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交給我東西的好書,不是讀完就算了。我必須把書放下,開始按照書的提點去生活。閱讀所起的頭,我必須用行動去為其畫下句點。」~亨利.梭羅(Henry Thoreau)
曾給自己一個今年要比前一年看更多本書的目標。
執行兩年發現,因為很少讀小說,喜愛閱讀的類別,大多就是得花那麼多時間細讀,或回去翻閱,
所以若只顧算數字,反而是劃錯重點。(但要是能快速吸收的大量閱讀就更棒了)
最重要的是,
是讀過、思考了,去行動。
|
圖片來源:博客來 |
接連看的幾本好書,普遍都是從關於觀念到實際行為的改變。
包括《超級思維》、《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逆思維》,或《聰明思考》所談的方法,
殊途同歸都有個核心目的—
#提升生活品質
《聰明思考》作者尼茲比(Richard Nisbett),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框架理論大師。
我們都希望人生中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正確的。但受到各種情境、脈絡與個人特質影響,常常事與願違。尼茲比希望透過各種推論規則,幫助讀者做出更聰明的決策,不論是該不該吃完難吃的餐點、如何在各有優點的應徵者中找到最合適的人,或是該賣掉哪一支股票?
善用一些技巧,將可提升做選擇的品質。分享幾項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別輕易相信你眼前的人事物
這不是要我們一直懷疑他人,而是,要我們動腦思考。
人的信念與價值,經過長期養成,其實早已有了對事物的評論與價值判斷。
但我們其實很 #容易受到偶發刺激的影響,而不自覺。
研究顯示,若女生是在搖晃的吊橋上請男生填寫問卷,這時候男生會比較想約女生出去;若換成在穩固的地面填寫問卷,則男生邀約的動機就沒那麼強了。
由此衍伸,對於自己的判斷能力,應保持開放的態度及謙卑的心。
要做出重大決定時,最好能在不同情境下進行多次接觸,尤其在品論一個人時更需如此。
林肯曾說過「討厭一個人的時候,就必須更瞭解他才行。」
#該如何判讀專家說法
作者給了大家幾項意見,
#先了解這問題有沒有所謂的專業知識。像占星術就沒有專業知識。
#若有所謂的專業知識,則去看看專家是否有一致見解。
#若有一致見解,而且共識越強時,你就越可以接受。
太多新聞起手式都是「OOO研究表示」,讀者也很容易全盤接受。
隨著Line各種長輩群組到處轉傳,太多時候真假交雜的內容令人難以判別,
一方面要抗拒直覺反應,一方面又對資訊正確性感到焦慮。
若沒有時間做到作者的建議,該如何是好?!
日常生活,我們則可以善用趨勢科技達人、Cofacts、TFC事實查核中心,
這些臺灣已經頗有機制的平台,檢視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
#無意識帶來的好處比你想像得多更多
當意識思考無法處理問題時,往往就是無意識最擅長處理的事。
作者舉了中研院院士張益唐解出世紀數學難題的故事。
這故事過去在院內曾略耳聞,但不太了解細節,只知他成名前不甚得志。
書中描述張益唐並不是在研究室努力思考時想出解法,而是在朋友家,正準備去聽音樂會時,腦中突然靈光一閃出正確的解法!
數學界大為震撼,一位數學講師能夠解答一道數學界的聖杯難題。
張益唐院士在想出孿生質數謎題後,又花了幾個月確認所有細節。
這也印證出作者想傳達的訊息:
#若正思索的問題毫無進展,先去做別的事吧!讓無意識接手看看
#靈光乍現後意識思考至關重要
我們無法一時之間改變長久以來思考的方式,這些被作者稱呼為「不良的心理傾向」。
但至少能開始明瞭,人類的行為,都會取決於脈絡,以及社會影響力。
當開始覺察到這點,就是改變的開端。
作者最後舉了例子,當你看到《紐約時報》指出,比起簡單辦婚禮的夫妻,婚禮辦得盛大的夫婦,婚姻會更美滿,你要怎麼思考?
我們應意識到,會盛大舉辦婚禮者,平均年紀較大、財力較好、認識時間較久等,各種因素都會和婚姻滿意度有相關,而無法盡信「婚禮規模大小與婚姻滿意度」存在相關性。
你今天接收到哪些值得再思考的新聞呢?
願我們皆能以更有知覺的方式生活,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