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 深夜裡的哲學家,哲學入門款

「我們必須充分運用我們能夠掌控的事情,至於其他的事情就順其自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斯多葛哲學家

不知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形而上的哲學距離我有點遙遠;生活中就算不太懂哲學理論,一路上也活得好好的。這念頭直到讀了《底層邏輯》、《讀懂一本書》及《真相製造》這類書後,發現若缺少自己的想法,在此混亂世界中,容易人云亦云,難以言之成理。

若要有清晰的思維脈絡,批判思維能力至關重要。而哲學訓練正好就能讓我們質疑既有觀念,培養深入分析和評估問題的能力,從而在複雜情境中做出明智決策。

這麼多哲學書,該如何挑選入門款呢?最近看到《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and other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透過輕鬆的一問一答方式,以哲學家思維,回答人生中的大哉問。


哲學沒那麼難!從生活中開始哲學思考

作者史蒂芬.羅(Stephen Law)將嚴謹的哲學思辨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當成對人生疑難雜症的解方,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夜深人靜時,是否會想到一些難解的人生習題,如,我今天做的那個決定正確嗎?明天會議上是否該暢所欲言?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書中還舉出更多有趣的問題: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為什麼我不珍惜擁有的一切?我找到真命天子了嗎?

原來,這些看似心理諮商的人際關係、情緒、感情問題,哲學家都能回答你。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哲學家如何洞見情緒、感情問題?

為什麼你會生氣?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說,情緒並非直接由外在事件引發,而是源自我們對事件的評估與解讀。當我們對某事件賦予負面評價時,憤怒等情緒便會產生。

也就是說,我們會生氣,不是因為別人做的事情;而是我們無法保持冷靜,讓這些事情影響到自己。

在理解情緒怎麼形成後,便可參考斯多葛學派的論點—「控制二分法」,即專注於我們能控制的事物,如自身的想法與行為,並接受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如你無法改變別人要怎麼說話。這有助於減少因無法改變的情境所引發的憤怒與焦慮。 

下次,當你遇到某人講出讓你想生氣的話時,反應前先暫停三秒鐘,想一下,避免立刻有負面判斷。若那是一件你無法改變的事情,就別浪費時間去煩惱或生氣了吧!

Image by iSkyCreations from Pixabay

而哲學家對於「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的開釋,也相當有意思。

斯多葛學派認為人應該專注於自身可控之事。而愛情的出現涉及外在因素,並非完全可控。因此,過度執著於尋找愛情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

相反地,專注於自我成長和提升,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有意義的事物上,如友情、事業或個人興趣。​讓自己成為更有德性的人,並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樣即使愛情未至,內心也能保持平靜與滿足。​

也就是說,不要把找不到愛情視為人生的缺憾,才不會庸人自擾。

你人生應當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忙。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這本書適合誰閱讀?

應該就是跟我一樣,害怕哲學的人。

「將我們想表達的意思解釋清楚,在哲學上就成功了一半。」看到書中這句話,深深覺得,生活上有許多事情真的是如此。

太多困擾、爭執其實都源自於用字遣詞上的含混不清。要回答問題之前,先釐清「定義」,就可提升溝通的效能、促進理解。

哲學除能提升批判思維的能力、深化自我認識,益處還包含,能增強道德判斷力、 促進跨領域理解、 提升溝通與論證能力。當然此書僅為入門的皮毛。但若跟我一樣,對於哲學有莫名恐懼的人,從這本容易入口的小書開始,輕鬆接觸哲學。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2025萬金石馬拉松] 第13年萬金石,逆風盡頭總會迎來順風

#第13年萬金石 #第56場馬拉松 

老天爺應該有聽到我的心願,賜給睽違一年回到此賽道的我,最適合跑馬的好天氣!


近4次萬金石的最佳成績,當然比不上那一年的3:38(也只有這年可以說嘴),甚至回首2021前的全馬成績,也懷疑自己當年是怎麼跑出那些成績的。

欠缺以賽代訓的強度,以及進步最需要的特質--「勤奮」,每月120K以下的跑量,還能3:50無傷完賽,已滿足(是說隔天腿竟不太痠,是否暗示未盡全力?)。

完全符合松浦彌太郎所謂,「不是最好而是相對之下比較好」的正向思維。

2025萬金石馬拉松 WJS Marathon
感謝All Sports賜照

2025萬金石馬拉松 WJS Marathon

2025萬金石馬拉松 WJS Marathon

[2025 萬金石馬拉松 WAN JIN SIH MARATHON]

賽事日期:2025.3.16
賽事距離:42.195Km
晶片成績:3:50:54

參賽13年需要的能力—遺忘

照理說,跑過9次萬金石全馬,整段路哪裡該轉彎、哪裡路旁略傾斜、何處有風景,閉眼都能知道吧。

但奇怪的是,每年我總記不得,究竟是幾K時會轉彎,將遙望麥當勞坡。今年依舊看到前方跑者轉彎時,才驚覺「喔!原來是32K左右就會面對波浪大道啊!」

32K後的路線,始終被歸類為「誰記得誰痛苦」,故意不按下儲存鍵的路段。

但快閃記憶體總還是存著,上次在哪邊抽筋好痛啊、哪段太陽好曬啊,以及哪邊轉彎時會有不絕於耳的鄉親加油聲,就算抽筋也會努力擠出微笑以對。

而以往總有點空檔欣賞浪花捲捲、遠方山嵐,今年去程幾乎無處可躲的大逆風,全無餘裕,只能低頭顧好帽子、搜尋有哪位好心人士,能讓我跟跑一段,破個風也好。

這苦,我想,明年應也是不復記憶...... 但回程順風的滿心歡喜,先趕緊存好,下次回時路能開啟舊檔當精神存糧品嘗。

2025萬金石馬拉松 WJS Marathon

想像的痛苦,真實的疼痛

不論回到萬金石幾次,每次依著身體狀況,目標各有不同。看似淡定的照片,張張幾乎都暗藏忙碌。忙些甚麼?

近年已少比賽,欠缺長距離練習,上回渣打馬結束,痠痛如暮色在身體渲染開來。猜想是半馬後的不良跑姿造成。這次比賽,沿途想著,呼吸時肋骨要打開,氣才吸得飽」、「視線保持前方,莫仰頭,肩頸才不會痠痛」、「核心要出力,重心才能維持住」......

一切的痛苦皆來自想像,疼痛卻如此真實。

長距離跑步的觀想

這回賽前目標很微小也很明確—雙腿別抽筋、跑出近幾年最好的成績。

為達成此目標,整路忙得很。靠著沿途觀想,抵擋內心小惡魔時不時飄來的美好想法,「下個補給站停下來喝水好像不錯」、「上坡走一下應該沒差吧!」。觀想能夠想像未來,以追求尚未成真的事物。但惡魔的召喚也得溫柔化解~

「再撐一個水站就好。等下若真不想努力再停」。如此復如此,一路自我對話不停歇,直至隧道盡頭,又是那道光。

迎著光,正大力誇獎自己,「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卻硬生生在終點前100公尺,雙腿一起抽筋,不得不停格數秒。

「有沒有這麼剛好啦!」無語問蒼天。

2025萬金石,功虧一簣的最後一幕。

2025萬金石馬拉松 WJS Marathon

懷念那些年一起跑馬拉松的我們懷念那些年一起跑馬拉松的我們

好久不見的跑步好朋友!


延伸閱讀|

那年說再也不跑萬金石了-[2023 萬金石馬拉松] 第53場馬拉松,直面弱點的體悟

[2022 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 紀念,20週年萬金石, 參賽11年的自己。

[2018 新北市萬金石馬拉松] 暫告跑壇,等我回來。

[2017萬金石馬拉松] 買到波馬門票,卻入不了場的PB


[口袋食譜] 30分鐘速成版,氣炸咖哩餃

最近剛學了 Google AI Studio 的「Gemini 2.0 flash experimental」模型來生成連續圖文的文章內容。

挑了想分享的口袋食譜--咖哩餃,來試用看看。結果還蠻有趣的~

氣炸咖哩餃成品
氣炸咖哩餃成品

AI生成食物速寫照?!

首先,想說好看的食譜若配上簽字筆的食物速寫圖片,應該更可口吧。沒想到下了指令後,生成了下面這張圖片,也太有喜感。我還不死心,再調整指令,結果更糟。Well, 就當成另類食物宣傳照吧!

By Google AI Studio

用AI Model 來撰寫圖文食譜

不過圖文食譜的效果倒是不錯。

只需要下一次指令,就能生出一版完成度頗高的食譜。雖然一兩個步驟有點AI錯亂,像是咖哩餡竟然要加高湯燉煮?!但撇除幻覺部分,整體來說頗為準確、仔細到不行。圖片都生成得恰到好處,而且咖哩餃圖片也太可愛!

首先下指令:「你是製作點心專家,提供給我一道咖哩餃的食譜,請一步一步處理,用文字具體列出關鍵步驟,並在步驟後搭配圖片。」





By Google AI Studio


AI食譜分成三部分,分別是製作咖哩內餡、製作酥皮(略),及包製與烘烤咖哩餃,一共11個步驟。不像我(工人智慧)只寫了區區4步驟就收工。如果食譜是用字數算稿費,AI一定能領更多錢。以下分享人機協作的超詳細食譜。


[咖哩餃食材]

酥皮5片、豬絞肉300克、洋蔥1/4個、咖哩塊1塊、蛋1顆

[咖哩餃做法]

(一)製作咖哩內餡:

  1. 洋蔥切碎成丁。在鍋中加入少許食用油,以中小火加熱。
  2. 洋蔥翻炒至半透明並散發出香氣。這是讓咖哩內餡更香甜的關鍵。
  3. 加入絞肉拌炒,到8分熟;轉小火,加入咖哩塊(可先加點熱水融化)翻炒均勻,讓咖哩的香氣釋放出來。
  4. 繼續翻炒均勻,讓所有食材都裹上咖哩和調味料。

※若使用咖哩塊,因已有鹹度,無須再調味;但若是用咖哩粉,則需調味才有味道。

咖哩餃內餡

(二)包製與烘烤咖哩餃

  1. 酥皮退冰,一大片切成四小塊。
  2. 取一片酥皮(稍微擀開一些)。在酥皮中央放入適量放涼的咖哩內餡。
  3. 對折三角形,將邊緣捏緊。用叉子在邊緣壓出花紋,美觀,也能幫助收口更緊實。
  4. 在包好的咖哩餃表面刷上一層蛋液,烤出來的顏色會更金黃漂亮。
  5. 咖哩餃放入氣炸鍋,190°C,氣炸10-12分鐘;或是預熱至 180°C的烤箱中,烘烤約 20-25 分鐘。或直到表面呈現金黃色即可。
  6. 將烤好的咖哩餃取出,稍微放涼後即可享用。剛出爐的咖哩餃最是酥脆美味!

※一盒絞肉(300克)約可製作20顆三角形狀的咖哩餃。

烘烤時間會因為烤箱的狀況和咖哩餃的大小而有所不同,請隨時觀察。

顆顆飽滿的三角形咖哩餃

高中家政課時也曾經做過咖哩餃,美味到難以忘懷。但光製作酥皮就花超久時間,連內餡餡料都很講究。這次的精簡版作法,出爐的成品,一樣香、一樣酥脆,只需要花30-40分鐘即可完成。CP值超高,推薦給大家!


更多食譜|

2025年3月5日 星期三

[口袋食譜] 外酥內Q!免油炸酥皮年糕懶人料理

之前提過,我有個萬能老媽,甚麼料理都難不倒她,過年必備的甜年糕不意外地被歸類為「簡單」類的。減糖又保有軟Q口感,廣受她朋友好評。

有自己廚房後,過年過節也都能分到老媽甜年糕,懶人如我的料理方法常是煎著吃。

自從有氣炸鍋後,酥皮年糕就成為唯一選項。事實上,氣炸鍋問世後,各式酥皮創意料理推陳出新,酥皮不管包裹著甚麼,都會超好吃吧!無奈基於熱量考量,只能偶一為之或與朋友們分享。想到松浦彌太郎《明天,要吃甚麼好呢?》談起炸麵包,

「炸麵包是有良好表現時,或是努力過後,獎勵自己的小點心」。

只是,良好表現有時,年糕卻只一年一度,如此獎勵過於稀缺。理性觀之,儘管少了油炸年糕的負擔,但怎麼看還是與健康兩字無緣的酥皮年糕,扎扎實實只能當成慰勞或療癒性的 comfort food。

今年分到的兩塊年糕還是限定版,蔓越莓及金桔檸檬口味。稍微燙口酥脆的外皮,微酸又不太甜的軟Q,金桔味幽微卻令人驚艷,下次回家要記得請老媽再多做幾塊這口味!

可頌形狀酥皮年糕
可頌形狀酥皮年糕

方形酥皮年糕
方形酥皮年糕

材料(8個)

市售酥皮 2片
年糕 8小條
蛋黃 1顆

料理作法

  1. 酥皮切成正方形或三角形。一片酥皮,切兩刀變4小片正方形,可包2塊年糕;若想減少熱量攝取,可以切成等腰三角形,一片可切成4個等腰三角形,就可包4塊年糕。
  2. 正方形酥皮:年糕放中間,上下各一片,壓實,四邊用叉子壓出紋路。三角形酥皮,年糕放在底邊,包捲起來,有點像可頌。
  3. 酥皮表面塗上蛋液(也可再撒上白芝麻)。
  4. 氣炸鍋(烤箱)190度,12分鐘,即完成。

如此簡單的步驟,原本連分享都有些不好意思。但如此療癒又覺得必須分享。下次再來試試包餛飩皮跟米紙的作法,是否依然如此comfort! 


更多食譜|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讀後心得] KO微壓力,照顧好自己情緒

「輕鬆自在的生活哲學背後隱含的不是天真;而是來自紀錄每種沉痛並超越它的輕鬆。」 ~《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



我把這本書定位為,能夠更認識自我的心靈書籍。

書中舉例職場上的鳥事,與同事的摩擦、跨部門溝通的不順暢...... 應該是社畜日常吧,
看了書才認識,原來社畜日常的負能量積累,有個名詞,
叫做「微壓力」


我們常對生活周遭的不適感大而化之,可能是不想被說反應太大、或當下沒空理會,
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去思考、釐清內心不舒服的微小感受,
更遑論體認這些會對我們造成甚麼影響,或嘗試改變它。
「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稱為壓力,除非你知道它對你造成哪種不適。」

分享幾個讀書筆記,釐清幾種不適,試著讓生活能更輕鬆自在!

Photo Credit: Pixabay


📌不是都說人要有點壓力,才會成長進步?

這場自我對話,從看到書名《微壓力:小情緒如何累積成大問題?》就開始。
2位作者(Rob Cross和Karen Dillon)認為,「微壓力」有礙身心健康,也會導致三種結果:
消耗你的能力、消耗情緒儲備、挑戰身分認同。
但,坊間高績效員工、教人如何成功的書籍推陳出新,
也常聽說,「人就是要有點壓力,才會成長進步」、要把「吃苦當吃補」?

究竟天秤兩端誰對誰錯?


我們也許無須像《我,刀槍不入》作者,以鋼鐵般的意志,追求極端的卓越,成為人上人。
但最基本的,擁有健康的身心靈更不可或缺,也才是工作的標配。
若能以輕鬆、健康方式成長進步,豈不舒心。


📌覺察你的「微壓力」從何而來

辦公室中,總有些不順遂的小事,沒大到需要跟上面反應,卻也沒小到可以視而不見。

部門內的待辦事項,每次都想說自己來比較快,搶先解決後,被幫忙的還是不知道自己有問題,幫忙的情緒也不美麗,覺得對方不懂感恩......
跨部門會議後,各自處理下一步時才發現有人的理解與其他人不一致;或部門會議中總有少數人幾乎沒發表意見、貢獻度極低......

不處理嘛?對方永遠不知道他有問題,依然逍遙自在,只有你自己不爽到內傷。
真要處理?又怕一言不和起了衝突,或被說小題大作。


這些三不五時上演的內心小劇場,
進一步會讓你容易焦慮、易怒、將情緒帶回家庭,甚至晚上難以入睡的,
百分百就是「微壓力」。


📌從小處著手 無須馬上改變人生

既然微壓力看似無所不在,發現後又該如何應對?

你可能會說,「事情超緊急,來不及交給同事,不自己跳下去處理就開天窗啦」、「辦公室政治不是我可以改變的現況,默默地就被歸類為某一邊了。」......

書中一些減輕微壓力的建議,有些有點太天真或不切實際(誰面對老闆的交辦時,第一時間會「抵擋不合理的要求」或「重新協商你的職責範圍」啊?!

但千萬別認為作者的建議是唱高調,其實我們只需要先放下或成功抵擋二、三種微壓力,
人生就會光明得多(頓時又覺前方有光了!)。


作者應對微壓力的方法,可分成以下幾種:
覺察微壓力、重新評估壓力源、建立支持系統、培養健康的應對機制尋求專業幫助等。


📌不要對每件事情都有反應

覺察和理解自己對微壓力的反應後,下一步行動就是——改變。
我將作者的方法簡單分為向內改變,以及外在改變兩類。

內在,或心境的改變,可以是改變自己對壓力的看法,轉念讓微壓力對自己無足輕重;
也可以改變你怎麼處理它,透過運動、冥想與放鬆,讓你更健康的應對。
而外在改變,則包含與親朋好友分享,或劃定界線、學會拒絕。

若一下記不住這麼多方法,至少可試著從一件事開始做起,
「不要對每件事情都有反應

別一收到訊息就立刻回復,先想想是否有必要立即回應;
聽到不合理的要求,先別立刻反應,深呼吸幾口氣,再想想;
遇到讓人生氣的事情,先從1數到10,還是無法消氣,就去跑個步吧!
當無法改變你身邊負面能量很強的人,不如,就與他們保持距離吧!
接受人生中就是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控制。



微壓力很幽微,一個不注意,就會消耗好不容易積累的能量,
能量有限,要用在刀口上。
人生已經很難,
別成為他人的微壓力,也須正視自己的微壓力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