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現代藝術的跳tone與需要極強的想像力加持,
磅礡的文藝復興時代之於我,
則是熟悉又容易接受的口味。
回味起當歷史實習老師的那年,講了不少歷史故事,
還是西洋史能夠吸引我較多~~~(有些事情還是只適合遙想)
為了不要霧裡看花,非常有上進心的"大家"特別在看展前許久,
就先入手蔣勳寫的《破解米開朗基羅》,
勤前惡補一番,倒也補足不少見識與知識。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位長壽的藝術家,活了近90歲~~
在15世紀平均壽命還只是3、40歲時......
他根本就是長生不老的妖怪吧!
在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中,不到30歲時,就已因《聖殤》、《大衛》這兩件曠世巨作聲名大噪,
米開朗基羅雖然不認為自己是畫家,因為他始終最愛雕刻,
但卻依然創造出西斯汀禮拜堂的創世紀濕壁畫,以及最後審判等著名畫作。
繼上回達利展覽後,為了不讓好不容易冒出頭的藝術細胞又再度冬眠,
怎麼說也要來看一下身為歷史系學生不可錯過的米開朗基羅特展!!!!
特別選了個黃道吉日,完全不用排隊、人擠人的上好日子,
租借了隨身導覽,一同進入這個衣不蔽體、讓人臉紅心跳的藝術殿堂!!
完全感受不到周末人潮推擠的不便,
雖說畫作與雕刻都是複製品........
看過真跡者當然不容易有FU,
但我覺得主辦單位的佈展算是有用心,
把藝術家的畫室、作畫的顏料及步驟、濕壁畫處理的方式.....等,
用影片或是實體呈現眼前,
展出空間也不會太擁擠,這2.5小時逛下來,除了最後有批流竄的學生相當礙眼外,
整體感覺相當不錯!
當然,這次展覽雕刻作品的重點就是 《聖殤》、《大衛》、《酒神》及《瀕死的奴隸》
《瀕死的奴隸》,全身僅用屍布纏繞住。但是,從近距離的放大,似乎陶醉的感覺大過垂死的痛苦。根據蔣勳解讀,
而是「釋放 」的解脫吧!
《酒神》是米開朗基羅完成的第一件真人尺寸的雕塑。
是他在剛過廿歲時的創作品。
年輕的身軀,卻因為喝酒........長出些許啤酒肚!?!?!?!
酒,真是害人匪淺啊!!!! (沒想到這竟是我的comment~~~)
不過,正當我邊走邊沉浸在酒精造成的不良影響時,轉個身,
看到了驚為天人的畫面!!!!!!
OH! What a lovely body~~~~~
真是令人賞心悅目啊!!
一定是受了這尊享樂的雕像影響,讓我正經的思維一不小心跳脫出希臘美學的神聖............
(還是趕緊回到藝術的殿堂!)
《大衛》,是米開朗基羅從25歲開始創作的雕像,一開始就設定是要放置在翡冷翠的市政廳廣場上。經過了4年,他終於完成了這座敢於挑戰邪惡、勇敢俊美的年輕生命。
比真人還大的複製品,放置在入口處,場館內只有大衛頭部的大特寫雕塑。
過去雕刻家都會呈現大衛贏之後的畫面,手持著劍,將哥利亞的頭踩在腳下的勇猛。
但米開朗基羅他,
怎麼看都是一座鼓舞人心的傑作,難怪日日夜夜地讓他站立在市政廳露天的廣場上長達370
年之久,一直到1873年才被移到博物館內收藏。
《聖殤》,目前存放於羅馬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
是一座我看完所有雕刻作品後,會讓我親眼看看真品的曠世鉅作。
米開朗基羅一生創作了無數聖殤的作品,一直到他去世前幾天的89歲,他還在雕刻另一座聖殤......
但這座流傳千古的藝術品,除了米開朗基羅以聖母平靜卻哀傷的臉龐,訴說出悲痛到極致的哀傷傳達了他所感受到的《聖殤》外,那行雲流水的衣服皺摺與衣袍紋路,
完全無法想像與剛硬無比的大理石畫上等號,更是讓我目不轉睛的著迷!!!
這作品也是唯一米開朗基羅有落款的雕塑,名字就刻在聖母衣服的背帶上。
除雕塑外,米開朗基羅極負盛名的當然就是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創世紀》,以及西斯汀禮拜堂的壁畫--《最後的審判》。
創世紀濕壁畫中,分成9個長方形空間,統分為3組,每1組3個空間,從宇宙初開,到地球出現、創造亞當夏娃、 伊甸園人類原罪、懲罰、災難及救贖。
〈創造亞當〉
是創世紀濕壁畫中最受人注目的視覺焦點。
上帝的右手,與亞當的左手,手指即將觸碰到手指,
隔著天與地的距離,但也象徵了愛。
想想,這巨幅的屋頂濕壁畫,得每天仰著頸,與時間賽跑,與正常作畫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構思畫面。不只需要技術,更需要體力與過人的堅毅。
此次展覽僅僅展出小部份的作品,從蔣勳的書中,對於米開朗基羅各項作品、時空背景、創作階段有相當深入的描述,就算沒有來看展,
光看這本書,也會收穫良多。
看了這麼多本蔣勳的書,依舊佩服他對文字與美感的掌握,
總能讓我回味再三,時不時回頭翻閱剛才的一字一句。
一些小紀錄
〈米開朗基羅肖像〉
為德孔特所畫,約是米式60歲左右的樣貌。
〈三種菜單〉
米開朗基羅親筆寫成,也可證明了他的勤儉生活。
〈聖彼得大教堂圓頂透視圖〉
1547年教皇保祿三世指派米開朗基羅擔任教堂總工程師,當時他已70歲。
《戰鬥》是他17歲時的作品。
我站在這幅作品前相當久的時間,對於一塊平坦的石板上,
能夠刻劃出這麼多交疊、錯位地身軀,
肉體與肉體重疊牽連,相互對抗、掙扎,
真是感到匪夷所思。
磅礡的文藝復興時代之於我,
則是熟悉又容易接受的口味。
回味起當歷史實習老師的那年,講了不少歷史故事,
還是西洋史能夠吸引我較多~~~(有些事情還是只適合遙想)
為了不要霧裡看花,非常有上進心的"大家"特別在看展前許久,
就先入手蔣勳寫的《破解米開朗基羅》,
勤前惡補一番,倒也補足不少見識與知識。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位長壽的藝術家,活了近90歲~~
在15世紀平均壽命還只是3、40歲時......
他根本就是長生不老的妖怪吧!
在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中,不到30歲時,就已因《聖殤》、《大衛》這兩件曠世巨作聲名大噪,
米開朗基羅雖然不認為自己是畫家,因為他始終最愛雕刻,
但卻依然創造出西斯汀禮拜堂的創世紀濕壁畫,以及最後審判等著名畫作。
繼上回達利展覽後,為了不讓好不容易冒出頭的藝術細胞又再度冬眠,
怎麼說也要來看一下身為歷史系學生不可錯過的米開朗基羅特展!!!!
特別選了個黃道吉日,完全不用排隊、人擠人的上好日子,
租借了隨身導覽,一同進入這個衣不蔽體、讓人臉紅心跳的藝術殿堂!!
完全感受不到周末人潮推擠的不便,
雖說畫作與雕刻都是複製品........
看過真跡者當然不容易有FU,
但我覺得主辦單位的佈展算是有用心,
把藝術家的畫室、作畫的顏料及步驟、濕壁畫處理的方式.....等,
用影片或是實體呈現眼前,
展出空間也不會太擁擠,這2.5小時逛下來,除了最後有批流竄的學生相當礙眼外,
整體感覺相當不錯!
當然,這次展覽雕刻作品的重點就是 《聖殤》、《大衛》、《酒神》及《瀕死的奴隸》
《瀕死的奴隸》,全身僅用屍布纏繞住。但是,從近距離的放大,似乎陶醉的感覺大過垂死的痛苦。根據蔣勳解讀,
米開朗基羅使「垂死」變成一種「高潮」,是生與死的臨界,感官到了極致,彷彿靈魂要從肉體裡解放出來,從被囚禁的牢籠裡掙脫,得到更大的自由。的確,如此的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重點不在垂死前,也非奴隸的身分,
而是「釋放 」的解脫吧!
《酒神》是米開朗基羅完成的第一件真人尺寸的雕塑。
是他在剛過廿歲時的創作品。
他想借用古希臘酒神的酩酊,解放基督教會對人性的壓抑。在文藝復興時代,這樣的作品大膽宣示了希臘美學,酒神與牧神是神話中最放縱感官享樂的神衹,也是基督教文化視為最淫慾的異端。
年輕的身軀,卻因為喝酒........長出些許啤酒肚!?!?!?!
酒,真是害人匪淺啊!!!! (沒想到這竟是我的comment~~~)
不過,正當我邊走邊沉浸在酒精造成的不良影響時,轉個身,
看到了驚為天人的畫面!!!!!!
OH! What a lovely body~~~~~
真是令人賞心悅目啊!!
一定是受了這尊享樂的雕像影響,讓我正經的思維一不小心跳脫出希臘美學的神聖............
(還是趕緊回到藝術的殿堂!)
《大衛》,是米開朗基羅從25歲開始創作的雕像,一開始就設定是要放置在翡冷翠的市政廳廣場上。經過了4年,他終於完成了這座敢於挑戰邪惡、勇敢俊美的年輕生命。
比真人還大的複製品,放置在入口處,場館內只有大衛頭部的大特寫雕塑。
過去雕刻家都會呈現大衛贏之後的畫面,手持著劍,將哥利亞的頭踩在腳下的勇猛。
但米開朗基羅他,
把生命「勝利」的意義放在 「贏」之前,而非「贏」之後,「贏」之前才是生命的全部備戰狀態,是自己潛能極限的準唄。大衛改寫了生命的價值觀點。從特寫的臉部表情,可以看到大衛皺著眉心及專注的眼神,轉頭看到大敵當前的恐懼,卻也透過暴起的筋脈血管彰顯著戰鬥的決心。
怎麼看都是一座鼓舞人心的傑作,難怪日日夜夜地讓他站立在市政廳露天的廣場上長達370
年之久,一直到1873年才被移到博物館內收藏。
《聖殤》,目前存放於羅馬梵蒂岡的聖彼得教堂。
是一座我看完所有雕刻作品後,會讓我親眼看看真品的曠世鉅作。
米開朗基羅一生創作了無數聖殤的作品,一直到他去世前幾天的89歲,他還在雕刻另一座聖殤......
但這座流傳千古的藝術品,除了米開朗基羅以聖母平靜卻哀傷的臉龐,訴說出悲痛到極致的哀傷傳達了他所感受到的《聖殤》外,那行雲流水的衣服皺摺與衣袍紋路,
完全無法想像與剛硬無比的大理石畫上等號,更是讓我目不轉睛的著迷!!!
這作品也是唯一米開朗基羅有落款的雕塑,名字就刻在聖母衣服的背帶上。
除雕塑外,米開朗基羅極負盛名的當然就是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創世紀》,以及西斯汀禮拜堂的壁畫--《最後的審判》。
創世紀濕壁畫中,分成9個長方形空間,統分為3組,每1組3個空間,從宇宙初開,到地球出現、創造亞當夏娃、 伊甸園人類原罪、懲罰、災難及救贖。
〈創造亞當〉
是創世紀濕壁畫中最受人注目的視覺焦點。
上帝的右手,與亞當的左手,手指即將觸碰到手指,
隔著天與地的距離,但也象徵了愛。
神的手伸向他,亞當順從地接受生命,接受愛與關心。在這樣飽滿巨大的雄壯肉體裡,湧動著生命最初的渴望。亞當背後大筆揮灑的藍色與綠色色塊,看到米開朗基羅毫不猶豫的筆觸,大氣渾成。
想想,這巨幅的屋頂濕壁畫,得每天仰著頸,與時間賽跑,與正常作畫完全不同的角度來構思畫面。不只需要技術,更需要體力與過人的堅毅。
此次展覽僅僅展出小部份的作品,從蔣勳的書中,對於米開朗基羅各項作品、時空背景、創作階段有相當深入的描述,就算沒有來看展,
光看這本書,也會收穫良多。
看了這麼多本蔣勳的書,依舊佩服他對文字與美感的掌握,
總能讓我回味再三,時不時回頭翻閱剛才的一字一句。
一些小紀錄
〈米開朗基羅肖像〉
為德孔特所畫,約是米式60歲左右的樣貌。
〈三種菜單〉
米開朗基羅親筆寫成,也可證明了他的勤儉生活。
〈聖彼得大教堂圓頂透視圖〉
1547年教皇保祿三世指派米開朗基羅擔任教堂總工程師,當時他已70歲。
《戰鬥》是他17歲時的作品。
我站在這幅作品前相當久的時間,對於一塊平坦的石板上,
能夠刻劃出這麼多交疊、錯位地身軀,
肉體與肉體重疊牽連,相互對抗、掙扎,
真是感到匪夷所思。
結束了2.5小時的導覽與欣賞,
心裡立即有個聲音大聲的喊叫:「好想拿起筆來素描與畫畫啊~~」
透過相機,美好事物可以盡收眼底,
但要透過畫筆,美好事物才能存在心裏。
但又不禁想到,男性同胞們在看完一尊尊極富身體美學的赤裸肉身後,
應該是想馬上衝到健身房去加強一下吧!!!! 怎麼可以輸給這好幾百年前的大理石呢?!
哈~~~~
不如就從練習人體素描開始好了。
This is the conclusion I can think o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