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口袋食譜] 無糖無油無麵粉可可燕麥蛋糕

周末午後,邊看劇總想來點零食。

眼角餘光瞄到角落那包洋芋片,內心煎熬到底要不要撕開包裝,已可預想包裝一開難以收手的情景......

不如自己動手做個簡單的甜點?!重點還無糖、無油、無麵粉,

甚至一個人吃光光,也不至於有負擔的—可可燕麥蛋糕

無糖無油無麵粉可可燕麥蛋糕
無糖無油無麵粉可可燕麥蛋糕,兩人份


請生成式AI生出蛋糕完成品,但有點失真,哈

[燕麥蛋糕食材]

香蕉2根、雞蛋1顆、牛奶50ml、燕麥片50克、無糖可可粉20克、巧克力片1-2片、泡打粉1茶匙

[燕麥蛋糕做法]

  1. 香蕉1.5根用叉子壓成泥,加入雞蛋、牛奶,攪拌均勻。
  2. 加入燕麥片、可可粉、泡打粉,混合均勻。
  3. 準備圓形或長方形容器,鋪上烘培紙。
  4. 將蛋糕糊到入模具內。上面鋪上半根的香蕉切片及巧克力碎片;或是藍莓果干、切碎的堅果都可以。
  5. 氣炸鍋180度烤25分鐘,完成。 

※也可使用烤箱;烘烤時間可能會因烤箱型號和蛋糕模具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烘烤前的無糖無油無麵粉可可燕麥蛋糕
蛋糕烘烤前

此次模具較大,蛋糕完成品較薄

這超簡單食譜非常適合懶人如我,已做過N次。從備料到享用,只需要40分鐘左右。

蛋糕本身無糖,但若想要巧克力味更濃郁,表面可撒上巧克力碎片;想健康點,可撒切碎堅果。下次想試試添加藍莓或覆盆子,嘗試更多種風味和口感。


希望你也喜歡健康又美味的無糖無油無麵粉可可燕麥蛋糕!好好享受無罪惡感下午茶時光吧!


更多食譜|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 深夜裡的哲學家,哲學入門款

「我們必須充分運用我們能夠掌控的事情,至於其他的事情就順其自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斯多葛哲學家

不知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形而上的哲學距離我有點遙遠;生活中就算不太懂哲學理論,一路上也活得好好的。這念頭直到讀了《底層邏輯》、《讀懂一本書》及《真相製造》這類書後,發現若缺少自己的想法,在此混亂世界中,容易人云亦云,難以言之成理。

若要有清晰的思維脈絡,批判思維能力至關重要。而哲學訓練正好就能讓我們質疑既有觀念,培養深入分析和評估問題的能力,從而在複雜情境中做出明智決策。

這麼多哲學書,該如何挑選入門款呢?最近看到《深夜裡的哲學家: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What am I doing with my life?: and other late night internet searches answered by the great philosophers),透過輕鬆的一問一答方式,以哲學家思維,回答人生中的大哉問。


哲學沒那麼難!從生活中開始哲學思考

作者史蒂芬.羅(Stephen Law)將嚴謹的哲學思辨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當成對人生疑難雜症的解方,與你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夜深人靜時,是否會想到一些難解的人生習題,如,我今天做的那個決定正確嗎?明天會議上是否該暢所欲言?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

書中還舉出更多有趣的問題: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為什麼我不珍惜擁有的一切?我找到真命天子了嗎?

原來,這些看似心理諮商的人際關係、情緒、感情問題,哲學家都能回答你。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哲學家如何洞見情緒、感情問題?

為什麼你會生氣?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說,情緒並非直接由外在事件引發,而是源自我們對事件的評估與解讀。當我們對某事件賦予負面評價時,憤怒等情緒便會產生。

也就是說,我們會生氣,不是因為別人做的事情;而是我們無法保持冷靜,讓這些事情影響到自己。

在理解情緒怎麼形成後,便可參考斯多葛學派的論點—「控制二分法」,即專注於我們能控制的事物,如自身的想法與行為,並接受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如你無法改變別人要怎麼說話。這有助於減少因無法改變的情境所引發的憤怒與焦慮。 

下次,當你遇到某人講出讓你想生氣的話時,反應前先暫停三秒鐘,想一下,避免立刻有負面判斷。若那是一件你無法改變的事情,就別浪費時間去煩惱或生氣了吧!

Image by iSkyCreations from Pixabay

而哲學家對於「如果我永遠找不到愛情該怎麼辦?」的開釋,也相當有意思。

斯多葛學派認為人應該專注於自身可控之事。而愛情的出現涉及外在因素,並非完全可控。因此,過度執著於尋找愛情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焦慮。

相反地,專注於自我成長和提升,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有意義的事物上,如友情、事業或個人興趣。​讓自己成為更有德性的人,並接受命運的安排。這樣即使愛情未至,內心也能保持平靜與滿足。​

也就是說,不要把找不到愛情視為人生的缺憾,才不會庸人自擾。

你人生應當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忙。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這本書適合誰閱讀?

應該就是跟我一樣,害怕哲學的人。

「將我們想表達的意思解釋清楚,在哲學上就成功了一半。」看到書中這句話,深深覺得,生活上有許多事情真的是如此。

太多困擾、爭執其實都源自於用字遣詞上的含混不清。要回答問題之前,先釐清「定義」,就可提升溝通的效能、促進理解。

哲學除能提升批判思維的能力、深化自我認識,益處還包含,能增強道德判斷力、 促進跨領域理解、 提升溝通與論證能力。當然此書僅為入門的皮毛。但若跟我一樣,對於哲學有莫名恐懼的人,從這本容易入口的小書開始,輕鬆接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