 關火悶煮:蓋上鍋蓋再悶15分鐘,至西谷米透明。
  3. 沖泡冷水:用濾網撈出西谷米,以冷水沖泡,瀝乾後可放入冷藏。

❷ 處理芒果

切塊與打泥:2/3的芒果切塊備用;1/3可用果汁機稍微打成芒果泥,或用叉子壓成芒果泥。


❸ 組合完成

混合材料:取出冷藏的西谷米,加入芒果、芒果泥、適量莎莎椰奶,也可加入蒟蒻果凍(冰箱剛好有包蘋果蒟蒻凍,加入些許),攪拌均勻,即可享用。

若加入葡萄柚果粒,即可化身成楊枝甘露!



一方面太懶,想到要加熱椰漿與糖就覺麻煩,另方面也想減點熱量,莎莎亞椰奶成為絕佳替代品!儘管它椰漿味道沒有太明顯,但熱量比椰漿低很多(熱量僅約1/5),一口氣喝它個2、3碗也沒太多負擔。

還有滿滿一層的芒果......,接下來再試試多年前在泰國吃過,懷念不已的芒果糯米飯吧!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日本.京都]日本史上最大規模莫內睡蓮巡迴展覽|京瓷美術館

「我想描繪的是空氣──橋樑、房屋與船隻所處的空氣,那環繞它們的美,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

2025《莫內:睡蓮真跡展》中最喜愛的一幅


自2024年10月起,《莫內:睡蓮真跡展 Monet: The Late Waterscapes》依序在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Kyoto City KYOCERA Museum of Art),以及豐田市美術館舉行。

距離印象派在巴黎首次展出已過 150 年,此展追溯莫內晚年藝術的豐富發展軌跡——他在創作上不斷探索、邁向「超越印象派」的境地。特展包含日本各方所藏作品,以及特別從世界上收藏最多的莫內作品的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 Monet)借了48件莫內畫作,其中多幅為日本首次公開亮相。


《莫內:睡蓮真跡展 Monet: The Late Waterscapes》

參訪地點: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展期:2025年3月27日至6月8日)

參訪時間:2025年5月底


此次京阪神自由行,超幸運躬逢其盛,再次與莫內相遇。一覽數不完的睡蓮,及各式色彩繽紛的花卉。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莫內:睡蓮真跡展》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莫內:睡蓮真跡展》
展場入口處,美術館的光之廣間


2023年在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曾在巨幅《睡蓮》及《陽光下的白楊林蔭道》前待了許久。非常喜歡那兩幅以明亮溫暖呈現的大自然景色,看久似乎還有能使人心情平靜的療癒功能。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莫內《睡蓮》(1916)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莫內《陽光下的白楊林蔭道》(1898)

(延伸閱讀|[東京] 國立西洋美術館,東京藝術行首選!)


聚焦莫內「晚期」創作 —— 更自由、更抽象、更情感化的筆觸

2025年《莫內:睡蓮真跡展》則可看見更多風格、實驗性的創作。

1890年,50來歲的莫內在巴黎近郊的吉維尼(Giverny)購置地產,陸續蓋了水上花園,並在池塘上架設日式小橋,池塘中的睡蓮與周圍的垂柳、花卉,成為他晚年的戶外寫生天堂。

此次展覽作品,幾乎取材自吉維尼的家,池塘中的蓮、池畔的柳、花園的藤、日本橋及花園小徑。包含大規模的系列連作,幾幅、十幾幅油畫描繪同一景色在不同季節、不同氣候和時間下的光、影變化。

從畫作邊的留白、隨性到像是習作的未完成品,也可以說是「實驗性」的創作。相較於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作品的細緻感,這次多數畫作的隨意性更加突出。莫內曾說,他作畫目的在於記錄「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實印象,而不是去描繪一幅籠統性的風景畫。」

於是,觀者在水洩不通的人群裡,試著想像那一幅幅帶著神祕氣息的真實景觀。

可清楚看到畫作各角落的留白

如何欣賞莫內的畫? 靠近一點?還是後退一步?

每次看畫,總想更貼近畫作,觀察細微的筆觸、乾筆法、厚塗法等不同技法,除了多看多學習,彷彿藉此也能參透些許畫家當下的情緒。

但這次觀賞莫內作品時,卻都要退後好幾步,除了動輒超過2公尺的巨幅作品,不遠觀無法看清全貌,其次,他晚期作品的抽象感更為強烈,太靠近根本無法理解到底在畫什麼⋯⋯

在見山不是山的情境下,莫內「雖側重同一主題,卻在不同的光線和空氣下變幻無窮外觀,因而,他用油彩記錄下來的,不是所見物體的本身,而是觀照的過程。」

最好的例子就是此次同時展出的四幅—池塘上的日本橋。

每一幅都是同樣的景,但色彩差異相當大。有的幾乎難以看出日本橋何在,有的則若影若現。許多睡蓮、水流、楊柳的線條,隨意一撇,深紫色、深藍色、紅褐色,帶有魔性的畫面.....比起其他完整度高的作品,這些晚期創作,透過使用的色彩,能看出他想描繪出光線、空氣及介於其中的一切。

或是說,是在描繪視野本身,而非眼前之物。

莫內,《日本橋》(1918-1924)。圖片來源:Musée Marmottan Monet 
這場《莫內:睡蓮真跡展》唯一可拍照的展區

世界顛倒|界線消融 真幻交織

〈The world upside down〉是展覽的其中一個展區。

很喜歡牆上引述莫內的話,

"Boundaries are lost, the actual of the illusory combines within a microcosm."(當界線不再分明,現實與幻象交融於一個小小的宇宙之中。)

此區作品,的確已跳脫地面與水面的界線,或真或幻,任憑觀者自行體會。

有人說莫內的眼睛能看見異於常人的色彩,所以才能捕捉到豐富的光影流動感,並完成那麼多精彩的創作。

而他在1912年被診斷出白內障,但直到1923年才接受手術。因患有嚴重的白內障,晚年無法準確勾勒物象的形態,所看到的色彩也失真。可明顯看出,此時期作品,多呈現抽象化的形態,有人說這是如夢般的感覺。

我看著看著,這魔幻神秘的睡蓮,怎麼有點佛經裡描述煉獄的陰森感。該不會是老先生半夜睡不著,散步到池塘時畫的吧?!

但不得不說,這系列的睡蓮巨作,氣魄與規模都不在話下。


莫內,《睡蓮》(1919)

活了86歲的莫內,一直作畫到人生盡頭;針對同樣主題,不厭其煩地重複創作,只擔心時間不夠用,就算已是大師仍然刻意練習,實在是所有習畫者的最佳榜樣!(現在好像應該要拿起畫筆跟顏料才對)

若不及在京都遇見此特展也別失望,此展覽正在愛知縣中部的豐田市美術館展示中。展期從今年6月21日到2025年9月15日,距離名古屋不遠。提供給喜歡莫內、印象派畫風的朋友參考。


延伸閱讀|

歷時3年大規模改建!日本現存最古老公立美術館「京都市京瓷美術館」重新揭幕 豐田市美術館網站|モネ-睡蓮のとき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日本清酒] 神戶.灘五鄉 清酒博物館半日遊

好的水源邊,一定有好吃的豆腐,與好喝的日本酒。—日本俗語

造訪神戶灘五鄉前,對日本清酒的認識,僅止於能說出薰酒、爽酒、醇酒、熟酒這四大風味分類。

跟風獺祭,才發現自己原來不愛被歸類於薰酒類的純米大吟釀,被認為芳香的華麗高級感,入口只覺過濃郁香甜。還是清爽辛口、不帶甜味的清酒較對味。

如此清酒門外漢,竟然安排了半天的清酒文化體驗?!就跟去到西班牙,一定要去鄰近的酒莊巡禮,行萬里路吸取知識呀!

(延伸閱讀:[西班牙美酒] 杜羅河岸(Ribera del Duero)產區.Protos 酒莊巡禮


被稱為「日本第一酒鄉」的「灘五鄉(なだごごう)」

御影站外的灘五鄉廣告
在御影站(阪神)出口的廣告

「灘五鄉」是日本最知名、歷史最悠久的清酒產地之一,為兵庫縣五個釀酒區域的總稱。

簡言之,清酒,是將麴加入米中,糖化後利用酵母發酵而成的日本酒,是以米為主食的日本民族的傳統酒。灘五鄉因有絕佳的水源(宮水,富含礦物質的硬水,影響酒質的鐵含量很少,非常適合釀酒)與優質酒米(如山田錦),被譽為「日本清酒的聖地」。

五個鄉分別為:西鄉、御影、 魚崎、西宮以及今津。原來臺灣常見的白鶴、大關、菊正宗都是這裡出產的哩。

本以為海報左上角的「Go! Go! 灘五鄉是隨意發想的口號,原來是從灘五鄉的讀音Nadagogo 中擷取當成 Slogan, 真是有創意的標語!

據ChatGPT 對我的了解,灘五鄉的清酒大多偏「辛口、乾爽、酒體扎實」風味(也被稱為「男酒」),非常適合不喜歡甜味的我!讓人還未抵達,就心神嚮往~

曾經用於釀酒的酒桶,每個酒桶可容納6,000公升(32石)

三間各具特色的神戶清酒博物館

這次只造訪御影鄉及魚崎鄉,若非Google map指路,很難想像沒甚麼人煙的柏油路旁竟隱身多家釀酒廠。先總結三間各有風格的清酒博物館

若習慣用影片學習、觀賞現代科學方法的清酒釀造過程,及置身簡約具設計感的酒舖建築,首選為神戶酒心館(其知名酒款為「福壽」);若想置身古代釀酒現場,透過實景感受昭和時期的清酒製造歷史,首選為菊正宗造酒紀念館;若時間有限,想大致了解傳統製作清酒方法的初學者,可選擇櫻正宗紀念館

御影鄉【神戶酒心館】|結合建築、美學的現代化清酒博物館

做功課時只找著神戶酒心館的預約表單。因路程安排,為當天最後一間,選了最晚可預約的16:00。豈料因交通不熟悉小遲到,超怕準時的日本人大門一關,謝謝再連絡。

幾乎小跑步的衝入長屋門,接待人員看到我兵荒馬亂,客氣說著「沒事,沒事」,沿路「會不會沒酒能喝啦~」的焦慮,終於得以喘一大口氣。


有被接待感,卻不會如影隨形 半自助參觀模式

到酒東明」報到後,接待人員會引導預約客去釀酒的「福壽藏」,觀賞清酒釀造的影片。由於預約時已註明,影片是中文版(也有英、日語版)。結束後,再自行參觀該樓層的釀酒過程,但因我們已是最後一批訪客,釀酒活早已完成,現場只留有設備讓我們搭配方才的影片,自行腦補了。

創立於1751年的神戶酒心館,以「福壽」日本酒為名,目前已傳到第13代。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福壽藍標純米吟釀」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晚宴用酒。參觀時還看到曾經聽過演講的諾獎得主中村修二在酒瓶上的親筆簽名,倍感親切!

試飲時,從純米吟釀、大吟釀、喝到純米大吟釀。問了接待人員,怎麼在諾貝爾獎的晚宴用酒,不拿出最頂級的純米大吟釀呢?原來純米大吟釀雖高貴,但也跟我類似,並非每個人都喜愛香氣濃郁的酒款,還是走中庸之道安全些。

最後入手剛好要幫朋友祝壽的「福壽藍標純米吟釀」,以及使用新研發的酒米:Hyogo Sake 85的日本酒,因為產量少,限定只在酒造販售,外面都買不到的限定款清酒!

藏元限定,使用"Hyogo Sake 85"釀造

右上角即為諾貝爾獎晚宴用酒

御影鄉「菊正宗酒造紀念館」|重現傳統釀酒工藝的現場感

「菊正宗」臺灣人應該不陌生,成立於1659年。是這三間相對熟悉的品牌,也擁有三間中規模最大的展示空間,宛如走進昭和時代造酒的實景展示,配合多種語言的說明,二樓還有盃展示館。

造酒展示間,依序展出過去使用的造酒用具,以稍了解釀酒職人的生活。超適合學校團體參訪,既能了解國家的文化財,又具有教育性。

1.會所場:展示杜氏(首席釀酒師)生活用的房間,釀酒師從傍晚6點就寢、半夜2點半起床,為的是釀造優質酒,需要在寒冷時候進行。

2.洗滌處:踏洗白米的地方。每天花三小時光腳洗白米(1天約兩公噸),冬天時極為辛苦。

3.鍋處:蒸米、4.麴間:製麴的房間。蒸好的米,灑上麴菌孢子繁殖5.酛(酒母)場:處理酒母、6.造藏(釀造庫):酒醪處理、7.槽場(榨酒處):將熟成的酒醪裝入酒袋,重疊於酒槽上壓榨、8.圍場:貯藏大木桶中半年到一年熟成,讓香氣更均勻。

免費試飲共有兩款,分別是未對外販售的生原酒(19-20度),以及一般人接受度較高的檸檬口味清酒,後者較甜且僅10%,自然非我所愛。但看到國外女性旅客,一下買了好幾瓶。

有料試飲 兩款酒+1個蛇目杯(600日幣)

單價高的清酒,需要付費試飲。菊正宗設置試飲機,由客人自行操作,相當方便!機器上有簡單的酒款介紹,不用擔心語言不通。兩人共試飲了單價最高的嘉寶純米大吟釀(6,600JPD)、百默純米大吟釀,及百默原酒。嗯,果然還是不甜的酒對我的味。

重點是,若買神戶街巡遊一日優惠券(1,000日幣/1張),其中有張800日幣消費抵用券,可使用的店家就有菊正宗的有料試飲,是個人覺得這張卡最最超值的優惠!


菊正宗的有料試飲

魚崎鄉 【櫻正宗紀念館】|發現灘之宮水的清酒釀酒師

1625年首次釀酒,距今正好400年歷史。而「宮水」正是由櫻正宗酒造的第六代釀酒師山邑太左衛門在1840年發現。

展示空間是三間中較小的,位於二樓迴廊的角落,與菊正宗相同,以古早的釀酒用具展示,搭配文字說明。迴廊還有百多年來酒標的改變,適合入門認識品牌演進史。

ChatGPT說,櫻正宗在臺灣較少見,推薦我嚐嚐,當然得帶一小瓶回家。挑來選去,入手一款吟釀原酒,令人期待!


櫻正宗紀念館
櫻正宗展示間與販售空間

這三間清酒博物館,主要為提供遊客認識清酒及介紹酒廠歷史,與2020年造訪秋田縣的「兩關酒造」,預約參訪釀酒場,由員工親自導覽、介紹各種釀酒設施的深度旅遊不同取向。前者主要客源為觀光客,展示館均提供多國語言簡介、影片,能讓初學者對清酒有基礎的認識。

若對清酒釀造知識有興趣,更想要自己挑選適合口味的清酒,或許在神戶除了神戶港、北野異人館與商店街之外,加入灘五鄉的清酒展示館及酒肆,花點時間慢慢品味,日本職人的地酒巡禮。


官方網站|

【神戶酒心館https://www.shushinkan.co.jp/

【菊正宗酒造紀念館】https://www.kikumasamune.co.jp/kinenkan/

【櫻正宗紀念館】https://www.sakuramasamune.co.jp/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日本.大阪] 大阪周遊卡挑戰極限:Dive、高速滑梯、搭船、登城、賞夜景,一日體力全開

「所有的旅程,都是由真實與虛構的路線構成,它帶著我們橫渡現實與想像的領土。」~《早知道就待在家》,謝哲青

距離2017年,2025的大阪,方方面面都更先進了,也擁擠許多。許多票券(包含大阪周遊卡)都提供電子票卡,面對眼花撩亂的交通卡、票卡,隨時要記得把票卡收好的國外旅人,的確是項福音,只需挑選設有QR Code的閘門通道。

身為欠缺方向感的旅人,除手機找路耗電,使用電子票卡,也要攜帶容量充沛的行動電源,並確保手機安全無虞!每天超過12小時的充實旅程,好幾天七早八早就把行動電源用光光,提心吊膽人不生地不熟之處,該如何找到回飯店的路......

去過幾次大阪,「大阪周遊卡」(Osaka Amazing Pass)未曾納入選項。主要不想被一張卡綁住行程,且以對自己了解,買了就會想好好利用,沒玩到值回票價覺得扼腕,小資結局就是搞得超累,何苦來哉。

趁此趟較有餘裕,也懶得每天排行程,剛好買張大阪周遊卡」一日電子票券,縮小選擇範圍,探探究竟有多amazing!

使用大阪周遊卡--大阪城公園內天守閣
大阪城公園一隅。公園內難得無人的角落

實際超過12小時的物盡其用,這張大家口中「大阪最好用的神卡」,到底值不值得買?親身體驗四大重點分享。

1.喜歡挑戰刺激、嘗鮮,別錯過通天閣Dive & Walk 及 Tower Slider 

別以為大阪周遊卡的設施(約40處)都是闔家歡景點。其中有比遊樂場還刺激的設施,還沒試過高空彈跳的人可先來試體驗一番。

現存的通天閣建於1956年,距今也已快70歲。但相當與時俱進,提高娛樂性以吸引遊客。

「Dive&Walk」通天閣2024年7月新開放的娛樂設施。到現場才知道原來有兩部分,分別是在26公尺高的展望台外圍行走(walk)一圈,以及從40公尺高空跳下(dive)的驚險體驗!

不得不說,在40公尺平台上,腳往前一步就會踩空,離開地球表面,此時心跳已加速到快無法呼吸。一踩空的瞬間,安全繩索還沒發揮作用,整個人在空中以驚人速度下墜。這僅僅不到2秒鐘的墜落感,實在太驚恐也太刺激了!現在回想都還有點腳軟......

一次費用¥3,000,但使用大阪周遊卡可免費體驗,光這設施就快回本了,推薦給心臟大顆的人。(推薦指數:★★★★★)

相較之下,26公尺高的展望台行走(walk)體驗,就完全是小兒科了。

從40公尺高處跳下來瞬間
Dive and Walk 的Walk!
走在26公尺的高空,塔旁可是沒有欄杆哩!


「TOWER SLIDER 溜滑梯」則在2022年開幕,也算是新設施。一條全長66公尺的溜滑梯,從高約22公尺的3樓一路下滑,10秒內急速到達地下1層。

等待過程中,不時聽到管道中傳來尖叫聲,「是會有多恐怖!?」排隊的遊客顯然都這麼竊笑著。

等輪到自己,一被工作人員推送進密閉管道,在急速下滑又還不見天日之下,立刻下意識驚聲亂叫一陣,我錯怪那些尖叫的女孩了。

滑梯上段使用透明上蓋,官網說可以欣賞周邊街景,但實際上速度快到來不及多眨幾次眼,就立刻被管道內五光十色的燈包圍,接著......就沒有接著了,the end.(推薦指數:★★★★)

通天閣,TOWER SLIDER
擷取自TOWER SLIDER 影片

通天閣,TOWER SLIDER
擷取自TOWER SLIDER 影片


通天閣服務不錯,上述兩設施都提供照片、影片供遊客自行下載,返家後還回味好幾次「Dive&Walk」影片,腿軟記憶值得好好珍藏。


使用周遊卡的通天閣第三項免費設施為登上5樓一般展望台(87.5公尺)。(推薦指數:★
儘管與前一個景點—大阪城天守閣的展望台(50公尺)相比高了些,但整個排隊等待的時間太過漫長,對展望台的期待已被時間消磨殆盡。更遺憾地是,回來後才發現,原來只要再多付500日幣(持大阪周遊卡還可折價100日幣),就可再上一層,那層設有突出式展望台,且最前端還是玻璃地板,凌空觀景,想必刺激感十足。

通天閣,一般展望台的風景

通天閣,一般展望台的風景




2.夏日的道頓堀遊船,強力建議預約晚上七點後

道頓堀的固力果跑跑人名聲響亮,大部分遊客都是從橋上拍照,但無時無刻都處於人擠人狀態。到底甚麼角度才是絕佳拍攝點呢?

道頓堀的觀光船上,相當值得一試。

道頓堀觀光船--Wonder Cruise
拍攝道頓堀固力果跑跑人的絕佳拍攝點

短短20分鐘航程,難得無須耗費體力的交通方式,乘著傍晚的微風、閃爍的霓虹燈,與不甚乾淨的河水,不時錯身的船隻,與絡繹不絕的旅人,熱情打著招呼。

小小失算沒先查好當天日落時分,完全直覺式預約法,預訂18:30-18:50的遊船,沒想到5月底的大阪要晚上7點才天黑啊...... 往好處想,天色亮,與跑跑人合照也才會清晰些吧。

Wonder Cruise遊船公司的員工也非常瞭,特意在跑跑人前停留幾分鐘,留給大家合影的時間。很適合有限時間想一覽道頓堀風光,又不想人擠人的旅客。(推薦指數:★★★★)



3. 若想清幽地探訪大阪城天守閣,建議一開館就入場

還記得2017年初訪天守閣,大阪城公園內清幽悠閒,路跑者二三,天守閣也不甚擁擠。沒想到,或許適逢大阪萬博期間,或疫情後日本旅遊業大好,二訪天守閣,只能用人滿到快要爆炸來形容。從一踏進大阪城公園,成團攜家帶眷各國旅客自四面八方湧入,加上當天氣溫飆高,原本應平心靜氣漫步大阪城內,立馬破功,幸好還能好好複習豐臣秀吉及其時代歷史,在涼爽冷氣陪伴下。

至於拍照這檔事,在人山人海中,就別強求了。(推薦指數:★★★)

等了一陣,才盼到沒太多人的畫面

4. AI可幫你省力排行程,卻幫不了行程需要的好體力。

從40個景點精挑細選,洋洋灑灑列出大阪城天守閣、通天閣一般展望台、Dive and Walk、Tower Slider(溜滑梯)、HEP 摩天輪(推薦指數:★★★)、道頓堀水上巴士 Wonder Cruise、以及梅田藍天大廈賞夜景7個點。

連ChatGPT也覺得想一天之內走完7個景點相當有挑戰性,還得吃飯哩!但仍勉為其難幫我排了精實無比的行程。最後除梅田藍天大廈賞夜景因行程延遲及路線調整而未能成行外,其他設定通通達標,還外加逛藥妝店補貨行程。效益極大化大阪周遊卡的前提,務必確保有好體力!

HEP 摩天輪上的夜景
HEP 摩天輪上的大阪市區夜景


此次京阪神,大量運用AI人機協力,在明確指令下,真實的景點以虛構的想像交錯排列,穿插交通、路線、價錢等彙整資訊。當想像的排列組合成真,就算對當地交通、動線再熟捻,建議對AI版行程仍須寬估彈性時間。

旅行迷人之處,即在不知下個轉角會碰到甚麼。

虛構的雲端無法預想你即將聞到的撲鼻咖啡香、拐個彎看到冰淇淋招牌時的殷殷期盼、走到腿快斷想歇腳的必須。各種埋伏於旅程的意外之喜,都需要好體力才扛得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