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 《人生不踩雷的藝術》從逆向思考看清人生地雷

有兩件事會決定你的生活品質:一是你思考的品質,二是你關係的品質。—《人生不踩雷的藝術》

若你對自己的人生有高達9成的滿意度,完全可以略過這本書。或根本應該請你分享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

若你覺得你的人生好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每天被待辦清單、做不完的家務事、公事,壓得喘不過氣,更遑論思考,那可考慮作者幫你分門別類出52種你可能遇到的地雷。

《人生不踩雷的藝術》

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寫的《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等書多年來廣受喜愛,已成為他廣為熟悉的系列書籍。這些書,一以貫之,都想提供讀者—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的小撇步。

人生,說穿了,如同上方的引言,不外乎你知道怎麼想事情,及你知道怎麼做人,然後真的要去做。太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知道大部分何謂正確的事,但知易行難不就是這麼回事,所以我們才需要這類人生書籍三不五時提醒自己,

「嗶嗶!前方有地雷,請繞道而行」。


反其道而行的「逆向思考」

若你沒太多時間閱讀《推力》、《聰明思考》、《逆思維》、《心理摩擦力》等認知心理學科普書籍,杜伯里的人生藝術系列把心理學、哲學、行為認知領域的知識,用容易記得的方式介紹給讀者。加上單純的心靈雞湯勵志文吸引力太低,《人生不踩雷的藝術》反其道而行,擺脫正向思考,改用「逆向思考」法,避開會讓人生失敗的原因。

其實這本書中講的大多數技巧,你我都知道,畢竟誰會不知道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呢!但杜伯里負面表述成對你的壞習慣不離不棄」,你可能會比較好奇,想看看葫蘆裡到底在賣甚麼藥。

盡量在老生常談中,分享幾個自己最有感受的不踩雷藝術。


👉想擁有美好人生,就不要讓東西「壞掉」

得過且過的擺爛人生 aka 別得過且過

52個避免人生地雷清單中,第一個就提到「養護」的重要性。

我們總會注意到一項宏偉的設計或英勇救援行動(更不用說若擔綱救援的剛好又是位肌肉男),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更是如此,卻造成高估這些行為的價值;相較之下,我們卻過分看輕悄然無聲的持續性養護工作。他要提醒的,其實是你的健康。

人到中年,特別有感受。

你或家人是否常忽略健檢或家庭醫師的定期檢查與叮嚀,但更感謝不得不動刀時,外科醫生的手術精湛?!若是,從今天起,別對你的身體得過且過吧!

人總是低估長遠利益,較看重當下利益。還年輕,三不五時熬夜也沒甚麼吧!」、「現代人運動量普遍不足,我這樣也算正常吧」、「健檢報告有幾個紅字,已是現代人的通病」。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How about, 從不要讓東西壞掉開始。


👉對另一半的期望值維持在低檔

對一切寄予厚望 aka 降低期望值

(以下非抱怨文)要維持婚姻的秘密,請不要對對方懷抱過高期望,或是不要再看言情小說(這是我說的)。作者建議一開始就與對方坦誠相見,不偽裝、展現出原本且不會改變的模樣;若這樣還能結婚,婚後兩個人都應該去讀經典文學作品。

因為文學作品中多半是悲慘破碎的關係,這樣你就不會對愛情寄予厚望。而這樣的對比效應說不定會讓另一半認為你簡直是公主的化身。但為什麼不打開電視看社會新聞更快?喔,忘了說,作者幾年前寫過《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他已經好多年沒看新聞及社群媒體了。

是否該來閱讀《安娜·卡列尼娜》了......


👉90%的人類行為,可根據所謂的獎勵機制來解釋

信任你的銀行專員 aka 留意(錯誤)獎勵機制,不要變成犧牲者

這篇蠻值得深思。「銀行專員」可自行替換成其他職業,如律師、醫生、汽車業務等等。

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曾說過,

「讓我看一下獎勵政策,我就可以事先告訴你結果。」

所謂事出必有因,想探究人類的行為,可由其背後的獎勵機制著手。

留意為什麼你的銀行專員要推銷某個產品給你、多想一下醫生給你的醫療建議(這點很不容易啊);同樣的,也要注意你自己的獎勵政策,會不會讓你說出、做出只考慮自身利益,可能會讓你被看破手腳、失去信任的話或事情。畢竟「建立名聲要花20年,摧毀名聲只需要5分鐘」!


👉在看下本書或下一部影片中前,先花兩分鐘想一下你想從中得到甚麼?

跌進內容的陷阱 aka 留意你吸收的內容

你都是有意識地吸收資訊嗎?還是只是因為「有趣」而瀏覽資訊?

只是問這的前提,可能還要先需要區分來源是書、長文,或是網路上的影音、短文。

過去還不懂自己不足之處,選書囫圇吞棗。後來才明白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若非吸收力極強或過目不忘者,需懂得在相關性與單純好奇心間求取平衡。作者說,「你希望自己能熟練精通的能力領域,在這範圍內的內容是『相關』的,要先有明確目標精準消費,不要因為『有趣』而瀏覽資訊。有趣的資訊太多了,但對你有幫助嗎?

當然,每週有幾小時,好好讓自己放懶,無意識轉遙控器或滑社群都可以,只要設定好玩耍的時間,誰有辦法時時刻刻正襟危坐哩!


若你感覺人生有些地方還需要加強,或總遇到一些狗屁倒灶的鳥事,或許可以參考一下這本掃雷小書!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 深夜裡的哲學家,哲學入門款

「我們必須充分運用我們能夠掌控的事情,至於其他的事情就順其自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斯多葛哲學家

不知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形而上的哲學距離我有點遙遠;生活中就算不太懂哲學理論,一路上也活得好好的。這念頭直到讀了《底層邏輯》、《讀懂一本書》及《真相製造》這類書後,發現若缺少自己的想法,在此混亂世界中,容易人云亦云,難以言之成理。

若要有清晰的思維脈絡,批判思維能力至關重要。而哲學訓練正好就能讓我們質疑既有觀念,培養深入分析和評估問題的能力,從而在複雜情境中做出明智決策。

這麼多哲學書,該如何挑選入門款呢?最近看到《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and other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透過輕鬆的一問一答方式,以哲學家思維,回答人生中的大哉問。


哲學沒那麼難!從生活中開始哲學思考

作者史蒂芬.羅(Stephen Law)將嚴謹的哲學思辨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當成對人生疑難雜症的解方,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夜深人靜時,是否會想到一些難解的人生習題,如,我今天做的那個決定正確嗎?明天會議上是否該暢所欲言?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書中還舉出更多有趣的問題: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為什麼我不珍惜擁有的一切?我找到真命天子了嗎?

原來,這些看似心理諮商的人際關係、情緒、感情問題,哲學家都能回答你。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哲學家如何洞見情緒、感情問題?

為什麼你會生氣?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說,情緒並非直接由外在事件引發,而是源自我們對事件的評估與解讀。當我們對某事件賦予負面評價時,憤怒等情緒便會產生。

也就是說,我們會生氣,不是因為別人做的事情;而是我們無法保持冷靜,讓這些事情影響到自己。

在理解情緒怎麼形成後,便可參考斯多葛學派的論點—「控制二分法」,即專注於我們能控制的事物,如自身的想法與行為,並接受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如你無法改變別人要怎麼說話。這有助於減少因無法改變的情境所引發的憤怒與焦慮。 

下次,當你遇到某人講出讓你想生氣的話時,反應前先暫停三秒鐘,想一下,避免立刻有負面判斷。若那是一件你無法改變的事情,就別浪費時間去煩惱或生氣了吧!

Image by iSkyCreations from Pixabay

而哲學家對於「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的開釋,也相當有意思。

斯多葛學派認為人應該專注於自身可控之事。而愛情的出現涉及外在因素,並非完全可控。因此,過度執著於尋找愛情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

相反地,專注於自我成長和提升,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有意義的事物上,如友情、事業或個人興趣。​讓自己成為更有德性的人,並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樣即使愛情未至,內心也能保持平靜與滿足。​

也就是說,不要把找不到愛情視為人生的缺憾,才不會庸人自擾。

你人生應當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忙。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這本書適合誰閱讀?

應該就是跟我一樣,害怕哲學的人。

「將我們想表達的意思解釋清楚,在哲學上就成功了一半。」看到書中這句話,深深覺得,生活上有許多事情真的是如此。

太多困擾、爭執其實都源自於用字遣詞上的含混不清。要回答問題之前,先釐清「定義」,就可提升溝通的效能、促進理解。

哲學除能提升批判思維的能力、深化自我認識,益處還包含,能增強道德判斷力、 促進跨領域理解、 提升溝通與論證能力。當然此書僅為入門的皮毛。但若跟我一樣,對於哲學有莫名恐懼的人,從這本容易入口的小書開始,輕鬆接觸哲學。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讀後心得] KO微壓力,照顧好自己情緒

「輕鬆自在的生活哲學背後隱含的不是天真;而是來自紀錄每種沉痛並超越它的輕鬆。」 ~《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



我把這本書定位為,能夠更認識自我的心靈書籍。

書中舉例職場上的鳥事,與同事的摩擦、跨部門溝通的不順暢...... 應該是社畜日常吧,
看了書才認識,原來社畜日常的負能量積累,有個名詞,
叫做「微壓力」


我們常對生活周遭的不適感大而化之,可能是不想被說反應太大、或當下沒空理會,
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去思考、釐清內心不舒服的微小感受,
更遑論體認這些會對我們造成甚麼影響,或嘗試改變它。
「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稱為壓力,除非你知道它對你造成哪種不適。」

分享幾個讀書筆記,釐清幾種不適,試著讓生活能更輕鬆自在!

Photo Credit: Pixabay


📌不是都說人要有點壓力,才會成長進步?

這場自我對話,從看到書名《微壓力:小情緒如何累積成大問題?》就開始。
2位作者(Rob Cross和Karen Dillon)認為,「微壓力」有礙身心健康,也會導致三種結果:
消耗你的能力、消耗情緒儲備、挑戰身分認同。
但,坊間高績效員工、教人如何成功的書籍推陳出新,
也常聽說,「人就是要有點壓力,才會成長進步」、要把「吃苦當吃補」?

究竟天秤兩端誰對誰錯?


我們也許無須像《我,刀槍不入》作者,以鋼鐵般的意志,追求極端的卓越,成為人上人。
但最基本的,擁有健康的身心靈更不可或缺,也才是工作的標配。
若能以輕鬆、健康方式成長進步,豈不舒心。


📌覺察你的「微壓力」從何而來

辦公室中,總有些不順遂的小事,沒大到需要跟上面反應,卻也沒小到可以視而不見。

部門內的待辦事項,每次都想說自己來比較快,搶先解決後,被幫忙的還是不知道自己有問題,幫忙的情緒也不美麗,覺得對方不懂感恩......
跨部門會議後,各自處理下一步時才發現有人的理解與其他人不一致;或部門會議中總有少數人幾乎沒發表意見、貢獻度極低......

不處理嘛?對方永遠不知道他有問題,依然逍遙自在,只有你自己不爽到內傷。
真要處理?又怕一言不和起了衝突,或被說小題大作。


這些三不五時上演的內心小劇場,
進一步會讓你容易焦慮、易怒、將情緒帶回家庭,甚至晚上難以入睡的,
百分百就是「微壓力」。


📌從小處著手 無須馬上改變人生

既然微壓力看似無所不在,發現後又該如何應對?

你可能會說,「事情超緊急,來不及交給同事,不自己跳下去處理就開天窗啦」、「辦公室政治不是我可以改變的現況,默默地就被歸類為某一邊了。」......

書中一些減輕微壓力的建議,有些有點太天真或不切實際(誰面對老闆的交辦時,第一時間會「抵擋不合理的要求」或「重新協商你的職責範圍」啊?!

但千萬別認為作者的建議是唱高調,其實我們只需要先放下或成功抵擋二、三種微壓力,
人生就會光明得多(頓時又覺前方有光了!)。


作者應對微壓力的方法,可分成以下幾種:
覺察微壓力、重新評估壓力源、建立支持系統、培養健康的應對機制尋求專業幫助等。


📌不要對每件事情都有反應

覺察和理解自己對微壓力的反應後,下一步行動就是——改變。
我將作者的方法簡單分為向內改變,以及外在改變兩類。

內在,或心境的改變,可以是改變自己對壓力的看法,轉念讓微壓力對自己無足輕重;
也可以改變你怎麼處理它,透過運動、冥想與放鬆,讓你更健康的應對。
而外在改變,則包含與親朋好友分享,或劃定界線、學會拒絕。

若一下記不住這麼多方法,至少可試著從一件事開始做起,
「不要對每件事情都有反應

別一收到訊息就立刻回復,先想想是否有必要立即回應;
聽到不合理的要求,先別立刻反應,深呼吸幾口氣,再想想;
遇到讓人生氣的事情,先從1數到10,還是無法消氣,就去跑個步吧!
當無法改變你身邊負面能量很強的人,不如,就與他們保持距離吧!
接受人生中就是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控制。



微壓力很幽微,一個不注意,就會消耗好不容易積累的能量,
能量有限,要用在刀口上。
人生已經很難,
別成為他人的微壓力,也須正視自己的微壓力從何而來。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 零規則(No Rules Rules),適合公部門嗎?

週末從NETFLIX上找片單,接受演算法的推薦,
已是現代人宅在家的休閒選項之一。

除了強大的演算法抓緊客戶喜好,
要成為跨足全世界上百個國家的成功跨國企業,經營祕訣也令管理者趨之若鶩。


圖片來源:誠品線上


高人才密度 X 完全透明 X 最低管控

置身高度創意產業,NETFLIX 執行長里德.哈斯汀(Reed Hastings) 不需要聽話辦事的員工,只要最優秀的員工。公司願意給這些人才業界最高的薪資,提供最低限度的管理,沒有休假限制、不用報帳,也不必討好上司。
但相對的,自由與責任相依相伴。NETFLIX 希望員工能—
盡力去做對公司好的事」


單看這些策略,似乎公家單位沒啥能夠參考的,
要請表現平庸的員工走路?勞基法的規定會先讓雇主吃不完兜著走。公務員退場機制也極少發生。
取消紀錄員工休假時數、也不用事先批准?出差住五星級飯店,事後不需報帳核銷即能請款?
人事會計單位怎能可能接受。


抱持好奇想瞭解私人企業的經營法則,究竟“No Rules”如何讓這家公司這麼有競爭力
讀完後發現,無論公私部門,蠻多管理方式相當有參考價值!
列出幾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心法。期許自己從小處做起。

先說結論,無論是甚麼管理策略,「溝通」始終存在。



👉誠實敢言 善用四大原則鼓勵回饋

或許公部門做不到高人才密度、最低限度的管控,但「完全透明」的部分倒是值得參考的企業文化。

NETFLIX 鼓勵員工誠實敢言。
如何讓員工敢言、倡言,最重要的關鍵即為:給予回饋,又不傷感情
主管可從以下四個原則判別:
要是以協助為目的、要能實際執行的回饋意見
面對回饋意見,要表達感謝,並在評估後採行、放棄或調整適應

此外,主管在聽到誠實意見時,也務必要立即回應:運用手勢、肢體語言,或感謝對方的勇氣,或是在其他人面前提及這種勇氣。這樣才能讓員工知道「你的意見讓你成為團隊更重要的成員」、「你對我誠實不會危害你的工作或我們之間的關係」。

自己認為,其中最難的是面對回饋意見,還要表達感謝這項。
畢竟不管是誰,都會反射性的想保護自尊和名譽,所以收到回饋時,需要對抗這種本能的反應。連作者也需要多加練習。

不過,若每天進辦公室或開會時都收到建議、回饋意見,主管、員工每天壓力都超大吧。
Well, 只能說,領業界最高薪、盡力去做對公司好的事」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啊!

Photo Credit: Pixabay

👉主管帶頭示範  充分溝通休假政策

有些企業也採行 NETFLIX 無限休假制度,但效果卻不如預期。為什麼?
作者發現,大部分是因為主管沒有帶頭示範,只是單純鼓勵員工多休假。

老闆要你多放假,享受人生,但他自己一年只休一周特休,幾個員工(可能不包含現在的Z世代)敢休長假啊?!

所有的自由文化都需要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以取消休假限制這項政策為例,成功關鍵除主管帶頭示範外,第二關鍵就是主管需與員工充分的事先溝通、設定休假原則例如:何時禁休(特別忙碌月份)、同時間能休幾個人、多久前要告知等。

Photo Credit: Pixabay



👉當員工做了蠢事  先別責怪

處於高度競爭的流行文化產業,幾個致命的錯誤決策可能就會影響公司股價或訂閱戶。NETFLIX 打造當責的企業文化,希望員工能做出適當的決定,但也接受員工做出失敗的決策,但相對的,希望這項失敗能對員工、對公司帶來正面的影響。


應該沒有人喜歡被上司責怪吧!但就是會有蠢事發生,此時往往不由自主的火氣上身。
看到書中這段,提醒以後在究責念頭出現前,先捫心自問:
是不是哪些資訊給的不夠充分?
傳達目標和策略時,用字遣詞是否明確?
夠不夠鼓勵人?
有沒有清楚解釋所有能幫助做決策的假設和風險?
主管與部屬的看法和目標是否一致?

如果以上都有做到,好吧!那就深深呼吸一口氣,接受這項失敗,但要從這項失敗中學習到一些事,千萬別讓失敗默默消失被遺忘。
透過請當事人「亮出」失敗,可能是寫公開備忘錄,誠實說明事情經過,附帶詳述學到的教訓等方式檢討,避免再度犯蠢。

一樣,這中間需要主管一拖拉的庫溝通技巧。


👉有趣且發人深省的企業文化地圖

跨國企業經常遭遇的問題就試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相同,有些企業文化在A國行得通,在B國就需要調整。

書中比較 NETFLIX 在荷蘭、美國、新加坡、巴西及日本分部的員工文化。相當有趣且有意義的呈現。

對亞洲人來說,歐美的文化大概都會被歸類為同一類,直接、不拐彎抹角,但真正看了NETFLIX 的文化地圖,才發現大錯特錯。
世界各地對於何謂誠實直言,原來大不相同。

舉例而言,在傳達批評這項,荷蘭是全世界直屬直接的文化,而日本則是最不直接,我們覺得新加坡已經是夠西化的亞洲國家了,但在NETFLIX文化光譜上,仍偏向不直接。
日本人覺得新加坡人不需要那麼直接,但美國人卻覺得新加坡人太隱晦了,而荷蘭人則覺得美國人的回饋太過草率!
What?! 

原來荷蘭人無法理解美國人給予回饋時要先稱讚一番,再說出想說的話;荷蘭人會給正面回饋,也會給負面回饋,但不會兩者一起出現。
讓我想到在荷蘭工作的朋友,要融合兩種不同文化,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呀!

Photo Credit: Pixabay

辦公室文化,最困難的總非事情,而是人。

NETFLIX 檯面上的零規則,
是檯面下累積多年的辦公室文化。
是本將各種有技巧的溝通之術,彙集成管理書籍的易讀著作,
值得一讀,且期待能實際運用適合的管理心法。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 極有趣的解讀時間方式--《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

我是習慣整天戴錶的人,小時候甚至連睡覺都戴著。
彷彿眼睛睜開當下若沒知道時間,會有多焦慮!
看了幾十年的指針、數字,
卻是在看了這本《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
才充分理解,
時間,從來都不只是時間本身。

歷史上的每一座時鐘,目的都不僅於測量時間。

這麼想想也對,
對於眼睛一睜開就想看到時間的我而言,看的其實不是時間,
而是一種安心感。

《改變人類文明的12座時鐘》(ABOUT TIME: 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Twelve Clocks)


👉時間是——權力、控制、金錢、秩序、道德和信仰

當你要與國外的朋友聯繫,腦中正切換時差,
是否曾想過現在世界標準化的時間是甚麼時候、如何形成的?
為什麼要以英國格林威治時間做為標準時間呢?

儘管曾去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但我仍天真以為天文臺,不就是從事科學研究之處嗎?!
真是太淺了。

2019年去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看到少見的24時制時鐘

書中引用1925年格林威治天文臺照片,竟然是我曾到訪之處!意外之喜。

天文觀測台,從來就不是抽象科學的聖堂,反而自始自終都是高度政治化的領域。
本書作者大衛・魯尼(David Rooney),是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時計館前館長,
由他來說明格林威治天文臺扮演的角色,再適合不過!
標準時間這套系統,是指在同一座城、同一個地區、國家、甚至是整個大陸,裡頭的每一個人都同意將自己的時鐘調成跟某特定地區一樣的時間,比如英國,就使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若問英國人,為什麼英國會開始採用標準化時間?
會得到幾乎是「鐵路建造」的答案。
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化,英國在1830-1840年代大興鐵路,
若沒有標準化的時間,將無法管理火車時刻表,光想就心驚膽顫,
這不僅是秩序規範,更是攸關性命的安全考量。


1840年起,英國大西部各火車站都放棄自己當地的時間,而改採鐵路公司的時間,
鐵路公司則採用倫敦使用的時間,
而倫敦當時唯一能得到正確時間之處在哪呢?
沒錯,就是格林威治天文臺!
於是,格林威治時間就這麼成為全英國鐵路系統的標準時間。

Image by Александр Летягин from Pixabay


但若以為全英國自此之後就有了法定標準時間的happy ending,
就太過高估大英帝國的掌控力。
儘管鐵路時刻表已標準化,大多數行業都還是依照傳統習慣,
自己過自己的時間。
畢竟,若沒要搭火車,何必要跟100公里外的另座城市過同樣時間呢!

導致1880年英國立法規定格林威治時間成為全英國官方標準時間的那根稻草,
竟然是,
讓人歡喜讓人憂的酒精飲料。

Image by Alexa from Pixabay

原來,1870年代的英國人,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貪杯成性。......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們從時鐘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再從無常中悟出行為必須有所節制,就像透過法案頒布允許飲酒的時間,將人民可以飲酒的時間都交到政府手上去約束。

既然政府已經規定可以喝酒的時間,為什麼還會有許多糾紛?
因為政府沒說,這時間到底是,
要依當地酒吧的城市時間?還是照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啊?

於是為了確保每個人,不論是酒客或酒吧,都能取得正確的時間。
幾經爭吵,1880年英國終於通過法案,
規定格林威治標準時間自此,
成為所有英國執法時所依據的官方時間。

呼,只能說,英國人對於何時能點最後一杯酒,真的相當在意。


書中還有許多與時間有關的歷史故事及知識點,值得一讀。
如作者所說,這本書藉由鐘錶的歷史來檢視資本主義、知識的交通、帝國的創建、以及工業化帶給人們生活的劇烈變化」
可以說,誰掌握了時間,誰就掌控了權力。


讓我不禁回想起,
小時候放暑假每天都只想睡到自然醒時,老媽七早八早的人工鬧鐘呼喊聲,
就是我們家最有權力的象徵,無誤。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人生小片段] 適合啜飲時閱讀,《一起,微醺》

慌忙多日,下定決心放懶放緩,
晃蕩至永春站,
信步於虎林街巷弄,邊消化讓人心滿意足的小陳牛肉麵,
突然一間裝潢簡潔,窗明几亮的咖啡小店吸引注意力,
星巴克的買一送一立刻被拋諸腦後~
今日第二份咖啡因,
就來「告乃翁」攝取吧!


【告乃翁 Calling Bar】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虎林街132巷15號

告乃翁 Calling Bar

還沒踏入店內,便覺店名著實有趣。
入內發現原來不是間純咖啡店,飲料單上還有賣酒哩,
吧台後方也是一整面的酒瓶。

無獨有偶,點了飲料單上唯二的含酒精類咖啡,貝里斯奶酒拿鐵。
結帳時才撇到酒櫃上有瓶君度橙酒,
早知道點餐時就厚臉皮問問老闆,能否客製化一杯君度拿鐵,讓我回味回味了~

室友點的焦糖海鹽拿鐵


沒想到眼尖的老闆結帳時,
隨口一句「妳看的書好像很有趣呢!」,
竟然有注意到我的本日讀物—韓良露的《一起,微醺》。
聊了兩句,原來老闆也是嗜酒之人啊,
回家一查,才知道原來英文店名 Calling Bar, 晚間搖身一變成Bar, 營業甚晚。
感覺更有趣了~


飲料單上僅兩款含酒的咖啡選項,愛爾蘭咖啡及貝里斯拿鐵。
一度因書中那篇〈情熱愛爾蘭咖啡〉就要選擇前者,
回過神感受一下這天超過25度的體感氣溫後,
嗯,暖身的愛爾蘭咖啡,還是等冬天再來品嘗好了。
而少冰的貝里斯拿鐵,奶味並未掩蓋奶酒本身,咖啡味道亦有,甚好。


自從多年前讀到《酒徒的告白》後,就對這類無法單純於旅遊文學,或飲食文學的散文情有獨鍾,
應該有種【旅遊飲酒文學】的次類別吧。
終於等到今年書展又入手幾本,
包括《酒徒的告白 2:喝到世界的盡頭》,以及已故作家韓良露的《一起,微醺》與《小飲,良露》。



《酒徒的告白》內有許多照片,就像看旅遊書般的新奇與大開眼界;
《一起,微醺》中則以簡約的插畫、作者豐富的飲食經驗見長,
兩書不約而同提到茴香酒。
不論是多年前或是此時此刻,
都讓我連結到奧罕.帕慕克在《純真博物館》及《我心中的陌生人》等書中不斷出現的拉克酒(Raki)
及曾嘗鮮品過,卻還無法體會充滿八角味的土耳其國酒醉人之處;
以至於看到韓良露寫到,「太濃的八角味,讓我覺得彷彿在喝不鹹的八角滷汁,只想把手中的酒和豆干、海帶、雞翅膀一起滷。」
完全理解地會心一笑。


改天也該把旅遊途中曾經品嚐過的飲料、記憶串為故事成篇,
細數究竟能成幾頁文字......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 為什麼有些酒就是特別好喝?《吃的藝術》破解飲食行為的思想偏誤

「唯有意識到並發展個人的豐富內在,我們才能減少對食物的需求,而不是透過強化自己的意志來減少食欲。」~《理想的簡單飲食》

你知道我們一天大概會有不下兩百次的飲食抉擇嗎?
但多半是潛意識在幫忙做決定,
才不會讓我們走進便利商店,看到新推出的起司塔就陷入選擇障礙,
而是將精力放在待會午餐後要開的會議上頭。

Image by K. Mishina from Pixabay


那你知道每個人對口味的偏好,其實是在還沒出生就決定了嗎?
而勇於嘗鮮各種特別食物的人,可能是屬於味覺遲鈍者?

《吃的藝術》這本有趣的小書,以42篇短文協助我們思考飲食的背後緣由。
也分享從中獲得的一些有趣飲食行為。



👉如何避免貴的東西一定較好迷思?

曾有學者做過實驗,將三款紅酒給受試者試喝,標價分別是3歐元、6歐元與9歐元,
雖然這三款其實是一模一樣的酒,但多數受試者卻有志一同認為最貴那瓶品質最好,
這就是所謂的「行銷安慰劑效應」。

反思自己過往的購物行為,
只要不是超出合理價格的售價,
好像真的會如此,認為貴的東西一定比較好。

實驗中更讓人意外的是,那些自稱理性的人反而會更容易受騙。
那麼,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同樣地,研究表示,只要逐漸累積品嘗經驗後,便能夠加以辨別。
所以,要培養不被紅酒售價影響的方法,需要累積經驗,
別無他法,就只能多喝了!
Such a wonderful solution!

Image from Pexels

👉用餐的音樂竟可影響食物的滋味

曾有實驗請受試者吃苦甜參半的牛奶糖,
這時候若聽到高音,含著糖的人多半會嚐到甜味;若音調轉為低沉,則會感受到苦味。
也可以在家裡試試看吃片黑巧克力,聽著兩種不同曲風的音樂,
會吃出甚麼味道?!


至於是否能用音樂引出葡萄酒的甘甜滋味呢?
一場由奧地利知名三重奏Trio Alba 樂團為每一款葡萄酒所演奏不同樂曲的實驗中,
現場觀眾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喝的每杯都是不一樣的酒,
當樂曲音色越柔和,酒的口感越溫潤。
實際上,他們試喝的每款酒當然又是相同的產品!

好想建議科學家做個實驗,研究當邊看 Netflix 影片邊品酒時,
觀看的影片是緊張懸疑、科幻劇情或輕鬆愛情類,是否也會讓葡萄酒產生不同的口感?

Image by Karolina Grabowska from Pixabay

👉原來是恐音症啊!

一直以為,周邊朋友中,只有我對於聲音很敏感,
喝湯發出窸窸窣窣聲音,或吃飯時的嘖嘖聲響,總使人不耐,
更別說日本人吃麵的吸吸簌簌聲,一聽就想逃離現場。
直到讀到書中〈巴咂巴咂與稀哩呼嚕恐懼症〉提及的「恐音症」(Misophonia)
才驚覺,原來這真的是種生理障礙呀。


令人安慰的是,
研究顯示,每5人中就有1人或多或少對噪音的容忍度較低。
而更有調查顯示,吃飯發出聲音是最常見的分手理由!
哈,吾道不孤。

但書中也建議,想早日從折磨人的聲音中解脫,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啦。
透過放鬆練習或認知行為治療,以降低耳朵的敏感度。
不然就是多多練習......從暴露在小聲的討厭聲音開始,一步步調高聲音,慢慢就可忍受了。
只是,光用想的,就相當磨人啊。


此時此刻,最最值得欣慰的是,
室友吃飯相當安靜(不然可能也當不成室友了吧 XDD)。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人生小片段] 2023.6 聯合文學.靈感的途徑

6月的最後一天,才買了當月的《聯合文學》。
【酒、文學,以及靈感調配】的主題,連內容含括哪些都不及細看,立刻買單。
封面配上很像Nippon Color裡「裏柳」的淡綠,與霧金字,
還沒翻開,就令人期待。



讀著作家們各自描述承載生活記憶的酒精故事,
或清醒、或微醺、或酩酊,或獨飲、或群飲,
如琥珀色、如水般透明,或粉紅少女夢幻,
各有滋味。
訪談中提及的各類與酒書寫的相關著作,
透過這液體催化劑,一時間似乎與文學靠近了幾步。


高翊峰說,
「喝酒為什麼要有疆界?一個喜歡喝酒的人,就像一個真正喜歡跑步的人,會跑到15公里就停下嗎? 不會,當他可以跑到30公里時,他會繼續往40公里邁進。」

他應該是跑步的人吧。
但看完這句話,當下的念頭只有「這樣比喻喝酒也太累啦~」,
也稍認真想了下,換成我會如何拿酒與跑步類比。
相較於跑步不停歇的無止盡感,
對我來說,
接觸到各種葡萄酒、琴酒,就像到國外城市,在不同氣溫、街廓,連呼吸都陌生的環境裡跑步的體感。小心翼翼對待中藏有期待;而在跑2、3公里後,已熟悉內化成記憶中的美好,更盼望能再體驗一次。

如此喝著,就更盼著即將拜訪的陌生所在。



訝異不少文人都會自個兒在家釀酒,
原來除入門款梅酒外,檸檬酒、草莓酒、蘋果酒都能在家嘗試啊,
把檸檬皮削下,浸泡在生命之水中一兩週......
把洗淨擦乾的草莓切掉蒂頭,加糖泡浸米酒或日本燒酒,3個月後就可喝......
比才分享的草莓酒作法,簡單到讓人躍躍欲試!


正當自行釀酒的念頭稍浮現,翻到〈調一杯靈感釀的酒〉,
有沒有這麼巧,竟是聽朋友說過多次,本相約卻臨時沒去成的The Herbal 香草窗
之前在 Gin Festival 琴酒節遇過調酒師侯老師,先入手一隻白蘇維翁的琴酒,
口味融合杜松子與葡萄風味,相當特別。
看完文中介紹的4款調酒,要趕緊相約香草窗之行了!





去之前,
閱讀清單、酒類清單與書寫清單,也同時增加了不少選項,
這期雜誌,果真如其所言,
「酒像是靈感的途徑,到達一個自身難以言喻的心境和狀態。」

2023.06,果然是讓人驚喜,又期待微醺的月份。

2023年5月23日 星期二

[讀後小感] 心理摩擦力|理解抗拒改變的人性阻力

接觸越多領導層峰,越覺要學的東西根本聚寶盆。
到目前為止,如何讓人願意改變、傳遞願景、日常溝通,
都還在必修學分階段,學期還沒結束。

想試著改變單位內低迷的辦公室氛圍? 想鼓舞同事在體制內大膽變革? 
想讓大家接受不一樣的論點......
對不是靠口才吃飯的人而言,
舉凡說服老闆、跟外界說明、帶領同仁創新,處理內部反彈......
打怪闖關,每每都有新挑戰。


從策略面的《如何改變一個人》,
到成功主管鄒開蓮的自傳《親愛的別怕,勇敢說YES》等等,
都有許多很棒的實務分享。
這本心理摩擦力》(The Human Element),與《如何改變一個人》相似,
從吸引力的反向切入,說明改變沒能成功的關鍵點,
也許跟你想得不太一樣。



圖片來源: 城邦讀書花園
圖片來源:城邦讀書花園


《如何改變一個人》找出為何人不想改變的5個原因,
著重在改變所需要的「催化劑」;
心理摩擦力》說的4種心理過不去(不想改變)的坎,其實我們都耳熟能詳,
分別是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及反彈。

但明白歸明白,該怎麼知道今天長官對A提案有意見究竟是為了哪樁呢?又該如何解?


作者搭配許多實際案例,更能理解貌似簡單原因背後之關鍵。
分享幾個有趣觀點。


#吸引力法則顯而易見,心理摩擦則很幽微

遇到新想法不被接受,我們第一念頭常是檢討自己,
「會不會是因為這點子不夠創新?」、「是否要製造更多情感上的吸引力?」
但說不定,問題根本不在你(或你的想法),
而是在對方,不論是他習以為常的慣性、不想多花力氣的惰性、情感上的抗拒,或是威脅到對方的核心價值。

多數人在思考如何發生改變時,總會先想到如何「提升吸引力」(推力),
而非「降低摩擦力」(阻力)。
這是因為吸引力思維完美符合人類的歸因傾向。
而要理解心理摩擦力,我們需要同理心,把焦點轉移到受眾上,還得抽絲剝繭,
因為,有些人也不明白自己某種感覺的真正理由啊!


要如何找到連自己都不甚明白的原因?
或許可以試著採用人類學家的方法!


#與其問「你覺得這個想法怎麼樣?」不如問「你覺得這個想法好嗎?還是你有想到其他更好的?」
#讓拒絕變得更難

為了加強別人表示贊同的方法,把問句做一點調整,會讓人無法輕易否決,
因為不單要否決想法,還得想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書中一個有趣的案例,仰賴同儕審查制度(peer review)的科學期刊,有些會在寄出徵詢學者審查論文的意願時,
不是只問同不同意,而是給出兩個選項,
接受邀請,或是寫出可以替代你的學者,留下名字、email。

你會選哪一個呢?
大多學者寧願選擇花5個小時審閱論文,而非拒絕對方;
因為這總比花時間想(害)誰適合擔任審查、找到對方email,更省力些。


#學會問5個為什麼(5 Whys)

書中一章介紹使用民族誌研究方法來找出心理摩擦力
這正與《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中所說,運用人類學的觀點來思考相同,
包含了運用結構式訪談、引導式問題與非結構式觀察的訪談,
也會得出與問卷調查、焦點訪談不同的結論。


但情感阻力的確相當幽微,實際上也很不容易發現,
特別當你沒太多時間,或同事不願多說時更是如此;
自問,我自己被問到對某件事的反應時,也很少會當下表達不滿,
這真的需要良好的技巧、耐心與同理心,
如同書中所說,

一旦否定了他人的感受,你的同理心也就跟著死去了。你應該做的是盡量站在他們的角度設想,因為這是他們的親身經歷,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去理解。


很喜歡書中舉的一個實驗,你在一個非營利組織工作,想請大眾寫小卡片給醫院裡的病童,幫他們加油打氣。但目前只有18%的人自願寫小卡,該怎麼做才能提升比例呢?

以下有幾種方案:向民眾解釋寫小卡有哪些幫助、付錢給寫小卡的人,或提供幾個寫小卡的範本。


猜猜哪個方案獲得最多成效呢?
相較於前兩種做法幾乎收不到甚麼成效,最後一個方案竟然提高了60%的回應率!
顯示大家之所以會抗拒寫小卡,並不是覺得這件事不值得花心思,
而只是因為「不知道要寫甚麼!」



多注意人性幽微之所在,一起創造改變,
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延伸閱讀:
[讀後小感] 如何改變一個人|催化劑,降低改變門檻
https://pinkbee35.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_31.html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 想要更有專注力?其實分心不見得是壞事

還記得小時候的成績單,蠻常出現「上課愛講話」的評語。
怎麼上課要專心這件事,就這麼難呢?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站


原以為長大後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一定能夠專心了吧!
沒想到,脫離了校園,人生中還有更多需要與專注力搏鬥的活。

原本只打算花5分鐘收email,卻不由自主開始整理收件匣;
打算專心閱讀30分鐘,但讀了幾行,思緒就飄到今天辦公室發生的某件事;
明明開會老闆正在講話,聽沒兩句話就想著待會午餐要吃甚麼......

分心這檔事,無所不在,無役不與。
難道,我天生就是容易分心的人?!


一直到看了《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才恍然大悟,原來分心(思緒漫遊)本就是人類內建的一種心智模式!我們能做的,是好好善用這狀態。

#清醒時人有30%至47%時間都在思緒漫遊

所以,你能阻止思緒漫遊嗎?
作者巴爾博士(Moshe Bar) 說,阻止幾乎不可能。
我們能做的,
搞懂思緒甚麼時候以甚麼方式漫遊,再有效地讓思緒在對的時間處在對的狀態。
當我們需要認真處理眼前任務時,好好專注;該好好體驗時,讓自己沉浸在當下體驗中;希望激發創造力、好心情時,盡量讓思緒漫遊。


#養成檢視自己的心智狀態的習慣
#識別你現在處於探索狀態或利用狀態

作者是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他研究發現,
心智狀態可區分為兩類:廣泛開放的探索」模式,以及狹隘封閉的利用」模式。

透過檢視自己,若你正處於廣泛開放的心智狀態時,就讓自己保持好心情,
善用此心情進行探索式活動,
可以思考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或就讓思緒漫遊,無妨。


而當心情低落時,就去完成某件你一直不去做的枯燥任務;
或想完成一項目標,想要專注、有優質思維時,狹隘的心智狀態就是你需要的。

#用思想標記封裝惱人的想法

一直想用冥想加強自己的專注力,減少思緒亂飄的想法,腦子依然容易東想西想。
看完這本書後,稍微釋懷些。
作者也透過冥想來觀察自己的想法。對於如何「別再去想那些惱人的想法」有相當實用的建議。

當愈不想去想某件事,反而會著了魔似的一直想著它,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
作者介紹兩種方法,
一、承認並直面這個想法;
二、承認這想法,給它一個標記或名字,可以放進腦中的盒子。稱為思想標記

當你腦中出現一個想法,以不同面向進行標記,區分其屬於「正面、中性、負面」、「過去、現在、未來」、「自己、他人」。
一旦完成標記,想法就會開始從你腦海中消失。
作者會在標記想法時想像自己聽見email寄出時的咻咻聲,開始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透過思想標記」來封裝想法,感覺是個很讚的方法。決定好好來試試!


#RightTimeRightMind

沒有哪種心智狀態較好或壞。

所以也不用覺得分心就不好,一定要強制大腦把思緒拉回當下。
若能學會依照當下的情勢,採用合適的心智模式,
讓思緒在對的時間處在對的狀態;
久而久之,讓檢視自己的心智狀態成為第二天性。
大腦越是輕鬆自在,我們就越有創造力。

作者所說的這句話,覺得相當適合思緒經常飄散的我,
人應該想少一點,好讓自己想得好一點,但若真的想了,就該想得廣一點,讓自己心情好一些。


所以,分心是不是壞事?
Well,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不會再給出二分法的答案。
而是先問,你當下需要甚麼狀態?

先知道自己正處在哪個光譜,再根據所處位置去引導自己的活動。
或許,分心正是你當下所需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