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久了,
對於字裡行間中出現「馬拉松」這三個字,
特別敏感。
隨著路跑風潮盛行國內外,
愈來愈多人對鄰近的日本馬拉松充滿嚮往之情,
不論是對從1920年開始,迄今已舉辦92屆的箱根驛傳,
或是名列六大馬拉松的東京馬、需要抽籤的大阪馬、京都馬,還是完賽禮為Tiffany 項鍊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等,如數家珍。
但,
究竟咱們這塊土地上,
第一次有臺灣人參賽的馬拉松路跑是在甚麼時候呢???
似乎不是個太吸引人的話題...........
近日正好閱讀兩本頗有關聯的有趣書籍,分別是--
陳柔縉的《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以及由臺灣文學工作室所寫的《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
竟然不約而同提及同一件事:
頭一回有臺灣人參賽的馬拉松!!
距今正好100年前,1916年的日治時代,
當時臺北最好的馬路,
是現今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和中山南路圍起來的四方形馬路,
稱作「三線路」。(詳見下方圖片)
為了宣傳政績,總督府便決定利用這條當時全台灣最寬、最平、最美的道路,
開辦全島馬拉松大賽。
然而,在1916年4月23日舉辦的這場比賽,
雖名為「マラソン」(Marathon),
實際距離並非你我熟悉的42.195KM,
而只是繞三圈,全長還不到15KM。
看到實際距離有點失望,
這不是馬拉松!! 這不是馬拉松! 這不是馬拉松啊!! >.<
但文史工作者以史料足跡,帶領讀者神遊這場賽事,
仍舊使人精神一振。
當時全臺汽車數量僅僅幾百輛,三線道路面寬闊,卻乏人問津,
當然也不用甚麼交通管制。
不過這場比賽並非與大家認知的以年齡來分組,
而是依照族群區分為「日本人組」及「臺灣人組」,
且只有「日本人組」有大獎。
但沒關係,沒關係,
因為這場比賽最後的第一名,是咱們臺灣人--
當時受僱於臺灣銀行的人力車夫--林和。
與現今馬拉松賽前各式行銷宣傳雷同,
賽前報紙上也拼命報導參賽隊伍的積極練習,
包括「北部運動界の霸權」鐵道部、「淡水稅關團」,冒雨練習,甚至被野狗亂追亂吠,
報社甚至還舉辦有獎徵答,預測臺灣人和日本人第一名的完賽成績是幾分幾秒,
6成猜想日本人會快1、2分鐘,僅4成看好臺灣人。
比賽當日,32度的高溫,依然吸引數千民眾圍觀,
各路「應援團」(啦啦隊)紛紛助陣--
臺中帝國製糖會社60多人連夜北上,為日本選手壯聲勢,
日本小學生揮舞紅旗,為城南小學校的老師加油......
起跑線位於今日監察院(當時的臺北廳)前,
參賽人數相當懸殊,日本人共有百多人,而臺灣選手則只有17人。
起跑時間也大不相同,
臺灣人組率先於8:54起跑;日本人組則是到10:36才上場。
不是愈晚跑愈熱嗎??
真不知主辦單位是在幫日本人還是在害他們?!
跑了一圈,36歲的臺灣人林和已一馬當先,
最後以51:41完成12多公里。均速約莫4分10秒。
而日本人第一名的藤岡,28歲,也同樣是名人力車夫,
以53:18完賽,足足比林和慢了一分多鐘。
不過許多獎品因為只提供給日本人組,榮獲第一名的臺灣人反倒沒有象徵首獎的銀盃,
有點不勝唏噓。
當時榮獲路跑比賽第一名還真是風光,
事後不甚服氣的跟記者抱怨說,
他賽前禁酒色,以蛋補充營養,還練習了三次,每次跑完三圈只需40分鐘,正式比賽會失常,是因為太多認識他的人在路邊幫他加油,他必須「與之答禮」,才會輸給林和。
聽起來還真像年輕小夥子會發表的言論。 -_-
然而這場路跑比賽也並非曇花一現,
就連在殖民地臺灣都能不時舉辦,不得不佩服。
若這股路跑魂能持續在這塊土地蔓延流傳,
搞不好數十年前,跑步這項運動老早就成為本島的全民運動,
更能醞釀出全國民眾夾道歡迎,熱烈期盼的各式驛傳(接力賽),
說不定今天臺灣的各地路跑比賽,就是國外人士每年最引頸期盼的經典賽事!
光想就令人熱血沸騰啊~~~
更聯想到,
這幾年臺灣人很愛去朝聖的日本練跑天堂路線--皇居、神宮外苑,
因為距離、地形適中,交通便利,
不但吸引大批國內外跑者蜂擁而至,更帶動周邊無限的運動商機,
我們臺灣不知是否也有哪些地方可以造就出類似的路跑黃金路線呢?!
值得深思。
唸書時根本不曾有機會認識的臺灣歷史,
隨著紅透半邊天的臺灣吧(Taiwan Bar)系列影片,
將臺灣歷史介紹得生動有趣,蔚為風潮。
這一兩年的書店,
也不難發現陳列架上的日治時代相關書籍雨後春筍般冒出,
《躍動的青春: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等等,
提供給對日治時代庶民生活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參考嚕!
對於字裡行間中出現「馬拉松」這三個字,
特別敏感。
隨著路跑風潮盛行國內外,
愈來愈多人對鄰近的日本馬拉松充滿嚮往之情,
不論是對從1920年開始,迄今已舉辦92屆的箱根驛傳,
或是名列六大馬拉松的東京馬、需要抽籤的大阪馬、京都馬,還是完賽禮為Tiffany 項鍊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等,如數家珍。
但,
究竟咱們這塊土地上,
第一次有臺灣人參賽的馬拉松路跑是在甚麼時候呢???
似乎不是個太吸引人的話題...........
近日正好閱讀兩本頗有關聯的有趣書籍,分別是--
陳柔縉的《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以及由臺灣文學工作室所寫的《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
竟然不約而同提及同一件事:
頭一回有臺灣人參賽的馬拉松!!
距今正好100年前,1916年的日治時代,
當時臺北最好的馬路,
是現今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和中山南路圍起來的四方形馬路,
稱作「三線路」。(詳見下方圖片)
三線道的區塊即為當年路跑比賽路線,自右上角的臺北廳起跑,逆時針方向繞三圈。 |
翻攝自《百年不褪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 |
為了宣傳政績,總督府便決定利用這條當時全台灣最寬、最平、最美的道路,
開辦全島馬拉松大賽。
然而,在1916年4月23日舉辦的這場比賽,
雖名為「マラソン」(Marathon),
實際距離並非你我熟悉的42.195KM,
而只是繞三圈,全長還不到15KM。
看到實際距離有點失望,
這不是馬拉松!! 這不是馬拉松! 這不是馬拉松啊!! >.<
但文史工作者以史料足跡,帶領讀者神遊這場賽事,
仍舊使人精神一振。
當時全臺汽車數量僅僅幾百輛,三線道路面寬闊,卻乏人問津,
當然也不用甚麼交通管制。
不過這場比賽並非與大家認知的以年齡來分組,
而是依照族群區分為「日本人組」及「臺灣人組」,
且只有「日本人組」有大獎。
但沒關係,沒關係,
因為這場比賽最後的第一名,是咱們臺灣人--
當時受僱於臺灣銀行的人力車夫--林和。
與現今馬拉松賽前各式行銷宣傳雷同,
賽前報紙上也拼命報導參賽隊伍的積極練習,
包括「北部運動界の霸權」鐵道部、「淡水稅關團」,冒雨練習,甚至被野狗亂追亂吠,
報社甚至還舉辦有獎徵答,預測臺灣人和日本人第一名的完賽成績是幾分幾秒,
6成猜想日本人會快1、2分鐘,僅4成看好臺灣人。
比賽當日,32度的高溫,依然吸引數千民眾圍觀,
各路「應援團」(啦啦隊)紛紛助陣--
臺中帝國製糖會社60多人連夜北上,為日本選手壯聲勢,
日本小學生揮舞紅旗,為城南小學校的老師加油......
起跑線位於今日監察院(當時的臺北廳)前,
參賽人數相當懸殊,日本人共有百多人,而臺灣選手則只有17人。
起跑時間也大不相同,
臺灣人組率先於8:54起跑;日本人組則是到10:36才上場。
不是愈晚跑愈熱嗎??
真不知主辦單位是在幫日本人還是在害他們?!
跑了一圈,36歲的臺灣人林和已一馬當先,
最後以51:41完成12多公里。均速約莫4分10秒。
而日本人第一名的藤岡,28歲,也同樣是名人力車夫,
以53:18完賽,足足比林和慢了一分多鐘。
不過許多獎品因為只提供給日本人組,榮獲第一名的臺灣人反倒沒有象徵首獎的銀盃,
有點不勝唏噓。
當時榮獲路跑比賽第一名還真是風光,
賽後,藤岡與林和同獲總督府第二號大官民政長官和夫人獎贈的花環,又一起搭上汽車,風風光光繞行三線道路一圈。但當時那位日本人倒是沒啥運動家精神,
事後不甚服氣的跟記者抱怨說,
他賽前禁酒色,以蛋補充營養,還練習了三次,每次跑完三圈只需40分鐘,正式比賽會失常,是因為太多認識他的人在路邊幫他加油,他必須「與之答禮」,才會輸給林和。
聽起來還真像年輕小夥子會發表的言論。 -_-
根據1920年代以後的台灣報紙,鎖定「三線道」這個關鍵字,便會發現幾乎每個月都有馬拉松與接力賽在臺北城內舉行,不只是民眾狂熱,新聞也爭相報導每位選手的生平與每場練習賽。日本人運動精神之旺盛,有著源遠流長的痕跡,
就連在殖民地臺灣都能不時舉辦,不得不佩服。
若這股路跑魂能持續在這塊土地蔓延流傳,
搞不好數十年前,跑步這項運動老早就成為本島的全民運動,
更能醞釀出全國民眾夾道歡迎,熱烈期盼的各式驛傳(接力賽),
說不定今天臺灣的各地路跑比賽,就是國外人士每年最引頸期盼的經典賽事!
光想就令人熱血沸騰啊~~~
更聯想到,
這幾年臺灣人很愛去朝聖的日本練跑天堂路線--皇居、神宮外苑,
因為距離、地形適中,交通便利,
不但吸引大批國內外跑者蜂擁而至,更帶動周邊無限的運動商機,
我們臺灣不知是否也有哪些地方可以造就出類似的路跑黃金路線呢?!
值得深思。
唸書時根本不曾有機會認識的臺灣歷史,
隨著紅透半邊天的臺灣吧(Taiwan Bar)系列影片,
將臺灣歷史介紹得生動有趣,蔚為風潮。
這一兩年的書店,
也不難發現陳列架上的日治時代相關書籍雨後春筍般冒出,
《躍動的青春: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等等,
提供給對日治時代庶民生活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參考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