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 星期六

[藝術小片段] Tate Britain必看名畫:從透納的崇高到米萊《奧菲利亞》的絕美

於倫敦泰晤士河畔密爾班克 (Millbank)的Tate Britain,是泰特美術館群中最古老、也最初的展館,於1897年啟用。既然叫做Tate Britain,館藏顧名思義專注於英國藝術家的作品。

心心念念,沒來臺灣《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的幾幅經典大作,以及光看書本就覺得華麗絕美的—《奧菲利亞》(Ophelia)。

不像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館藏包含許多聖經、宗教、神話等主題,相較之下,Tate Britain收藏較多近現代作品,更貼近一般人生活所熟悉。館藏不偌國家級場館豐碩,但能悠閒慢慢駐足,很適合滋養心靈。


Tate Britain

完整的透納體驗|英國國家藝廊+Tate Britain

不論是20元英鎊背面、或是在電影《007:空降危機》(Skyfall)中的James Bond 與Q見面的場景,《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被許多人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畫家特納 (J.M.W. Turner)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但這幅畫,並不在「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特納作品的Tate Britain,而是在距離其步行約30分鐘的英國國家藝廊內。所以,若要一次完整瀏覽透納的經典,最好的選擇就是—一次逛完這兩間美術館!

相較於National Gallery的人潮,Tate Britain簡直是逛美術館的天堂,幾乎可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慢慢欣賞一幅畫。這裡共有8個展間的透納作品,遼闊的畫作間距、寬敞的空間,人潮稀少,想看多久任君自由。


Tate Britain JMW Turner
Tate Britain透納展區,第一個展間:透納:成名之路(JMW Turner: Rise to Fame


打破常規的觀景位置

第一個展間:透納:成名之路(JMW Turner: Rise to Fame)。除了最有名的自畫像(同樣也是20元英鎊背後的圖樣)外,還有他初登皇家學會展覽的亮相之作––《海上漁夫》(Fishermen at Sea,1796),象徵畫家身分正式受到傳統體制認可。當時年僅21歲。

先看這幅畫,再進入其他作品,才能了解透納對於光線、色彩的掌握,及畫風的轉變。

Tate Britain, JMW Turner
透納,《海上漁夫》(Fishermen at Sea,1796)攝於Tate Britain

Tate Britain, JMW Turner
透納,《漢尼拔越阿爾卑斯山》(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 1812),
攝於Tate Britain


《海上漁夫》旁,即為此展間另一知名作品––《漢尼拔越阿爾卑斯山》(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 1812)。過去巨型畫作通常懸掛在高處,但這幅146×237.5公分的作品首次展出時,特納卻打破常規,將其懸掛在與視線齊平的位置。如此觀者第一眼就能感受到這場暴風雪從天席捲而來、無處可躲的瞬間,鋪天蓋地,即將迎面而來的衝擊感,不言而喻。


畫作說明寫到,特納描繪了漢尼拔(公元前218年)騎著大象,被暴風雪擊倒,他的軍隊也遭到攻擊的場景。
這幅畫掛在視線所及位置,或許也是想讓人比較容易找到漢尼拔吧?!

但,你有找到嗎?


說老實話,若非親眼見到畫,拍了照,zoom in認真近距離的仔細找一輪,才在遙遠的遠景找到疑似大象的身影。讓人不禁想到布魯格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那幅《伊卡洛斯墜落一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1558),對照畫名,你以為這是描繪伊卡洛斯在天空落翅墜落的畫面?沒想到找了半天,才明白主角竟是海面上掙扎的那兩條腿。


看到《漢尼拔越阿爾卑斯山》,不禁想到這幅畫:《伊卡洛斯墜落一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1558),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Tate Britain, JMW Turner
局部的《漢尼拔越阿爾卑斯山》,你有找到漢尼拔嗎?(攝於Tate Britain)

浪漫主義畫家眼中  戰爭VS和平

在「特納及其評論家」(Turner and his Critics)展間,策展者將兩幅畫擺在一塊—《戰爭:流放者與石蛤》(War. The Exile and the Rock Limpet, 1842),以及《和平:海葬》(Peace – Burial at Sea, 1842)

Tate Britain, JMW Turner
並列的兩幅畫:《戰爭:流放者與石蛤》(War. The Exile and the Rock Limpet, 1842),以及《和平:海葬》(Peace – Burial at Sea, 1842),攝於Tate Britain

此兩幅作品顯示透納晚期畫風,以水氣、霧氣、陽光等自然元素為繪畫主體,物體輪廓被光及煙霧稀釋;兩者並列,更凸顯一戰爭、一和平的對比性。

《戰爭》描繪的是,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面對落日,象徵其英雄末日的孤寂。烈焰與夕陽的色調,形成一種近乎暴烈的色彩氛圍;與《和平》中的冷色調搭配朦朧光源,營造一種神祕而虔敬的哀悼氣氛,大相逕庭。

《和平》的畫作說明寫著,透納悼念海難喪生的友人,用濃重的黑色表達悲傷,面對評論家認為船帆太黑的批評,他則回應「我願意調集全世界的顏色讓它更黑。」

也許是我疏於想像,看著拿破崙這幅畫時,我只想著,若盯著落日餘暉,映照出英雄的寂寥,我可以理解;但盯著一顆貝?

可能要再更有想像力些,才能體會透納的心境。


Tate Britain, JMW Turner
透納,《和平:海葬》(Peace – Burial at Sea, 1842),攝於Tate Britain

Tate Britain, JMW Turner
透納,《戰爭:流放者與石蛤》(War. The Exile and the Rock Limpet, 1842),攝於Tate Britain


畫裡畫外都充滿故事《奧菲利亞》(Ophelia)

最近同名同主題的畫,極為火紅。因Taylor Swift 在新歌〈The Fate of Ophelia〉MV中,致敬一幅由德國畫家弗里德里希.海瑟(Friedrich Heyser) 創作的《奧菲利亞》。

截圖自Taylor Swift〈The Fate of Ophelia〉MV

Friedrich Heyser,〈Ophelia〉, Museum Wiesbaden

不過藝術史上最有名的《奧菲利亞》,大家則公認是Tate Britain 館藏,由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John Everett Millais),一位拉斐爾前派的重要藝術家,於1851至1852年所畫。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John Everett Millais),《奧菲利亞》(Ophelia),攝於英國Tate Britain

但等等,誰是奧菲利亞?她是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角,她父親被她的情人哈姆雷特殺害後,精神失常,最終在採花時墜入溪流,邊哼著歌,慢慢溺亡。

這畫,就是描繪那個moment。

現場從各角度觀賞,就能明白為何米萊得花上18個月,才完成此作品。除主角逼真面容外,周圍細節也太精細無比!不論是刺繡長裙、佈滿野花的河面,抑或河岸邊盛開、枯萎凋零的花朵或葉片,每個細節都精心安排。米萊花了5個月,每天在戶外取景畫11小時,因此不同季節盛開的花卉得以並置出現。不論是代表天真的雛菊、忠誠的紫羅蘭,或象徵死亡的罌粟,簡直是花語大全。

不論面容、服飾、花卉,皆極為逼真!

女主角的部分,則由伊莉莎白·希達爾(Elizabeth Siddal)擔綱。米萊在房間放置浴缸,請希達爾穿著精美連身裙躺在裡頭,浴缸下方放置幾盞油燈。有次畫到一半,油燈熄滅了,在冷水中不敢動也不敢出聲的希達爾差點因此香消玉殞,病癒後還染上鴉片毒癮。

身為拉斐爾前派御用模特兒的希達爾,後來與同為拉斐爾前派的知名畫家加百列・但丁・羅塞蒂 (Gabriel Dante Rossetti) 相戀,但兩人相愛相殺的故事最後並沒有happy ending。兩人分合多年終於結婚,僅僅2年女主角就因老公不斷外遇、流產、患憂鬱症等多重打擊,服藥離世。

But, 諷刺的是,羅塞蒂在妻子亡故後,以她為藍本創作好幾幅畫作。看似深情,儼然將自己及妻子視為維多利亞時代版的但丁和碧翠絲(Beatrix)。不過,旁觀者總是敏銳,眼尖的路人看得出來,羅塞蒂對藝術與自己的愛,顯然遠高於對亡妻的愛(因風流韻事不斷)。

簡言之,渣男無誤。

羅塞蒂這幅畫被置於同一展間。兩相對照,不勝唏噓。


羅塞蒂,《碧翠絲》(Beata Beatrix),在亡妻希達爾過世兩年後創作。攝於英國Tate Britain


想擁有更棒的觀展體驗  超推薦Tate Britain官網

總覺得看畫常是走馬看花?除了説好漂亮之外就說不出什麼別的?

若想有更完整的觀展體驗,加碼推薦Tate Britain網站,有圖有文有影片,簡直超棒的延伸閱讀。更有提供學童的版本,內容淺顯易懂,對藝術不會退避三舍。不論對家長或對老師或對藝術小白,都是超讚的補充教材。真不愧是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英國啊!

  • 想知道「拉斐爾前派」畫風為何?要如何畫出拉斐爾前派」風格作品?都可找到答案!https://www.tate.org.uk/kids/artists/who-are-pre-raphaelites
  • 網站很貼心的整理了館內5幅最值得關注的藝術品,其中有來不及介紹,也超精彩的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https://www.tate.org.uk/visit/tate-britain/5-artworks-to-look-out-for-at-tate-britain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 解密陌生人|真有「識人指南」?

 「我們必須接受,了解陌生人的探索有現實上的極限。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全部的事實。我們必須滿足於不完美的真相。」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自從今年讀到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暗黑引爆點》(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對他使用大量案例、故事,引出核心概念的功力深感佩服。後悔太晚才接觸到他,立刻找了其他作品,而《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正是另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經典。

《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


瞭解一個人,容易嗎?

你可能會說,我連我自己都不見得百分百瞭解了,還說瞭解別人?!

你我可能不擅長解讀陌生人的思緒,但具備測謊能力、心理學背景的專家,應該比一般人厲害吧!有些職業,每天都在接觸陌生人,甚至要對其做出重要判斷。臨檢的警察、審理保釋案的法官,或負責審查恐攻嫌疑人的中情局探員,至少比一般人更會解讀陌生人。

但事實是如此嗎?

大家還記得歷史課本中,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吧!在與希特勒交談後,張伯倫肯定地認為,希特勒的野心會在併吞捷克的蘇台德區後停止。後見之明發現,正確認識希特勒的人,反而是完全不認識他的人,如邱吉爾;而誤判希特勒的人正是那些與他交談數小時的人。

所以有人說,張伯倫如果不去會見希特勒可能更好,他應該待在家裡閱讀《我的奮鬥》。


為什麼人類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策略上存在根本性缺陷?作者提出三個識人的盲點,分別為:

預設為真理論、透明性概念,耦合(Coupling)的力量。分享3個最有感受的心得。


👉「預設為真」理論|選擇相信,但別過度自信

作者認為第一個盲點為,人性的「預設為真」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信任」的預設模式,因為在多數情況下,信任比懷疑更具效率,有助於社會合作與和諧。我們若不在大多數時候選擇相信,人生會在不斷懷疑他人、神經質中度過。若每個人都如此,社會將無法正常運作。

但也因為預設為真」,所以出現了馬多夫策畫史上最大規模的龐氏騙局,以及美國國防情報局中一位備受賞識、一路晉升的探員,竟是臥底16年的古巴間諜這類匪夷所思的案件。這正是因為選擇相信,所需付出的代價。

若沒有「預設為真」,你會整天處在懷疑焦慮中,捷運坐你旁邊的那個人手插口袋裡,裡面會不會藏著一把美工刀?會不會趁你休息時突然拿刀傷人?

該如何在預設為真與適度保持警覺性之間取得平衡?需要一門須持續學習的功課。但至少先從理性思考開始著手,學習不要輕易下結論,懷著空杯心態去看問題,以看透事物的本質。


👉透明性迷思|不能預設每個人的反應與行為均如出一轍

作者認為第二個盲點,則是相信一個人的內在狀態與其外在行為是表裡如一,即為「透明性迷思

表裡如一的人,開心的表情會帶著笑、悲傷的表情時候會皺眉、驚訝時會皺眉—讓別人能了解我們內在的感受。但這種原則真的能套用到每一個人身上嗎?

他舉了許多學者的研究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當遇到「表裡不一」的人時,這種迷思會導致災難性的誤判。或許有人面對親人離世的反應並非哀戚流淚,而是面無表情,或做出一些離經叛道的事,在不瞭解對方的情況下,我們能根據他那表裡不一的行為,指責他不難過嗎?

根據社會框架,我們常會系統性地歧視這類別的人,在該哀傷時沒有恰如其分的表現出悲傷的表情,就能說他是壞人嗎?


打破透明性迷思,不要預設每個人對於各類型事情,都應有表裡如一的透明反應。這也需要很多練習以及不斷提醒。


👉特殊情境下的陌生人互動:適量飲酒

葛拉威爾特別用一章來探討酒精,特別是「斷片式醉酒」(blackout drunk)對人際互動的破壞性影響。他以史丹佛大學的校園性侵案為例,指出當事人雙方都處於嚴重醉酒狀態。

對這章的議題特別有感,是因為也曾經斷片過,換來隔天痛苦的宿醉,但清醒後,前一天的某些記憶,卻完全消失,朋友會說怎麼可能,那時候我明明還正常的應對。根據書中引述的研究,當飲酒過量時,大腦的海馬迴停止運作,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一個人可能表面上功能正常(能交談、跳舞),但實際上他對自己說過和做過的事情毫無記憶。

喝醉時,根據「短視理論」,你對自己真正的瞭解已經改變了,在這情況下,又如何能夠瞭解另一位你在派對上認識且也喝多的陌生人,並明確表達自己的慾望呢?

在女性因體重差異及先天代謝酒精的能力不如男性的情況下,作者給出的衷心建議,

請別爛醉如泥。

作者引述的一段話也很有道理,

「年輕女性受到......影響,認為女性有權利和男性拚酒就是女性主義的主張。真正的女性主義訊息應該是,當你失去為自己負責的能力時,你大大地增加了吸引不是真心為你著想的人的機會。這不是檢討受害者;這是嘗試避免造成更多受害者。」


💓帶著審慎和謙遜 理解陌生人的複雜性 

我們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策略有許多根本缺陷,但卻是社交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這本書點出了陌生人的複雜性。看完第一時間其實有點無助,難道只有違反人性的方法,才能夠理解他人?當然不用這麼極端。

很感謝這本書,讓我學習到,認清自身的不足,保持謹慎與謙遜,別太快對別人下判斷。

對於自己與他人,我們永遠都還在學習。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藝術小片段]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The MET展覽 三位畫家的藝術視角

 「藝術不是你所看到的,而是你讓別人看到的。」~埃德加·竇加 (Edgar Degas)


2025年,故宮與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合作策畫了《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借展81幅幾乎來自館藏「羅伯特・雷曼收藏」(Robert Lehman Collection)的作品。

除了眾所皆知的知名畫家,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梵谷(Vincent van Gogh)外,此行更想分享較少被關注的畫家,及看展心得。

🎨稀少的女性畫家—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的繪畫視角

儘管印象派挑戰傳統學院派,在畫風上有許多突破,但19世紀的藝術環境仍是由男性主導,在社會制度、文化結構的制約下,女性畫家相當稀少。僅幾位知名女性畫家,瑪莉·卡薩特即為其一,她更是唯一受邀參加印象派展覽的美國人。

卡薩特在男性主導的印象派圈子中占有一席之地,並以「母子親情」與「女性日常」為核心題材。導覽手冊對她的人物畫評論,道出畫家的女性意識,

「與其說是畫一個人的具體外在形象,不如說是捕捉一種時代的精神或生活方式。」

如此詮釋,拓展了印象派的表現領域。當藝術逐漸從殿堂走入日常,稀少的女性畫家也提供主流男性畫家少觸及的視角: 家庭、母性、女性內心世界。我倒是覺得印象派的畫風更有女性揮灑的空間。

想認識更多卡薩特女性視角的作品,可參考大都會網站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q=Mary+Cassatt&material=Canvas

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花園裡的少女)》(Spring: Margot Standing in a Garden),1900年,
攝於故宮博物院〈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人物畫總能吸引目光,若又是位可愛的小女孩,就更吸睛了!這次展覽最喜愛的作品—《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花園裡的少女)》,畫中不經意滑落的衣服、抓著衣襬的小肥手,臉上略顯害羞的表情,能捕捉到如此自然隨性的瞬間,畫家功力相當了得。


讓我不禁想起另一幅以小女孩為主角的作品,17世紀巴洛克藝術時期的西班牙繪畫大師—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侍女》(Las Meninas)中的西班牙小公主瑪格麗特,精心的打扮、富有教養的規矩,王室的表情,完全是現實主義下的另一番風景。

儘管時空背景大不同,卻蠻好奇若以印象派畫風來呈現王室成員,會是甚麼樣的畫面......

維拉斯奎茲(Diego Velázquez),部分《侍女》(Las Meninas), 1656年,
藏於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

🎨「生活美感」大師雷諾瓦 風景畫亦充滿柔焦美感 

以使用鬆散筆觸與粉嫩色彩著稱的雷諾瓦,其作品不管在世界上哪間美術館,都具有極高識別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那些打了柔焦美感的人物畫。

其中佼佼者屬這幅具有高知名度、創作6個版本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溫暖柔和的光線圍繞著畫面,散發了溫馨和諧。就算居住在下午三點就天黑的北歐居民,看到這幅畫也能一掃陰鬱吧!?

要畫出邊緣線融合的朦朧感,比起要畫得輪廓分明,要難上許多,初學者小白認為是印象派中難以揣摩的畫風。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彈鋼琴的兩位少女》,1892年,攝於攝於故宮博物院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戴帽子的女人》,1891年,
攝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

除了人物畫,沒想到雷諾瓦的風景畫依舊能打滿滿的柔焦。以壯闊的海岸線聞名的諾曼第,在雷諾瓦筆下,則營造出海風徐徐的氛圍,前景的草地隨著地形起伏,彷彿也被感染想坐著,感受海風,靜靜遠眺那遠方的小船二三。

2年前在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yssen-Bornemisza National Museum),也看過雷諾瓦這類風景畫。認真一看,原來兩幅畫作畫時間接近,果然具有同樣的抒情風格。

奧古斯特·雷諾瓦,《諾曼第近瓦則蒙的海岸風景》(View of the Seacoast near Wargemont in Normandy),1880年,攝於故宮博物院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麥田》(Wheatfield),1879,攝於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yssen-Bornemisza National Museum)


🎨鍾愛樹影錯落 光影灑落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的風景畫

去過幾間國內外美術館,發現近現代繪畫中,那些光影交錯的林蔭風景畫,深得我心。

陽光透過樹葉縫隙灑落在地面的顏色,對映著天空,能產生多少種不同的變化,端看畫家對自然光線與氛圍的掌握力。但各種作品,都能感受到和諧的寧靜感。

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是堅持在戶外寫生的印象派畫家,特別擅長描繪河流、橋樑與田野風光。《栗樹林蔭道》(Allee of Chestnut Trees)畫的是塞納河沿岸的林蔭大道,高大枝葉茂密的栗樹、道路沿著河流蜿蜒,地面上的深紫、淡紫與粉色,暗示著陽光灑下的影子,與樹葉間及雲朵中的粉藍色相互呼應。

就像莫內說,「我希望畫出的是光本身」,我也特別喜愛希斯里畫面中淡紫與粉色調的光影。

在此畫前待久一些,這愜意之美似乎還可沖淡些擁擠的觀展體驗......

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栗樹林蔭道》(Allee of Chestnut Trees),1878年,攝於故宮博物院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In the Woods》,1880年,
攝於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

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 1839-1899),A Forest Clearing,1895,
攝於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Thyssen-Bornemisza National Museum)



故宮此次能借展這些數量的作品已相當不容易,但說實在展覽空間侷促、連平日亦相當擁擠,也多少影響觀展品質,還是希望好的作品,能搭配相對應的策展環境,才不枉此行啊。


展覽名稱:《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From Impressionism to Early Modernism: French Masterpieces from the Robert Lehman Collectio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展覽地點/時間:國立故宮博物院/2025.6.14-10.12


更多藝術小片段文章:https://reurl.cc/QaqD2b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口袋食譜] 煎炸地瓜薯條

去鹹酥雞時經常為難,地瓜薯條沾梅粉好好吃,但澱粉、又是炸物,理智告訴我不能點啊!只好退求其次,點了雞排鹹酥雞甜不辣(喂~)

想解饞時如何是好?在家製作健康版的「煎炸地瓜」?

一直不太愛在家處理炸物,怕開放式廚房帶來的油煙感。沒想到油量使用相當少,就能有外酥內鬆又不油膩口感。

煎炸地瓜薯條 (Fried Sweet Potato)
煎炸地瓜薯條

地瓜薯條食材]

臺農57號小地瓜    3-4顆

中筋麵粉    2大匙

木薯粉    2大匙

片栗粉    2大匙

油    適量


[調味粉]

梅子鹽巴    適量

檸檬鹽巴    適量

黑胡椒    適量


地瓜薯條做法]

1【處理地瓜】

台農57號地瓜洗淨,削皮,切成厚片(約0.8公分),泡3分鐘清水,洗去除表面澱粉,稍微擦乾水分。

2【裹粉】

將混合粉(中筋麵粉、木薯粉、片栗粉)倒入盤中,拌勻。
把地瓜片直接裹上薄薄一層乾粉。

3【煎炸】

平底鍋倒入約能蓋過地瓜片一半高度的油,中火加熱。
放入裹粉地瓜片,煎炸至兩面金黃微酥,外皮略帶脆感即可。外層呈現乾爽、薄脆感。

4【瀝油與上桌】

煎炸好的地瓜放在吸油紙上瀝油。
趁熱隨喜好撒上黑胡椒、梅子鹽或檸檬鹽,加辣粉更過癮;只撒梅粉更像鹹酥雞賣的。外酥內鬆,香甜可口。


許多食譜都是用「加水調漿」,跟「單純裹粉」差在哪裡?

前者似乎會更像夜市小吃、後者則較少油感,但最重要其實是我太懶了,當然選擇容易點的方法,省去調漿這等麻煩事呀。

至於為何選用中筋麵粉、木薯粉、片栗粉呢?

也是因為,廚櫃裡剛好有這三款粉,且查詢後發現,融合全無違和感。

中筋麵粉 → 提供基底結構;木薯粉 → 增添Q彈咬勁;片栗粉 → 增加薄脆爽口

不就剛好各種口感都來點嘛~


簡單步驟,輕鬆做出媲美夜市、鹹酥雞的香甜炸地瓜薯條(自己說)。

一口薯條、一口啤酒,週末午後放懶看影集,真是愜意人生吶!



※更多食譜:https://reurl.cc/G5MKyx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藝術小片段] 威廉·透納特展──從海天之間認識「光之畫家」

 「我的職責是畫我所看到的東西,而非我所知道的東西。」(My business is to paint what I see, not what I know is there.)—J. M. W. Turner

 

西方近現代的藝術史,你最熟悉哪些畫家或畫派呢?如無意外,多數人的關鍵字應該差不多是莫內、梵谷、高更、畢卡索、馬諦斯,印象派或立體派吧!有多少人熟悉「浪漫主義藝術」威廉.透納J.M.W. Turner, 1775-1851)呢?實不相瞞,還真不熟。


〈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透納,《藍色瑞吉山之日出》,1842。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一開始注意到《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是因為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一位畫家重要到被印在英鎊鈔票上,且為紀念畫家誕辰250週年,泰德美術館推出史上規模最大的全球巡迴展覽「Turner 250」系列活動。相當好奇這位被譽為「光之畫家」,對現代繪畫有多大貢獻?及對英國的意義。

展覽主視覺《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更有種熟悉感,似乎在某本藝術書中看過。原來是收在《一日一頁藝術史》,而書中古往今來收納的365幅畫作,透納作品就包辦了4幅!


透納真面目?!

透納自畫像,J.M.W. Turner(1799)

若看過英鎊上的肖像(24歲時自畫像),再對比2014年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的男主角(見下圖左上),應該會腦袋錯亂。「我們講的是同一個人嗎?」

究竟是透納想營造出浪漫形象(想像)?還是電影太誇大醜化他的公眾形象?

為探詢真相,特別從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查詢館藏的透納肖像(見下圖右上),果然!不偌自像畫飄撇,還有中年發福傾向。且據資料顯示,透納出名後,仍堅持做自己、不刻意改變口音與言行舉止、甚至作秀的性格電影中也有提及,例如在畫展中對著自己的作品戲劇性地吐口水、在冷色調的畫上點上一抹紅色顏料後,修飾成海浪中的浮標等「創新」技法,讓他在有名之餘,也遭受傳統派的抨擊。

「他的天賦無可否認,外貌卻常被形容如水手、農夫,甚至有『不像藝術家,更像工頭』的尖酸說法。」泰德美術館研究員這麼說。


嗯,我們還是專心看畫好了。

左上: 2014年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右上:約翰·吉爾伯特爵士,鉛筆,(1837) 。來源:
英國國家肖像館
下:Back of the Queen Elizabeth II note. From: Bank of England


「光即是色彩」(Light is therefore colour)—透納畫風

透納的畫風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演進,從寫實走向抽象,尤其在對光影的表現上更為突出。可區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寫實階段)受新古典主義與荷蘭風景畫影響,色彩控制嚴謹、透視準確。21歲時首度展出的油畫《海上漁夫》、特展〈始於英國風景〉展區的大自然寫生畫均為此期作品。

中期(浪漫主義與光影探索)晚期(抽象與大自然共鳴),開始走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中期,開始重視光線、氣氛與情緒的表達,對景物的具象描繪開始弱化;畫面結構趨向流動與光感。晚期,輪廓與形體解構,轉向光與色的情緒表現;筆觸自由奔放,幾近抽象。

後期作品引起不少學院派的譏諷。畢竟他1840年的 《湖面落日》(Sun Setting Over a Lake)比莫內的《日出》(1872)還早了好幾十年,走的比印象派還前面,怎能不遭致批評?!

〈歷史故事〉展區一景

〈威尼斯:壯麗的城市〉展區一景


特展之印象最深刻作品—海天一色之無垠

若隱蔽作畫年份,也不告訴你畫作主題,你會覺得下方幾幅作品是甚麼畫風呢?

迷離的光影,與混沌氛圍,或許是強烈氣流造成了浪花,也可能是一片被濃重霧氣掩蓋的牧草草原;也許是早晨的霧氣隱蔽著光輝,或是即將夜晚的朦朧也說不定。夾雜著模糊與不明確,每個人都能產生各自的感受,不正是抽象畫的核心概念?

就算藝評家仍舊把透納中晚期的畫作歸類在浪漫主義派,有些作品我怎麼看,分明就是抽象畫啊。

「透納的天空與海洋越來越挑戰既有的風景畫傳統,畫面中沒有地平線、透視線,亦無傳統構圖方式,觀者彷彿被拋入一個模糊曖昧的空間,與自然元素融為一體。」特展導覽手冊如此介紹。

透納自己也說過,

「模糊是我的強項。」(Indistinctness is my forte.)

透納,《有浮標的海景》,18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透納,《威尼斯節慶》,1845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相較於早期壯遊各地的自然風景寫生,我更喜歡他中晚期半抽象、抽象的繪畫風格。

抽象畫要畫得好,比要畫得像難上許多,且若有紮實的藝術底蘊,加上有想法的創新突破,一幅畫能透露的,超乎想像。

從這次來展出〈海上風暴〉、〈海天之間〉展區作品,即能感受到那些充滿戲劇性的張力,可能是殘酷無情、狂野奔騰,或渺小或巨大,或看了標題,想一探所描述的,究竟在畫作中何方的好奇心,都讓人停留許久、細細品味。

透納,《波濤洶湧的大海和燃燒的殘骸》,1835-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透納,《洶湧的大海與海豚》,1835-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對了,千萬別錯過第一展區影片播放區,有部38分鐘的影片——威廉·透納:展翅高飛(JMW TURNER: ON THE WING)從透納的視角探索他對旅行的熱愛。

影片中採訪了策展人、修復師、作家及歷史學者,介紹透納的多件作品,並帶領觀眾前往啟發他創作的地點。影片還描述19世紀旅行的挑戰。在了解畫家本人之外,也能熟悉大時代的背景。


「在透納之前,倫敦沒有霧。」—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此次來展的80幅透納真跡,較少倫敦景色。想理解歷經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英國,在畫家筆下,會如何呈現?沒有親自前往典藏三萬多件透納作品的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 Britain),怎能一窺究竟?!

但最知名的《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 1844)以及《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 1839)都收藏於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嗯,下個旅遊地點,似乎已呼之欲出。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 《人生不踩雷的藝術》從逆向思考看清人生地雷

有兩件事會決定你的生活品質:一是你思考的品質,二是你關係的品質。—《人生不踩雷的藝術》

若你對自己的人生有高達9成的滿意度,完全可以略過這本書。或根本應該請你分享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

若你覺得你的人生好像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每天被待辦清單、做不完的家務事、公事,壓得喘不過氣,更遑論思考,那可考慮作者幫你分門別類出52種你可能遇到的地雷。

《人生不踩雷的藝術》

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寫的《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等書多年來廣受喜愛,已成為他廣為熟悉的系列書籍。這些書,一以貫之,都想提供讀者—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的小撇步。

人生,說穿了,如同上方的引言,不外乎你知道怎麼想事情,及你知道怎麼做人,然後真的要去做。太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知道大部分何謂正確的事,但知易行難不就是這麼回事,所以我們才需要這類人生書籍三不五時提醒自己,

「嗶嗶!前方有地雷,請繞道而行」。


反其道而行的「逆向思考」

若你沒太多時間閱讀《推力》、《聰明思考》、《逆思維》、《心理摩擦力》等認知心理學科普書籍,杜伯里的人生藝術系列把心理學、哲學、行為認知領域的知識,用容易記得的方式介紹給讀者。加上單純的心靈雞湯勵志文吸引力太低,《人生不踩雷的藝術》反其道而行,擺脫正向思考,改用「逆向思考」法,避開會讓人生失敗的原因。

其實這本書中講的大多數技巧,你我都知道,畢竟誰會不知道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呢!但杜伯里負面表述成對你的壞習慣不離不棄」,你可能會比較好奇,想看看葫蘆裡到底在賣甚麼藥。

盡量在老生常談中,分享幾個自己最有感受的不踩雷藝術。


👉想擁有美好人生,就不要讓東西「壞掉」

得過且過的擺爛人生 aka 別得過且過

52個避免人生地雷清單中,第一個就提到「養護」的重要性。

我們總會注意到一項宏偉的設計或英勇救援行動(更不用說若擔綱救援的剛好又是位肌肉男),在媒體推波助瀾下更是如此,卻造成高估這些行為的價值;相較之下,我們卻過分看輕悄然無聲的持續性養護工作。他要提醒的,其實是你的健康。

人到中年,特別有感受。

你或家人是否常忽略健檢或家庭醫師的定期檢查與叮嚀,但更感謝不得不動刀時,外科醫生的手術精湛?!若是,從今天起,別對你的身體得過且過吧!

人總是低估長遠利益,較看重當下利益。還年輕,三不五時熬夜也沒甚麼吧!」、「現代人運動量普遍不足,我這樣也算正常吧」、「健檢報告有幾個紅字,已是現代人的通病」。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How about, 從不要讓東西壞掉開始。


👉對另一半的期望值維持在低檔

對一切寄予厚望 aka 降低期望值

(以下非抱怨文)要維持婚姻的秘密,請不要對對方懷抱過高期望,或是不要再看言情小說(這是我說的)。作者建議一開始就與對方坦誠相見,不偽裝、展現出原本且不會改變的模樣;若這樣還能結婚,婚後兩個人都應該去讀經典文學作品。

因為文學作品中多半是悲慘破碎的關係,這樣你就不會對愛情寄予厚望。而這樣的對比效應說不定會讓另一半認為你簡直是公主的化身。但為什麼不打開電視看社會新聞更快?喔,忘了說,作者幾年前寫過《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他已經好多年沒看新聞及社群媒體了。

是否該來閱讀《安娜·卡列尼娜》了......


👉90%的人類行為,可根據所謂的獎勵機制來解釋

信任你的銀行專員 aka 留意(錯誤)獎勵機制,不要變成犧牲者

這篇蠻值得深思。「銀行專員」可自行替換成其他職業,如律師、醫生、汽車業務等等。

查理‧蒙格(Charles Munger)曾說過,

「讓我看一下獎勵政策,我就可以事先告訴你結果。」

所謂事出必有因,想探究人類的行為,可由其背後的獎勵機制著手。

留意為什麼你的銀行專員要推銷某個產品給你、多想一下醫生給你的醫療建議(這點很不容易啊);同樣的,也要注意你自己的獎勵政策,會不會讓你說出、做出只考慮自身利益,可能會讓你被看破手腳、失去信任的話或事情。畢竟「建立名聲要花20年,摧毀名聲只需要5分鐘」!


👉在看下本書或下一部影片中前,先花兩分鐘想一下你想從中得到甚麼?

跌進內容的陷阱 aka 留意你吸收的內容

你都是有意識地吸收資訊嗎?還是只是因為「有趣」而瀏覽資訊?

只是問這的前提,可能還要先需要區分來源是書、長文,或是網路上的影音、短文。

過去還不懂自己不足之處,選書囫圇吞棗。後來才明白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若非吸收力極強或過目不忘者,需懂得在相關性與單純好奇心間求取平衡。作者說,「你希望自己能熟練精通的能力領域,在這範圍內的內容是『相關』的,要先有明確目標精準消費,不要因為『有趣』而瀏覽資訊。有趣的資訊太多了,但對你有幫助嗎?

當然,每週有幾小時,好好讓自己放懶,無意識轉遙控器或滑社群都可以,只要設定好玩耍的時間,誰有辦法時時刻刻正襟危坐哩!


若你感覺人生有些地方還需要加強,或總遇到一些狗屁倒灶的鳥事,或許可以參考一下這本掃雷小書!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口袋食譜] 西班牙香蒜蝦

對食物不太挑剔,更非饕客。只要用餐環境乾淨、食材新鮮,小吃店比 fine dining 讓人更自在快活。因此西班牙馬德里小酒館及百年老店,讓人無比懷念。

Tapas, House wine或在地啤酒,與愛講話的在地人,韓良露在《文化小露台》曾提及,「馬德里是一座享樂的城市,這裡的人活潑、大方、愛講話,喜歡吃東西、好社交,更愛過夜生活,馬德里人相信人活著是為了享受生命,工作只是不得已的手段。」

自從吃過、也學會西班牙香蒜蝦(Gambas al ajillo, Spanish Garlic Shrimp)後,每次吃,除了能得到最省時的回報外,還能喚起旅遊的療癒記憶。

是口袋食譜中不可或缺的也好吃!

西班牙蒜蝦(Spanish Garlic Shrimp)
西班牙香蒜蝦(Gambas al ajillo)

[香蒜蝦食材]

  1. 白蝦  12隻(視家境增減)
  2. 大蒜  6-8瓣
  3. 乾辣椒或辣椒粉(選加)  些許
  4. 巴西里或義大利香料  些許
  5. 橄欖油  蓋過蝦子的一半高度
  6. 檸檬  半顆
蝦子醃料
  1. 鹽巴  少許
  2. 黑胡椒  些許
  3. 片栗粉  些許

香蒜蝦做法]

 【準備蝦子】

將鮮蝦去殼、去腸泥,保留蝦尾,用紙巾吸乾水分,撒上少許鹽、黑胡椒及片栗粉,醃5分鐘備用。

 【熱油煸香蒜片與辣椒】

小鑄鐵鍋倒入橄欖油,放入蒜片與乾辣椒,冷油下鍋,用小火慢慢煸出香氣,蒜片呈金黃即可。

 【加入鮮蝦】

轉中小火,放入處理好的蝦仁,煎至兩面轉橙紅色、熟透即可,約2分鐘內完成。

【撒上香料、檸檬汁提味】

起鍋前撒上巴西里或義大利香料,可擠上檸檬汁,略拌幾下即完成。


馬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的招牌蒜蝦

從備料到完成上桌,不出20分鐘。這道菜更棒的一點,是關火後可連同鍋子上桌,少洗一塊盤子!果然省時無極限。

不過,邊回顧著馬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阿公之家的招牌蒜蝦,邊念著那明明簡單的大火直上,卻飄香上百年,也才驚覺,怎都忘了深盤中的橄欖油下得如此霸氣?!

的確,油足火大,方能縮短蝦子下鍋時間,且還要用法國麵包沾取香噴噴的橄欖油蒜香醬汁呢!應該試著在減少熱量與忠於原味中求取平衡。

好像該把蝦子拿出來退冰了......


馬德里百年老店La Casa del Abuelo
不見阿公掌廚,但口感超讚的香蒜蝦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日本.大阪] 萬國博覽會 EXPO 2025|心目中不可錯過的兩大展館!

自從決定要衝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Expo 2025 Osaka, Kansai, Japan)後,該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將體驗最佳化,大概是此次關西行最具挑戰的目標。

4月13日萬博開幕後,官網、社群平台、網友影片等資訊量急遽暴增。哪些場館不可錯過、路線如何安排才省時間、該怎麼吃才有效率、哪些體驗一定得嘗試...... 琳瑯滿目的資訊量,差點忘了根本只有2天啊!失控的資訊量,讓人不由得焦慮。

ㄟ,旅遊不是為了要放鬆嗎?!

沉澱好陣子,終能好好回顧人生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


2025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主題——「未來社會的設計:為了每個人的生命(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身為主辦國,當然得傾國力端出最值得一看的內容。這部分日本的確也沒讓觀眾失望。官方、企業分別打造出「官方國家館」、「民間/企業館」及「特色/簽名館」,各有不同的科技×文化主軸。

若適逢劃時代的里程碑,或能夠締造綿延的影響性,如1876年費城萬博,主題是「紀念美國獨立一百週年」、1889年巴黎萬博主題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一百週年」;又或者1855年巴黎萬博,首度建立的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分級制度。除此之外,誰有辦法記得每隔幾年舉辦一次的萬博主題呢?


之於小我,若能在博覽會中,因某間場館的某項策展內容,激起思考的漣漪,或許就能像陳德政在《時空迴游》中提到,

「生命是連鎖反應的結果,過去與未來互相影響,一樁事件牽動著另一樁事件。」

未來的我,會不會因造訪 EXPO 2025,觸發了未知,將有所改變也說不定。

傍晚的大屋根(RING)


「EARTH MART」展館|透過食物思考生命

相較於許多展館,以絢麗、宏偉或高科技取勝的外觀,「EARTH MART」外觀是樸實(?)鋪著茅草屋頂的建築物。由人稱熊本熊之父的小山薰堂策劃、隈研吾設計。

EXPO 2025主題展館:EARTH MART

策展人理念是「透過食物思考生命」,透過相當多元方式引發觀者重新審視食物。但,似乎概念有點過多?!

身為超市、賣場重度愛好者,「EARTH MART」的展出,與每個人生活相近,非常容易引起共鳴。例如,可將超市推車中的採買物品放上磅秤,能知道一包咖啡豆、一瓶水、一顆御飯糰的食材相關資訊,與其所代表的意義。

也可知道日本人一輩子吃了多少其他生命,並懷抱對生命和食物的感激之情;或透過列出超市收銀機的消費明細,看出不同國家的人每週採買了哪些食材,藉此理解飲食文化的差異。

都是吸引人駐足的展示,但說實在,要從幾張照片延伸思考到文化層次,恐怕不是容易的事。

EARTH MART其中一個展區,從每天吃的食物思考生命

EARTH MART展區:「未來的壽司店」

未來食譜  大廚就在你眼前|A kitchen that can record and recreate flavors.

而另個展區的未來食物概念,讓人印象深刻。

超愛看BBC的料理節目,儘管 Rick Stein, Donal Skehan, Jamie Oliver 三不五時拿出的春雞、羊腿、時蘿、迷迭香、鼠尾草等,根本不會在我的shopping list上;但當難得出現一道「這我好像也會做」的料理時,食材、量、料理步驟總晃眼一過。運氣若好,費點功夫,他們個人社群或網站或許還能找到。

每次這種時刻,都想著「若製作單位能提供詳細的食譜讓觀眾下載就太棒了!」(除了《里克斯坦的美食故事》 (Rick Stein's Food Stories) 當他在料理時,螢幕右下角會有QR Code可掃食譜,但料理影片僅限英國境內可觀賞)


EARTH MART展區:「能夠重現味覺記憶的廚房」

於是當看到「EARTH MART」內「能夠重現味覺記憶的廚房」展區,完全就是我心目中的夢幻未來廚房啊!

在「未來廚房」裡,電子爐前方牆上大螢幕就是你的料理食譜。裡頭有你曾經吃過某位星級大廚的經典菜餚、記憶中外婆的拿手好菜,或各種類的料理,不但錄影重現,也能記錄懷念的味道。除了一步步的料理教學外,還更精準的提示你在幾分幾秒時要進入下一步驟,及需要的時間。

透過烹飪數據繼承和共享食譜,實現全球料理文化的傳承。Well, 這是策展的雄心與視野;對一介平民,這就是數位食譜系統,希望能成為未來廚房的標配。


Future of Life|人類與仿生機器人共存的未來,探索生命邊界

EXPO 2025主題展館:Future of Life/いのちの未来

每個人都愛聽故事。

由大阪大學石黑浩教授策展,核心主題是「Amplification of Lives(放大的生命)」,透過設計人類與仿生人共存的未來社會和生活場景,探討若沒有身體、時間、地點的限制,生命將如何呈現,以及人類是否有擴增生命的可能性。

Future of Life內各展區

未來社會 生命能無限擴增延長?

你有想過,若將過世的親人,能把記憶轉移給機器人繼續存活的話,這個機器人是否還算是原本的人?機器人能否擁有真正的情感?人類是否需要無限地活下去?或誰該決定機器人已經活夠了?

以沉浸式劇場觀賞形式,在故事中拋出哲學問題,並提供開放式的結局,讓觀者自行決定對未來的想像。

展區的觀賞,或以故事影片搭配擬真機器人的共存、聽聲不見人的場景,或在多個擬真機器人的場景間交替,策展手法多元,並以有餘裕思考的速度推進,不得不說是細膩、精緻、具思考性且娛樂性高的主題場館。

這應該也是 「Future of Life/いのちの未来」會成為萬博超熱門場館的原因之一。

2天共參觀20個左右場館,第一個展館就是石黑浩的Future of Life。一開始就體驗到萬博最精彩、也不好預約的展館,運氣好到沒話說。


未來,講到2025大阪萬國博覽會,人們會記得的,可能是那座周長約 2 公里,當年世界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大屋根」(RING),或是那台「不只清洗身體,也能洗滌心靈」的自動洗澡機(笑)。

驚人的木造建築:大屋根(RING)

至於我,願望很小。

只希望未來廚房的牆壁同時也是數位食譜,滑動螢幕,就能給出「今晚想吃甚麼」的最佳答案。吃完晚餐後,家裡的仿生機器人能收拾餐桌、洗碗收盤,最後再倒杯紅酒、切盤起士,轉換成閱讀模式,若能再陪我討論分享書本內容,找些延伸閱讀資料~

如此未來,值得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