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充分運用我們能夠掌控的事情,至於其他的事情就順其自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斯多葛哲學家
不知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形而上的哲學距離我有點遙遠;生活中就算不太懂哲學理論,一路上也活得好好的。這念頭直到讀了《底層邏輯》、《讀懂一本書》及《真相製造》這類書後,發現若缺少自己的想法,在此混亂世界中,容易人云亦云,難以言之成理。
若要有清晰的思維脈絡,批判思維能力至關重要。而哲學訓練正好就能讓我們質疑既有觀念,培養深入分析和評估問題的能力,從而在複雜情境中做出明智決策。
這麼多哲學書,該如何挑選入門款呢?最近看到《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and other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透過輕鬆的一問一答方式,以哲學家思維,回答人生中的大哉問。
哲學沒那麼難!從生活中開始哲學思考
作者史蒂芬.羅(Stephen Law)將嚴謹的哲學思辨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當成對人生疑難雜症的解方,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夜深人靜時,是否會想到一些難解的人生習題,如,我今天做的那個決定正確嗎?明天會議上是否該暢所欲言?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書中還舉出更多有趣的問題: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為什麼我不珍惜擁有的一切?我找到真命天子了嗎?
原來,這些看似心理諮商的人際關係、情緒、感情問題,哲學家都能回答你。
![]() |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
哲學家如何洞見情緒、感情問題?
「為什麼你會生氣?」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說,情緒並非直接由外在事件引發,而是源自我們對事件的評估與解讀。當我們對某事件賦予負面評價時,憤怒等情緒便會產生。
也就是說,我們會生氣,不是因為別人做的事情;而是我們無法保持冷靜,讓這些事情影響到自己。
在理解情緒怎麼形成後,便可參考斯多葛學派的論點—「控制二分法」,即專注於我們能控制的事物,如自身的想法與行為,並接受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如你無法改變別人要怎麼說話。這有助於減少因無法改變的情境所引發的憤怒與焦慮。
下次,當你遇到某人講出讓你想生氣的話時,反應前先暫停三秒鐘,想一下,避免立刻有負面判斷。若那是一件你無法改變的事情,就別浪費時間去煩惱或生氣了吧!
![]() |
Image by iSkyCreations from Pixabay |
而哲學家對於「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的開釋,也相當有意思。
斯多葛學派認為人應該專注於自身可控之事。而愛情的出現涉及外在因素,並非完全可控。因此,過度執著於尋找愛情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
相反地,專注於自我成長和提升,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有意義的事物上,如友情、事業或個人興趣。讓自己成為更有德性的人,並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樣即使愛情未至,內心也能保持平靜與滿足。
也就是說,不要把找不到愛情視為人生的缺憾,才不會庸人自擾。
你人生應當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忙。
![]() |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
這本書適合誰閱讀?
應該就是跟我一樣,害怕哲學的人。
「將我們想表達的意思解釋清楚,在哲學上就成功了一半。」看到書中這句話,深深覺得,生活上有許多事情真的是如此。
太多困擾、爭執其實都源自於用字遣詞上的含混不清。要回答問題之前,先釐清「定義」,就可提升溝通的效能、促進理解。
哲學除能提升批判思維的能力、深化自我認識,益處還包含,能增強道德判斷力、 促進跨領域理解、 提升溝通與論證能力。當然此書僅為入門的皮毛。但若跟我一樣,對於哲學有莫名恐懼的人,從這本容易入口的小書開始,輕鬆接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