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 學校之外,人生之內——《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

這幾年固定收看人生學校的短影片,也曾經寫過短文分享印象深刻的影片:

[人生小片段] 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8法則

https://pinkbee35.blogspot.com/2020/04/8.html

欣賞他們用簡明方式描述諸多人生課題,只是長久以來習慣難改,仍偏好閱讀紙本(若中文字更好)。
終於盼到人生學校集結精華,並出版中文書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
把人生、自我、愛情、工作各種面向的人生課題,以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概念解惑,
該如何從失戀中恢復正常生活、如何不讓被拒絕影響生活的健康、如何在悲慘世界中過活、如何對他人說不......


分享幾個覺得特別有趣的課題。


#世界不繞你轉  不必擔心別人怎麼看

當我們已經活到一定年紀,明知道不用太過在意他人眼光、走在路上根本沒有人注意我們新剪的髮型、微凸的肚子;但許多時候,就還是會在意啊~~
對面的同事會發現我穿的套裝變緊了,扣子快蹦開了、老闆還記得上個月會議中我提的愚蠢建議、餐廳其他客人紛紛側目為什麼你獨自一人在餐廳用餐......

人生學校用一幅畫來告訴你,well, nobody cares!
文藝復興畫家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 the Elderl) 1560年畫的《伊卡魯斯的墮落風景》(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呈現溺水的伊卡魯斯的最後時刻。而我們得要很仔細凝視,才會在右下角某處,發現被嚴重淡化的伊卡魯斯搖晃的四肢,在海中載浮載沉。

透過這幅畫,人生學校要告訴我們一項極大的救贖--
我們打翻東西或髮型很糟時,絕對沒人會注意到。
在一般友好的情況下,其他人遇到我們的時候,對我們根本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想擁有成熟的情緒  要先有溝通、信任與接受脆弱的能力  

你可能會認為情緒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更加穩定,但其實我們也常發現,
有時候外表55歲的人,就衝動和習慣的溝通方式來看,也可能只有4歲半。不是嗎?
這該如何是好?!

首先要接受,人類是情緒的動物,對自身價值的感覺很容易出現異常波動
只是有些人會形外,有些人在心中翻騰。
不想要無來由的情緒低落,或大起大落,第一步要對自身更有意識
好情緒不是只要你想就能自個出現的,
要意識到自己的脆弱、知道要交哪些朋友、有時候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造成,以及乾脆忽視情緒也很好。

若進一步想要情緒成熟,要嘛就是在童年自然養成--溝通、信任和接受脆弱的美德,不然就是在成年後努力學習。
當我們能夠向讓我們覺得很煩的人解釋為什麼會有如此感覺、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堅持自我主張的選項,及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容忍自己的脆弱,或找到一個能忍受我們眼淚的人。

下次,當你跟另一半吵架、對無禮的人不爽時,
記得好好複習這三種能力!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有挑戰的一門課題了。


#讓生命感覺更長的專家不是營養師,而是藝術家

若你想要延長生命,與其思考增加物理性的時間,不如確保你活得恰如其分地充實!
當我們的生活有越多時候具有挑戰性、不可預測的經歷,就會覺得日子過得越長。

你或許會以為,所以我們要前往北極看極光、去祕魯馬丘比丘朝聖、與海豚一同游泳這種新奇事物,才算過得有意義。
人生學校給的建議是,我們只需像藝術家:
適當地留意、睜著眼睛過日子,並且在這過程中享受時間。
如同梵谷畫了多幅向日葵,型態各異,
運用生活中的美學,觀察身邊潛在的美麗,不用去到某些美景、城市,才認為能探尋到新事物。



書內容應該是自他們 Youtube影片中重新編輯而來,如同幾分鐘的影片,一個 lesson就傳達一個觀念,是通識課的短講,而非研討會的專業剖析。

之前也曾分享過《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這本書,
當時寫到,從小到大,學校、家長、社會極少教我們如何才能長出強健的心智肌肉,
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就如同這21堂課題,薄薄100多頁,
這所學校教的,需要回家後好好做功課複習,
才能拿到人生學校的學分呀!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 看完《聰明思考》,期待有聰明生活

 「真正能交給我東西的好書,不是讀完就算了。我必須把書放下,開始按照書的提點去生活。閱讀所起的頭,我必須用行動去為其畫下句點。」~亨利.梭羅(Henry Thoreau)

曾給自己一個今年要比前一年看更多本書的目標。
執行兩年發現,因為很少讀小說,喜愛閱讀的類別,大多就是得花那麼多時間細讀,或回去翻閱,
所以若只顧算數字,反而是劃錯重點。(但要是能快速吸收的大量閱讀就更棒了)


最重要的是,
是讀過、思考了,去行動。

圖片來源:博客來


接連看的幾本好書,普遍都是從關於觀念到實際行為的改變。
包括《超級思維》、《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逆思維》,或《聰明思考》所談的方法,
殊途同歸都有個核心目的—
#提升生活品質


《聰明思考》作者尼茲比(Richard Nisbett),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框架理論大師。

我們都希望人生中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正確的。但受到各種情境、脈絡與個人特質影響,常常事與願違。尼茲比希望透過各種推論規則,幫助讀者做出更聰明的決策,不論是該不該吃完難吃的餐點、如何在各有優點的應徵者中找到最合適的人,或是該賣掉哪一支股票?

善用一些技巧,將可提升做選擇的品質。分享幾項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別輕易相信你眼前的人事物
這不是要我們一直懷疑他人,而是,要我們動腦思考
人的信念與價值,經過長期養成,其實早已有了對事物的評論與價值判斷。
但我們其實很 #容易受到偶發刺激的影響,而不自覺。
研究顯示,若女生是在搖晃的吊橋上請男生填寫問卷,這時候男生會比較想約女生出去;若換成在穩固的地面填寫問卷,則男生邀約的動機就沒那麼強了。


由此衍伸,對於自己的判斷能力,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及謙卑的心。
而奠基於偶發刺激的影響性,
要做出重大決定時,最好能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多次接觸,尤其在品論一個人時更需如此。

林肯曾說過「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就必須更瞭解他才行。」



#該如何判讀專家說法
作者給了大家幾項意見,
#先了解這問題有沒有所謂的專業知識像占星術就沒有專業知識。
若有所謂的專業知識,則去看看專家是否有一致見解。
若有一致見解,而且共識越強時,你就越可以接受。


太多新聞起手式都是「OOO研究表示」,讀者也很容易全盤接受。
隨著Line各種長輩群組到處轉傳,太多時候真假交雜的內容令人難以判別,
一方面要抗拒直覺反應,一方面又對資訊正確性感到焦慮。
若沒有時間做到作者的建議,該如何是好?!
日常生活,我們則可以善用趨勢科技達人、Cofacts、TFC事實查核中心,
這些臺灣已經頗有機制的平台,檢視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



#無意識帶來的好處比你想像得多更多
當意識思考無法處理問題時,往往就是無意識最擅長處理的事。
作者舉了中研院院士張益唐解出世紀數學難題的故事。
這故事過去在院內曾略耳聞,但不太了解細節,只知他成名前不甚得志。
書中描述張益唐並不是在研究室努力思考時想出解法,而是在朋友家,正準備去聽音樂會時,腦中突然靈光一閃出正確的解法!
數學界大為震撼,一位數學講師能夠解答一道數學界的聖杯難題。

張益唐院士在想出孿生質數謎題後,又花了幾個月確認所有細節。

這也印證出作者想傳達的訊息:
#若正思索的問題毫無進展,先去做別的事吧!讓無意識接手看看
#靈光乍現後意識思考至關重要




我們無法一時之間改變長久以來思考的方式,這些被作者稱呼為「不良的心理傾向」
但至少能開始明瞭,人類的行為,都會取決於脈絡,以及社會影響力。
當開始覺察到這點,就是改變的開端。

作者最後舉了例子,當你看到《紐約時報》指出,比起簡單辦婚禮的夫妻,婚禮辦得盛大的夫婦,婚姻會更美滿,你要怎麼思考?
我們應意識到,會盛大舉辦婚禮者,平均年紀較大、財力較好、認識時間較久等,各種因素都會和婚姻滿意度有相關,而無法盡信「婚禮規模大小與婚姻滿意度」存在相關性。


你今天接收到哪些值得再思考的新聞呢?
願我們皆能以更有知覺的方式生活,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