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藝術小片段]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The MET展覽 三位畫家的藝術視角

 「藝術不是你所看到的,而是你讓別人看到的。」~埃德加·竇加 (Edgar Degas)


2025年,故宮與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合作策畫了《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借展81幅幾乎來自館藏「羅伯特・雷曼收藏」(Robert Lehman Collection)的作品。

除了眾所皆知的知名畫家,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梵谷(Vincent van Gogh)外,此行更想分享較少被關注的畫家,及看展心得。

🎨稀少的女性畫家—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的繪畫視角

儘管印象派挑戰傳統學院派,在畫風上有許多突破,但19世紀的藝術環境仍是由男性主導,在社會制度、文化結構的制約下,女性畫家相當稀少。僅幾位知名女性畫家,瑪莉·卡薩特即為其一,她更是唯一受邀參加印象派展覽的美國人。

卡薩特在男性主導的印象派圈子中占有一席之地,並以「母子親情」與「女性日常」為核心題材。導覽手冊對她的人物畫評論,道出畫家的女性意識,

「與其說是畫一個人的具體外在形象,不如說是捕捉一種時代的精神或生活方式。」

如此詮釋,拓展了印象派的表現領域。當藝術逐漸從殿堂走入日常,稀少的女性畫家也提供主流男性畫家少觸及的視角: 家庭、母性、女性內心世界。我倒是覺得印象派的畫風更有女性揮灑的空間。

想認識更多卡薩特女性視角的作品,可參考大都會網站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q=Mary+Cassatt&material=Canvas

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花園裡的少女)》(Spring: Margot Standing in a Garden),1900年,
攝於故宮博物院〈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人物畫總能吸引目光,若又是位可愛的小女孩,就更吸睛了!這次展覽最喜愛的作品—《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花園裡的少女)》,畫中不經意滑落的衣服、抓著衣襬的小肥手,臉上略顯害羞的表情,能捕捉到如此自然隨性的瞬間,畫家功力相當了得。


讓我不禁想起另一幅以小女孩為主角的作品,17世紀巴洛克藝術時期的西班牙繪畫大師—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侍女》(Las Meninas)中的西班牙小公主瑪格麗特,精心的打扮、富有教養的規矩,王室的表情,完全是現實主義下的另一番風景。

儘管時空背景大不同,卻蠻好奇若以印象派畫風來呈現王室成員,會是甚麼樣的畫面......

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部分《侍女》(Las Meninas), 1656年,
藏於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

🎨「生活美感」大師雷諾瓦 風景畫亦充滿柔焦美感 

以使用鬆散筆觸與粉嫩色彩著稱的雷諾瓦,其作品不管在世界上哪間美術館,都具有極高識別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那些打了柔焦美感的人物畫。

其中佼佼者屬這幅具有高知名度、創作6個版本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溫暖柔和的光線圍繞著畫面,散發了溫馨和諧。就算居住在下午三點就天黑的北歐居民,看到這幅畫也能一掃陰鬱吧!?

要畫出邊緣線融合的朦朧感,比起要畫得輪廓分明,要難上許多,初學者小白認為是印象派中難以揣摩的畫風。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彈鋼琴的兩位少女》,1892年,攝於攝於故宮博物院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戴帽子的女人》,1891年,
攝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

除了人物畫,沒想到雷諾瓦的風景畫依舊能打滿滿的柔焦。以壯闊的海岸線聞名的諾曼第,在雷諾瓦筆下,則營造出海風徐徐的氛圍,前景的草地隨著地形起伏,彷彿也被感染想坐著,感受海風,靜靜遠眺那遠方的小船二三。

2年前在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yssen-Bornemisza National Museum),也看過雷諾瓦這類風景畫。認真一看,原來兩幅畫作畫時間接近,果然具有同樣的抒情風格。

奧古斯特·雷諾瓦,《諾曼第近瓦則蒙的海岸風景》(View of the Seacoast near Wargemont in Normandy),1880年,攝於故宮博物院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麥田》(Wheatfield),1879,攝於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yssen-Bornemisza National Museum)


🎨鍾愛樹影錯落 光影灑落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的風景畫

去過幾間國內外美術館,發現近現代繪畫中,那些光影交錯的林蔭風景畫,深得我心。

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落在地面的顏色,對映著天空,能產生多少種不同的變化,端看畫家對自然光線與氛圍的掌握力。但各種作品,都能感受到和諧的寧靜感。

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是堅持在戶外寫生的印象派畫家,特別擅長描繪河流、橋樑與田野風光。《栗樹林蔭道》(Allee of Chestnut Trees)畫的是塞納河沿岸的林蔭大道,高大枝葉茂密的栗樹、道路沿著河流蜿蜒,地面上的深紫、淡紫與粉色,暗示著陽光灑下的影子,與樹葉間及雲朵中的粉藍色相互呼應。

就像莫內說,「我希望畫出的是光本身」,我也特別喜愛希斯里畫面中淡紫與粉色調的光影。

在此畫前待久一些,這愜意之美似乎還可沖淡些擁擠的觀展體驗......

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栗樹林蔭道》(Allee of Chestnut Trees),1878年,攝於故宮博物院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In the Woods》,1880年,
攝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

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A Forest Clearing,1895,
攝於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yssen-Bornemisza National Museum)



故宮此次能借展這些數量的作品已相當不容易,但說實在展覽空間侷促、連平日亦相當擁擠,也多少影響觀展品質,還是希望好的作品,能搭配相對應的策展環境,才不枉此行啊。


展覽名稱:《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From Impressionism to Early Modernism: French Masterpieces from the Robert Lehman Collec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展覽地點/時間:國立故宮博物院/2025.6.14-10.12


更多藝術小片段文章:https://reurl.cc/QaqD2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