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密爾班克 (Millbank)的Tate Britain,是泰特美術館群中最古老、也最初的展館,於1897年啟用。既然叫做Tate Britain,館藏顧名思義專注於英國藝術家的作品。
心心念念,沒來臺灣《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的幾幅經典大作,以及光看書本就覺得華麗絕美的—《奧菲利亞》(Ophelia)。
不像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館藏包含許多聖經、宗教、神話等主題,相較之下,Tate Britain收藏較多近現代作品,更貼近一般人生活所熟悉。館藏不偌國家級場館豐碩,但能悠閒慢慢駐足,很適合滋養心靈。
![]() |
| Tate Britain |
完整的透納體驗|英國國家藝廊+Tate Britain
不論是20元英鎊背面、或是在電影《007:空降危機》(Skyfall)中的James Bond 與Q見面的場景,《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被許多人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畫家特納 (J.M.W. Turner)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但這幅畫,並不在「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特納作品的Tate Britain,而是在距離其步行約30分鐘的英國國家藝廊內。所以,若要一次完整瀏覽透納的經典,最好的選擇就是—一次逛完這兩間美術館!
相較於National Gallery的人潮,Tate Britain簡直是逛美術館的天堂,幾乎可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慢慢欣賞一幅畫。這裡共有8個展間的透納作品,遼闊的畫作間距、寬敞的空間,人潮稀少,想看多久任君自由。
![]() |
| Tate Britain透納展區,第一個展間:透納:成名之路(JMW Turner: Rise to Fame) |
打破常規的觀景位置
第一個展間:透納:成名之路(JMW Turner: Rise to Fame)。除了最有名的自畫像(同樣也是20元英鎊背後的圖樣)外,還有他初登皇家學會展覽的亮相之作––《海上漁夫》(Fishermen at Sea,1796),象徵畫家身分正式受到傳統體制認可。當時年僅21歲。畫作說明寫到,特納描繪了漢尼拔(公元前218年)騎著大象,被暴風雪擊倒,他的軍隊也遭到攻擊的場景。這幅畫掛在視線所及位置,或許也是想讓人比較容易找到漢尼拔吧?!
但,你有找到嗎?
說老實話,若非親眼見到畫,拍了照,zoom in認真近距離的仔細找一輪,才在遙遠的遠景找到疑似大象的身影。讓人不禁想到布魯格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那幅《伊卡洛斯墜落一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1558),對照畫名,你以為這是描繪伊卡洛斯在天空落翅墜落的畫面?沒想到找了半天,才明白主角竟是海面上掙扎的那兩條腿。
![]() |
| 看到《漢尼拔越阿爾卑斯山》,不禁想到這幅畫:《伊卡洛斯墜落一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1558),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
![]() |
| 局部的《漢尼拔越阿爾卑斯山》,你有找到漢尼拔嗎?(攝於Tate Britain) |
浪漫主義畫家眼中 戰爭VS和平
在「特納及其評論家」(Turner and his Critics)展間,策展者將兩幅畫擺在一塊—《戰爭:流放者與石蛤》(War. The Exile and the Rock Limpet, 1842),以及《和平:海葬》(Peace – Burial at Sea, 1842)。
![]() |
| 並列的兩幅畫:《戰爭:流放者與石蛤》(War. The Exile and the Rock Limpet, 1842),以及《和平:海葬》(Peace – Burial at Sea, 1842),攝於Tate Britain |
此兩幅作品顯示透納晚期畫風,以水氣、霧氣、陽光等自然元素為繪畫主體,物體輪廓被光及煙霧稀釋;兩者並列,更凸顯一戰爭、一和平的對比性。
《戰爭》描繪的是,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面對落日,象徵其英雄末日的孤寂。烈焰與夕陽的色調,形成一種近乎暴烈的色彩氛圍;與《和平》中的冷色調搭配朦朧光源,營造一種神祕而虔敬的哀悼氣氛,大相逕庭。《和平》的畫作說明寫著,透納悼念海難喪生的友人,用濃重的黑色表達悲傷,面對評論家認為船帆太黑的批評,他則回應「我願意調集全世界的顏色讓它更黑。」
也許是我疏於想像,看著拿破崙這幅畫時,我只想著,若盯著落日餘暉,映照出英雄的寂寥,我可以理解;但盯著一顆貝?
可能要再更有想像力些,才能體會透納的心境。
![]() |
| 透納,《和平:海葬》(Peace – Burial at Sea, 1842),攝於Tate Britain |
![]() |
| 透納,《戰爭:流放者與石蛤》(War. The Exile and the Rock Limpet, 1842),攝於Tate Britain |
畫裡畫外都充滿故事《奧菲利亞》(Ophelia)
最近同名同主題的畫,極為火紅。因Taylor Swift 在新歌〈The Fate of Ophelia〉MV中,致敬一幅由德國畫家弗里德里希.海瑟(Friedrich Heyser) 創作的《奧菲利亞》。
![]() |
| 截圖自Taylor Swift〈The Fate of Ophelia〉MV |
![]() |
| Friedrich Heyser,〈Ophelia〉, Museum Wiesbaden |
不過藝術史上最有名的《奧菲利亞》,大家則公認是Tate Britain 館藏,由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John Everett Millais),一位拉斐爾前派的重要藝術家,於1851至1852年所畫。
![]() |
|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 (John Everett Millais),《奧菲利亞》(Ophelia),攝於英國Tate Britain |
但等等,誰是奧菲利亞?她是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中的女主角,她父親被她的情人哈姆雷特殺害後,精神失常,最終在採花時墜入溪流,邊哼著歌,慢慢溺亡。
這畫,就是描繪那個moment。
現場從各角度觀賞,就能明白為何米萊得花上18個月,才完成此作品。除主角逼真面容外,周圍細節也太精細無比!不論是刺繡長裙、佈滿野花的河面,抑或河岸邊盛開、枯萎凋零的花朵或葉片,每個細節都精心安排。米萊花了5個月,每天在戶外取景畫11小時,因此不同季節盛開的花卉得以並置出現。不論是代表天真的雛菊、忠誠的紫羅蘭,或象徵死亡的罌粟,簡直是花語大全。
![]() |
| 不論面容、服飾、花卉,皆極為逼真! |
女主角的部分,則由伊莉莎白·希達爾(Elizabeth Siddal)擔綱。米萊在房間放置浴缸,請希達爾穿著精美連身裙躺在裡頭,浴缸下方放置幾盞油燈。有次畫到一半,油燈熄滅了,在冷水中不敢動也不敢出聲的希達爾差點因此香消玉殞,病癒後還染上鴉片毒癮。
身為拉斐爾前派御用模特兒的希達爾,後來與同為拉斐爾前派的知名畫家加百列・但丁・羅塞蒂 (Gabriel Dante Rossetti) 相戀,但兩人相愛相殺的故事最後並沒有happy ending。兩人分合多年終於結婚,僅僅2年女主角就因老公不斷外遇、流產、患憂鬱症等多重打擊,服藥離世。
But, 諷刺的是,羅塞蒂在妻子亡故後,以她為藍本創作好幾幅畫作。看似深情,儼然將自己及妻子視為維多利亞時代版的但丁和碧翠絲(Beatrix)。不過,旁觀者總是敏銳,眼尖的路人看得出來,羅塞蒂對藝術與自己的愛,顯然遠高於對亡妻的愛(因風流韻事不斷)。
簡言之,渣男無誤。
羅塞蒂這幅畫被置於同一展間。兩相對照,不勝唏噓。
![]() |
| 羅塞蒂,《碧翠絲》(Beata Beatrix),在亡妻希達爾過世兩年後創作。攝於英國Tate Britain |
想擁有更棒的觀展體驗 超推薦Tate Britain官網
總覺得看畫常是走馬看花?除了説好漂亮之外就說不出什麼別的?
若想有更完整的觀展體驗,加碼推薦Tate Britain網站,有圖有文有影片,簡直超棒的延伸閱讀。更有提供學童的版本,內容淺顯易懂,對藝術不會退避三舍。不論對家長或對老師或對藝術小白,都是超讚的補充教材。真不愧是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英國啊!
- 想知道「拉斐爾前派」畫風為何?要如何畫出「拉斐爾前派」風格作品?都可找到答案!https://www.tate.org.uk/kids/artists/who-are-pre-raphaelites
- 網站很貼心的整理了館內5幅最值得關注的藝術品,其中有來不及介紹,也超精彩的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https://www.tate.org.uk/visit/tate-britain/5-artworks-to-look-out-for-at-tate-brita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