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4分鐘1英里(約1.6公里)是要跑多快?
well, 約略就是2" 30左右的均速吧。
先來換算一下速度,或許較容易理解,
也就是說,當你用間歇練跑中常見的96秒跑完400公尺操場(均速4"00)時,
人家只花60秒就跑完,然後已經休息了36秒鐘。
誰是百年來首位突破4分鐘1英里(約1.6公里)的人類?
是一位業餘運動員,生於1929年的英國人羅傑‧班尼斯特 (Roger Bannister),
這是因為,他在打破當時這道人類極限後3個多月就退出體壇,
專心去當名懸壺濟世的醫生了。
這是一本從1952年8月開展的競賽故事,
3名20出頭的年輕人,分別挑戰一個近百年都無法被突破的「4分鐘魔咒」,
他們是羅傑‧班尼斯特、約翰‧蘭迪(John Landy)以及魏斯‧桑提(Wes Santee)。
最後結果,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但閱讀過程中,重要的早已不是誰挑戰成功,畢竟真人真事只要查查維基百科就能知曉,
而是在漫長的鍛鍊過程中,
彷彿與他們一同歷經,極度自律的刻苦練習,一次次與目標失之交臂後,砍掉重練的繼續面對,
而1950年代的田徑場上,
沒有PU跑道而是煤渣跑道,沒有壓縮褲、沒有運用高科技設計的極輕量跑鞋,
應該也還沒有各種提升體能表現的禁藥,
這樣還能跑出2" 30的均速,
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雖然突破4分一英里的紀錄之後就像是開了閘門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地一瀉千里,
但在我看來,班尼斯特對運動的態度,堪稱典範。
他不但是第一位跑進4分鐘的運動員,
一直以來皆是自行安排科學化的訓練課表,
還得同時進行在醫院實習,診察病患、研究個案、準備醫科考試的緊湊生活。
在一整天忙著巡視病房、讀書、寫報告,只剩午餐可以休息時,
他沒有選擇午休,而是利用這段空檔,
從醫院跑去搭地鐵,趕赴體育場,連伸展都沒空做,
善用短暫的35分鐘訓練,
然後洗澡、吃東西,回醫院繼續工作。
而這樣的長期睡眠不足狀態,一天訓練僅稍微超過1小時,
最後不但成功通過醫學考試,更在1954年大英帝國運動會中,
以快了0.8秒的成績,贏過蘭迪。
班尼斯特VS蘭迪,1954大英帝國運動會
當一字一句的對決始末、跑者側寫、賽道上的爭鋒相對,到最後的結局出爐,
換成真實場景,不過幾分鐘光景,
對馬拉松跑者來說,幾分鐘的差距已是相當值得努力的目標,
對要挑戰4分一英里的選手來說,
2秒聽起來或許不多,但對他們而言,卻像是嘗試衝破磚牆一般艱鉅。
對照起來,
動不動就為自己無法早起運動找滿找好理由,天氣太冷、工作太忙、睡眠不足,
為自己不願抓緊時間,中午前往體育館奔跑40分鐘也好的怠惰,
一點小雨就自我催眠說別跑了,免得感冒的突然懂得關心起自己,
真是羞愧萬分,
也難怪成績無法繼續往前進步............
如果嚷嚷就能煮出一桌好菜,我大概老早是名廚了!
受到這句話的鼓舞,
決定上班再怎麼用腦過度,還是要利用下班時間直衝跑步機,
就用滴落的汗水(噁)來證明我也有被本書激勵到啊。
畢竟,蘭迪也說過,
認真跑步,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well, 約略就是2" 30左右的均速吧。
先來換算一下速度,或許較容易理解,
也就是說,當你用間歇練跑中常見的96秒跑完400公尺操場(均速4"00)時,
人家只花60秒就跑完,然後已經休息了36秒鐘。
誰是百年來首位突破4分鐘1英里(約1.6公里)的人類?
是一位業餘運動員,生於1929年的英國人羅傑‧班尼斯特 (Roger Bannister),
人們普遍認為人類不可能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哩時,1954年5月6日,英國醫學院學生羅傑班尼斯特率先以3分59秒4突破了這一障礙,當天的那場比賽,直到今天仍然被喻為「神奇的一英里」(miracle mile)。你也許沒聽過他,
這是因為,他在打破當時這道人類極限後3個多月就退出體壇,
專心去當名懸壺濟世的醫生了。
(Roger Bannister, 引用自http://www.independent.co.uk/) |
(Roger Bannister, 引用自http://www.thesundaytimes.co.uk/) |
這是一本從1952年8月開展的競賽故事,
3名20出頭的年輕人,分別挑戰一個近百年都無法被突破的「4分鐘魔咒」,
他們是羅傑‧班尼斯特、約翰‧蘭迪(John Landy)以及魏斯‧桑提(Wes Santee)。
最後結果,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但閱讀過程中,重要的早已不是誰挑戰成功,畢竟真人真事只要查查維基百科就能知曉,
而是在漫長的鍛鍊過程中,
彷彿與他們一同歷經,極度自律的刻苦練習,一次次與目標失之交臂後,砍掉重練的繼續面對,
只為了在一英里賽中減少一、兩秒,這不過就是彈一下手指和收銀機開關的時間。而他們皆為業餘運動員,是醫學院學生,或一般大學生。
而1950年代的田徑場上,
沒有PU跑道而是煤渣跑道,沒有壓縮褲、沒有運用高科技設計的極輕量跑鞋,
應該也還沒有各種提升體能表現的禁藥,
這樣還能跑出2" 30的均速,
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Roger Bannister and John Landy, 引用自http://www.hubcs.com/the-miracle-mile/) |
雖然突破4分一英里的紀錄之後就像是開了閘門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地一瀉千里,
但在我看來,班尼斯特對運動的態度,堪稱典範。
他不但是第一位跑進4分鐘的運動員,
一直以來皆是自行安排科學化的訓練課表,
還得同時進行在醫院實習,診察病患、研究個案、準備醫科考試的緊湊生活。
在一整天忙著巡視病房、讀書、寫報告,只剩午餐可以休息時,
他沒有選擇午休,而是利用這段空檔,
從醫院跑去搭地鐵,趕赴體育場,連伸展都沒空做,
善用短暫的35分鐘訓練,
然後洗澡、吃東西,回醫院繼續工作。
而這樣的長期睡眠不足狀態,一天訓練僅稍微超過1小時,
最後不但成功通過醫學考試,更在1954年大英帝國運動會中,
以快了0.8秒的成績,贏過蘭迪。
每小時的訓練、每場比賽、每次犧牲、對跑步的每滴熱愛,成就了最後一刻,這最後半圈。看到這句話,不由自主地立刻找出當年的這段影片,
班尼斯特VS蘭迪,1954大英帝國運動會
當一字一句的對決始末、跑者側寫、賽道上的爭鋒相對,到最後的結局出爐,
換成真實場景,不過幾分鐘光景,
對馬拉松跑者來說,幾分鐘的差距已是相當值得努力的目標,
對要挑戰4分一英里的選手來說,
2秒聽起來或許不多,但對他們而言,卻像是嘗試衝破磚牆一般艱鉅。
對照起來,
動不動就為自己無法早起運動找滿找好理由,天氣太冷、工作太忙、睡眠不足,
為自己不願抓緊時間,中午前往體育館奔跑40分鐘也好的怠惰,
一點小雨就自我催眠說別跑了,免得感冒的突然懂得關心起自己,
真是羞愧萬分,
也難怪成績無法繼續往前進步............
如果嚷嚷就能煮出一桌好菜,我大概老早是名廚了!
班尼斯特謹守信條,認為跑步應該只是大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是要持續提升體能,同時顧及課業,他必須在每次訓練中有更多收穫,卻又不能增長時間,這表示必須不斷加強艱苦的跑道訓練。
受到這句話的鼓舞,
決定上班再怎麼用腦過度,還是要利用下班時間直衝跑步機,
就用滴落的汗水(噁)來證明我也有被本書激勵到啊。
畢竟,蘭迪也說過,
在任何一場賽跑,跑者都是絕對孤獨的,沒人幫得了跑者。......跑長跑時,光要跑到關鍵距離,就得非常努力思考。在一英里中,幾乎每一段都很重要,跑者絲毫不能鬆懈,絕對不能停止思考,幾乎隨時都可能被打敗。
認真跑步,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