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 解密陌生人|真有「識人指南」?

 「我們必須接受,了解陌生人的探索有現實上的極限。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全部的事實。我們必須滿足於不完美的真相。」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自從今年讀到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暗黑引爆點》(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對他使用大量案例、故事,引出核心概念的功力深感佩服。後悔太晚才接觸到他,立刻找了其他作品,而《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正是另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經典。

《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


瞭解一個人,容易嗎?

你可能會說,我連我自己都不見得百分百瞭解了,還說瞭解別人?!

你我可能不擅長解讀陌生人的思緒,但具備測謊能力、心理學背景的專家,應該比一般人厲害吧!有些職業,每天都在接觸陌生人,甚至要對其做出重要判斷。臨檢的警察、審理保釋案的法官,或負責審查恐攻嫌疑人的中情局探員,至少比一般人更會解讀陌生人。

但事實是如此嗎?

大家還記得歷史課本中,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吧!在與希特勒交談後,張伯倫肯定地認為,希特勒的野心會在併吞捷克的蘇台德區後停止。後見之明發現,正確認識希特勒的人,反而是完全不認識他的人,如邱吉爾;而誤判希特勒的人正是那些與他交談數小時的人。

所以有人說,張伯倫如果不去會見希特勒可能更好,他應該待在家裡閱讀《我的奮鬥》。


為什麼人類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策略上存在根本性缺陷?作者提出三個識人的盲點,分別為:

預設為真理論、透明性概念,耦合(Coupling)的力量。分享3個最有感受的心得。


👉「預設為真」理論|選擇相信,但別過度自信

作者認為第一個盲點為,人性的「預設為真」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信任」的預設模式,因為在多數情況下,信任比懷疑更具效率,有助於社會合作與和諧。我們若不在大多數時候選擇相信,人生會在不斷懷疑他人、神經質中度過。若每個人都如此,社會將無法正常運作。

但也因為預設為真」,所以出現了馬多夫策畫史上最大規模的龐氏騙局,以及美國國防情報局中一位備受賞識、一路晉升的探員,竟是臥底16年的古巴間諜這類匪夷所思的案件。這正是因為選擇相信,所需付出的代價。

若沒有「預設為真」,你會整天處在懷疑焦慮中,捷運坐你旁邊的那個人手插口袋裡,裡面會不會藏著一把美工刀?會不會趁你休息時突然拿刀傷人?

該如何在預設為真與適度保持警覺性之間取得平衡?需要一門須持續學習的功課。但至少先從理性思考開始著手,學習不要輕易下結論,懷著空杯心態去看問題,以看透事物的本質。


👉透明性迷思|不能預設每個人的反應與行為均如出一轍

作者認為第二個盲點,則是相信一個人的內在狀態與其外在行為是表裡如一,即為「透明性迷思

表裡如一的人,開心的表情會帶著笑、悲傷的表情時候會皺眉、驚訝時會皺眉—讓別人能了解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原則真的能套用到每一個人身上嗎?

他舉了許多學者的研究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當遇到「表裡不一」的人時,這種迷思會導致災難性的誤判。或許有人面對親人離世的反應並非哀戚流淚,而是面無表情,或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事,在不瞭解對方的情況下,我們能根據他那表裡不一的行為,指責他不難過嗎?

根據社會框架,我們常會系統性地歧視這類別的人,在該哀傷時沒有恰如其分的表現出悲傷的表情,就能說他是壞人嗎?


打破透明性迷思,不要預設每個人對於各類型事情,都應有表裡如一的透明反應。這也需要很多練習以及不斷提醒。


👉特殊情境下的陌生人互動:適量飲酒

葛拉威爾特別用一章來探討酒精,特別是「斷片式醉酒」(blackout drunk)對人際互動的破壞性影響。他以史丹佛大學的校園性侵案為例,指出當事人雙方都處於嚴重醉酒狀態。

對這章的議題特別有感,是因為也曾經斷片過,換來隔天痛苦的宿醉,但清醒後,前一天的某些記憶,卻完全消失,朋友會說怎麼可能,那時候我明明還正常的應對。根據書中引述的研究,當飲酒過量時,大腦的海馬迴停止運作,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一個人可能表面上功能正常(能交談、跳舞),但實際上他對自己說過和做過的事情毫無記憶。

喝醉時,根據「短視理論」,你對自己真正的瞭解已經改變了,在這情況下,又如何能夠瞭解另一位你在派對上認識且也喝多的陌生人,並明確表達自己的慾望呢?

在女性因體重差異及先天代謝酒精的能力不如男性的情況下,作者給出的衷心建議,

請別爛醉如泥。

作者引述的一段話也很有道理,

「年輕女性受到......影響,認為女性有權利和男性拚酒就是女性主義的主張。真正的女性主義訊息應該是,當你失去為自己負責的能力時,你大大地增加了吸引不是真心為你著想的人的機會。這不是檢討受害者;這是嘗試避免造成更多受害者。」


💓帶著審慎和謙遜 理解陌生人的複雜性 

我們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策略有許多根本缺陷,但卻是社交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這本書點出了陌生人的複雜性。看完第一時間其實有點無助,難道只有違反人性的方法,才能夠理解他人?當然不用這麼極端。

很感謝這本書,讓我學習到,認清自身的不足,保持謹慎與謙遜,別太快對別人下判斷。

對於自己與他人,我們永遠都還在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