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 為什麼有些酒就是特別好喝?《吃的藝術》破解飲食行為的思想偏誤

「唯有意識到並發展個人的豐富內在,我們才能減少對食物的需求,而不是透過強化自己的意志來減少食欲。」~《理想的簡單飲食》

你知道我們一天大概會有不下兩百次的飲食抉擇嗎?
但多半是潛意識在幫忙做決定,
才不會讓我們走進便利商店,看到新推出的起司塔就陷入選擇障礙,
而是將精力放在待會午餐後要開的會議上頭。

Image by K. Mishina from Pixabay


那你知道每個人對口味的偏好,其實是在還沒出生就決定了嗎?
而勇於嘗鮮各種特別食物的人,可能是屬於味覺遲鈍者?

《吃的藝術》這本有趣的小書,以42篇短文協助我們思考飲食的背後緣由。
也分享從中獲得的一些有趣飲食行為。



👉如何避免貴的東西一定較好迷思?

曾有學者做過實驗,將三款紅酒給受試者試喝,標價分別是3歐元、6歐元與9歐元,
雖然這三款其實是一模一樣的酒,但多數受試者卻有志一同認為最貴那瓶品質最好,
這就是所謂的「行銷安慰劑效應」。

反思自己過往的購物行為,
只要不是超出合理價格的售價,
好像真的會如此,認為貴的東西一定比較好。

實驗中更讓人意外的是,那些自稱理性的人反而會更容易受騙。
那麼,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同樣地,研究表示,只要逐漸累積品嘗經驗後,便能夠加以辨別。
所以,要培養不被紅酒售價影響的方法,需要累積經驗,
別無他法,就只能多喝了!
Such a wonderful solution!

Image from Pexels

👉用餐的音樂竟可影響食物的滋味

曾有實驗請受試者吃苦甜參半的牛奶糖,
這時候若聽到高音,含著糖的人多半會嚐到甜味;若音調轉為低沉,則會感受到苦味。
也可以在家裡試試看吃片黑巧克力,聽著兩種不同曲風的音樂,
會吃出甚麼味道?!


至於是否能用音樂引出葡萄酒的甘甜滋味呢?
一場由奧地利知名三重奏Trio Alba 樂團為每一款葡萄酒所演奏不同樂曲的實驗中,
現場觀眾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喝的每杯都是不一樣的酒,
當樂曲音色越柔和,酒的口感越溫潤。
實際上,他們試喝的每款酒當然又是相同的產品!

好想建議科學家做個實驗,研究當邊看 Netflix 影片邊品酒時,
觀看的影片是緊張懸疑、科幻劇情或輕鬆愛情類,是否也會讓葡萄酒產生不同的口感?

Image by Karolina Grabowska from Pixabay

👉原來是恐音症啊!

一直以為,周邊朋友中,只有我對於聲音很敏感,
喝湯發出窸窸窣窣聲音,或吃飯時的嘖嘖聲響,總使人不耐,
更別說日本人吃麵的吸吸簌簌聲,一聽就想逃離現場。
直到讀到書中〈巴咂巴咂與稀哩呼嚕恐懼症〉提及的「恐音症」(Misophonia)
才驚覺,原來這真的是種生理障礙呀。


令人安慰的是,
研究顯示,每5人中就有1人或多或少對噪音的容忍度較低。
而更有調查顯示,吃飯發出聲音是最常見的分手理由!
哈,吾道不孤。

但書中也建議,想早日從折磨人的聲音中解脫,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啦。
透過放鬆練習或認知行為治療,以降低耳朵的敏感度。
不然就是多多練習......從暴露在小聲的討厭聲音開始,一步步調高聲音,慢慢就可忍受了。
只是,光用想的,就相當磨人啊。


此時此刻,最最值得欣慰的是,
室友吃飯相當安靜(不然可能也當不成室友了吧 XD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