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吞下兩本論述中國發展的書,
竟發現,切入觀點如此不同,
兩本書同時閱讀,思緒相互衝擊,擺盪,
激發心中些許不吐不快念頭,
彷彿重回研究生時代寫報告的過往曾經。
一本是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所著《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
另一則是《紐約客》前駐北京特派員歐逸文(Evan Osnos)寫的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
一位是國內知名的學院派政治學者,
一位是旅居中國多年的駐北京特派員,
(照片引用自網路)
分別從宏觀全球體系下的大歷史觀,
以及微觀的人物事件調查紀實報導,
描述他們分別觀察到,認知到的中國。
●宏觀 VS 微觀
朱雲漢解讀中國興起,開宗明義就明說要置之於「大歷史觀」下,
先由全球秩序下「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
包括1.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體系式微、
2.第三波民主的退潮、
3.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
4.西方中心世界的沒落,
引出一項結論--西方不再主導世界。
那麼,非西方是誰在主導呢?
顯而易見,
中國接替了這個角色。
書中引用美國《外交政策》與「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
顯示2025年最具活力的75個城市中,中國就佔了29個,
其中有上海、北京、廣州、武漢不意外的大城市,
但當我看到數據顯示2014年人均GDP已達2.2萬美元的深圳時,卻困惑了,
因對這座城市的樂觀經濟發展與《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
裏頭所描寫的深圳--
實際上擁有1400萬人口,卻只有15%的210萬人擁有當地的戶籍,
被作者稱之為「一座失敗的落腳城市」,差距甚遠。
是否只要一國有巨大的規模經濟、龐大的市場需求,
即能放任欠缺公平正義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蔓延?
《野心時代》榮獲2014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非小說類獎,
與普立茲獎並列美國出版界兩項最高榮譽。
乍看書名及副標,或許認為這是從國家層次論述中國改革開放後跨時代的野心謀略,
作者卻選擇由小人物故事,
串連起,
野心時代裡,個人如何白手起家獲得財富,如何尋覓真相,如何建構或瓦解彼此的信任。
調查報導的文學書寫,是國家層次外了解中國追求進步背後,
更加裸露的真實。
事實上,唸國際關係時幾乎以宏觀視野來看國際社會發展,
不論是一帶一路、亞投行所象徵的戰略意義、貨幣同盟形成的東亞區域整合,
都是熟悉的理論及思維。
但接觸新聞這行後,
更明白人物、故事賦予更有溫度的可讀性文章,
才是大多數人邊吃早餐邊配的內容。
談論國際金融體系是以美元或人民幣作為強勢貨幣的社論,
與盲眼人權律師陳光誠如何與中共對抗,獲得美國庇護故事,
你邊享用半熟的班尼迪克蛋之際,會選擇閱讀那篇報導呢?
●「民主」很重要嗎??
該拿「民主」這個西方標準來理解中國興起嗎?
朱雲漢提醒讀者,要避免用自己熟悉的歷史知識和框架理解中國的發展。
他拿印度與中國相比,
儘管前者被稱作「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印度的經濟發展、成人識字率、民眾健康、衛生和平均壽命各種指標,均落後中國甚多。
所以,
民主很重要嗎??
而是,手上一隻隻智慧型手機,卻無法連上臉書、Google、Twitter、紐約時報等等網站的限制,
但也許,對更多中國人來說,
手機卻是與遠在數百公里外工作的兒孫取得聯繫的便利工具,
能不能連上臉書,是不是使用谷歌,並不重要吧。
身為一位外籍記者,歐逸文介紹中國中宣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的「審查制度」如何發揮作用。
這個連地址都不存在的單位,當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
能夠讓翌日全國報紙異口同聲報導這場地震--
「牽動中國共產黨的心弦」,
我比較想知道的,卻是傷亡確切人數,以及地震背後揭露的建築物偷工減料實情,
而這些報導,都受到諸多限制。
平時,他的手機時不時嗡嗡響起,傳來以下訊息:
一格一格的螢幕上顯示所有人無所遁行的一舉一動,
怵目驚心。
或許是仍無法跳脫既有框架來看事物吧!
縱使未曾處身於「不自由,毋寧死」般嚮往FREEDOM的愛國年代,
始終將開放社會的開放訊息視為理所當然。
對中宣部滴水不漏的審查機制瞠目結舌,
無法隨心所欲上網、查閱任何靈光一閃的關鍵字,
難以想像。
可以想見,一本談論艾未未、陳光誠、劉曉波、韓寒及中宣部的「審查制度」的作品,誰管他得到美國國家書卷獎!
只要作者拒絕刪節,就別想在中國出版。
不過歐逸文訪問年輕人中,有人說,
對處處存在矛盾的中國,擁有許多問號,
對極度自由,卻帶來無窮無盡媒體亂象的台灣,
存有更多問號。
我,依然困惑。
●自由市場經濟很重要嗎?
朱寫到中國的「高效率威權體制」,能夠讓上海只花四年的時間,
建設出一條捷運,從規劃、徵收、發包到完工。
不僅在其他國家無法想像,光想咱們三環三線需要多久才能實現,
這一切就如夢境般匪夷所思。
但當一切對照到歐逸文描述2011年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傷的溫州高鐵車禍,
背後所掀出龐大貪腐的官商利益勾結,
只趕著加快通車的興建速度罔顧施工品質、試車缺失、專業建議.......
威權體制下的經濟發展,或是自由民主的市場經濟,
孰輕孰重?
●小感
王丹批評《高思在雲》只是朱雲漢"選擇呈現的中國",而非真實的中國。
事實上,
不論主觀感受、客觀數據,
諸子百家,觀點原本就各異,
所謂「學問」,
難道不是學習到的問題,才能引發後續的討論嗎?!
每本書都只是作者選擇研究後的一家之言,
用一本書輕易地歸類為統派、獨派、親中派、親美派,
是否過於武斷?
對我而言,《高思在雲》的衝擊不在於作者對中國興起的論點,
而在於他論台灣未來的震撼。
美國霸權的不復存在與中國興起的廣度速度,
或近或遠,
都無法取代我對這塊土地的未來該何去何從,更加發人深省,
相對也充滿不安及失落。
甚麼時候,我們能產生足夠大的野心,
大到能夠翻轉當前的政壇惡鬥、媒體亂象,
大到留住優秀人才,培養具競爭力的下一代,
大到追求企業有良心,人民有信心不再只是空談,
的那個時代。
你我都需要有野心,追求更美好的時代,
because we live here.
竟發現,切入觀點如此不同,
兩本書同時閱讀,思緒相互衝擊,擺盪,
激發心中些許不吐不快念頭,
彷彿重回研究生時代寫報告的過往曾經。
一本是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所著《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二十一世紀的思考》,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
一位是國內知名的學院派政治學者,
一位是旅居中國多年的駐北京特派員,
(照片引用自網路)
分別從宏觀全球體系下的大歷史觀,
以及微觀的人物事件調查紀實報導,
描述他們分別觀察到,認知到的中國。
●宏觀 VS 微觀
朱雲漢解讀中國興起,開宗明義就明說要置之於「大歷史觀」下,
先由全球秩序下「四重歷史趨勢的反轉」,
包括1.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體系式微、
2.第三波民主的退潮、
3.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
4.西方中心世界的沒落,
引出一項結論--西方不再主導世界。
那麼,非西方是誰在主導呢?
顯而易見,
中國接替了這個角色。
書中引用美國《外交政策》與「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
顯示2025年最具活力的75個城市中,中國就佔了29個,
其中有上海、北京、廣州、武漢不意外的大城市,
但當我看到數據顯示2014年人均GDP已達2.2萬美元的深圳時,卻困惑了,
因對這座城市的樂觀經濟發展與《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
裏頭所描寫的深圳--
實際上擁有1400萬人口,卻只有15%的210萬人擁有當地的戶籍,
被作者稱之為「一座失敗的落腳城市」,差距甚遠。
是否只要一國有巨大的規模經濟、龐大的市場需求,
即能放任欠缺公平正義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蔓延?
《野心時代》榮獲2014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非小說類獎,
與普立茲獎並列美國出版界兩項最高榮譽。
乍看書名及副標,或許認為這是從國家層次論述中國改革開放後跨時代的野心謀略,
作者卻選擇由小人物故事,
串連起,
野心時代裡,個人如何白手起家獲得財富,如何尋覓真相,如何建構或瓦解彼此的信任。
調查報導的文學書寫,是國家層次外了解中國追求進步背後,
更加裸露的真實。
事實上,唸國際關係時幾乎以宏觀視野來看國際社會發展,
不論是一帶一路、亞投行所象徵的戰略意義、貨幣同盟形成的東亞區域整合,
都是熟悉的理論及思維。
但接觸新聞這行後,
更明白人物、故事賦予更有溫度的可讀性文章,
才是大多數人邊吃早餐邊配的內容。
談論國際金融體系是以美元或人民幣作為強勢貨幣的社論,
與盲眼人權律師陳光誠如何與中共對抗,獲得美國庇護故事,
你邊享用半熟的班尼迪克蛋之際,會選擇閱讀那篇報導呢?
●「民主」很重要嗎??
該拿「民主」這個西方標準來理解中國興起嗎?
朱雲漢提醒讀者,要避免用自己熟悉的歷史知識和框架理解中國的發展。
他拿印度與中國相比,
儘管前者被稱作「世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印度的經濟發展、成人識字率、民眾健康、衛生和平均壽命各種指標,均落後中國甚多。
所以,
民主很重要嗎??
「2011年中國手機使用數量已是美國的3.3倍」看到此數據,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滿街遍野的低頭族,
而是,手上一隻隻智慧型手機,卻無法連上臉書、Google、Twitter、紐約時報等等網站的限制,
但也許,對更多中國人來說,
手機卻是與遠在數百公里外工作的兒孫取得聯繫的便利工具,
能不能連上臉書,是不是使用谷歌,並不重要吧。
身為一位外籍記者,歐逸文介紹中國中宣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的「審查制度」如何發揮作用。
這個連地址都不存在的單位,當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
能夠讓翌日全國報紙異口同聲報導這場地震--
「牽動中國共產黨的心弦」,
我比較想知道的,卻是傷亡確切人數,以及地震背後揭露的建築物偷工減料實情,
而這些報導,都受到諸多限制。
平時,他的手機時不時嗡嗡響起,傳來以下訊息:
「所有網站不得轉貼標題為『聯合國公布《世界快樂報告》,中國排行一百一十二』的新聞。」
「不准拿中東及我國的政制來比較。當埃及、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地領袖的名字出現在我國媒體時,中國領袖的名字不可出現在旁邊。」
「所有媒體不得渲染人民解放軍調薪的新聞。」
「一切有關韓寒的活動及評論,除了賽車,不准報導。」.............................不禁令人想起《黑暗騎士》裡那套可監控三千萬人的手機聲納設備,
一格一格的螢幕上顯示所有人無所遁行的一舉一動,
怵目驚心。
或許是仍無法跳脫既有框架來看事物吧!
縱使未曾處身於「不自由,毋寧死」般嚮往FREEDOM的愛國年代,
始終將開放社會的開放訊息視為理所當然。
對中宣部滴水不漏的審查機制瞠目結舌,
無法隨心所欲上網、查閱任何靈光一閃的關鍵字,
難以想像。
可以想見,一本談論艾未未、陳光誠、劉曉波、韓寒及中宣部的「審查制度」的作品,誰管他得到美國國家書卷獎!
只要作者拒絕刪節,就別想在中國出版。
不過歐逸文訪問年輕人中,有人說,
「假如沒有民主,我們依然過好日子,憑甚麼我們該選擇民主?」來自台灣的林毅夫也曾給貧窮國家忠告,
「它們若想致富,必須延遲政治改革,不然就會落得跟後蘇聯的俄羅斯一樣,紊亂而苦惱。」
對處處存在矛盾的中國,擁有許多問號,
對極度自由,卻帶來無窮無盡媒體亂象的台灣,
存有更多問號。
我,依然困惑。
●自由市場經濟很重要嗎?
朱寫到中國的「高效率威權體制」,能夠讓上海只花四年的時間,
建設出一條捷運,從規劃、徵收、發包到完工。
「2013年底,中國境內營運中的高鐵總里程已突破一萬公里,比全世界其他高鐵系統加起來都要多。」而這個國家,是在1990年代末才開始引進高鐵技術的。
不僅在其他國家無法想像,光想咱們三環三線需要多久才能實現,
這一切就如夢境般匪夷所思。
但當一切對照到歐逸文描述2011年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傷的溫州高鐵車禍,
背後所掀出龐大貪腐的官商利益勾結,
只趕著加快通車的興建速度罔顧施工品質、試車缺失、專業建議.......
威權體制下的經濟發展,或是自由民主的市場經濟,
孰輕孰重?
●小感
王丹批評《高思在雲》只是朱雲漢"選擇呈現的中國",而非真實的中國。
事實上,
不論主觀感受、客觀數據,
諸子百家,觀點原本就各異,
所謂「學問」,
難道不是學習到的問題,才能引發後續的討論嗎?!
每本書都只是作者選擇研究後的一家之言,
用一本書輕易地歸類為統派、獨派、親中派、親美派,
是否過於武斷?
對我而言,《高思在雲》的衝擊不在於作者對中國興起的論點,
而在於他論台灣未來的震撼。
美國霸權的不復存在與中國興起的廣度速度,
或近或遠,
都無法取代我對這塊土地的未來該何去何從,更加發人深省,
相對也充滿不安及失落。
甚麼時候,我們能產生足夠大的野心,
大到能夠翻轉當前的政壇惡鬥、媒體亂象,
大到留住優秀人才,培養具競爭力的下一代,
大到追求企業有良心,人民有信心不再只是空談,
的那個時代。
你我都需要有野心,追求更美好的時代,
because we live here.
1 則留言:
#你我都需要有野心,追求更美好的時代,
because we live here#
是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