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藝術小片段] 威廉·透納特展──從海天之間認識「光之畫家」

 「我的職責是畫我所看到的東西,而非我所知道的東西。」(My business is to paint what I see, not what I know is there.)—J. M. W. Turner

 

西方近現代的藝術史,你最熟悉哪些畫家或畫派呢?如無意外,多數人的關鍵字應該差不多是莫內、梵谷、高更、畢卡索、馬諦斯,印象派或立體派吧!有多少人熟悉「浪漫主義藝術」威廉.透納J.M.W. Turner, 1775-1851)呢?實不相瞞,還真不熟。


〈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
透納,《藍色瑞吉山之日出》,1842。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一開始注意到《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是因為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一位畫家重要到被印在英鎊鈔票上,且為紀念畫家誕辰250週年,泰德美術館推出史上規模最大的全球巡迴展覽「Turner 250」系列活動。相當好奇這位被譽為「光之畫家」,對現代繪畫有多大貢獻?及對英國的意義。

展覽主視覺《藍色瑞吉山之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更有種熟悉感,似乎在某本藝術書中看過。原來是收在《一日一頁藝術史》,而書中古往今來收納的365幅畫作,透納作品就包辦了4幅!


透納真面目?!

透納自畫像,J.M.W. Turner(1799)

若看過英鎊上的肖像(24歲時自畫像),再對比2014年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的男主角(見下圖左上),應該會腦袋錯亂。「我們講的是同一個人嗎?」

究竟是透納想營造出浪漫形象(想像)?還是電影太誇大醜化他的公眾形象?

為探詢真相,特別從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查詢館藏的透納肖像(見下圖右上),果然!不偌自像畫飄撇,還有中年發福傾向。且據資料顯示,透納出名後,仍堅持做自己、不刻意改變口音與言行舉止、甚至作秀的性格電影中也有提及,例如在畫展中對著自己的作品戲劇性地吐口水、在冷色調的畫上點上一抹紅色顏料後,修飾成海浪中的浮標等「創新」技法,讓他在有名之餘,也遭受傳統派的抨擊。

「他的天賦無可否認,外貌卻常被形容如水手、農夫,甚至有『不像藝術家,更像工頭』的尖酸說法。」泰德美術館研究員這麼說。


嗯,我們還是專心看畫好了。

左上: 2014年電影《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右上:約翰·吉爾伯特爵士,鉛筆,(1837) 。來源:
英國國家肖像館
下:Back of the Queen Elizabeth II note. From: Bank of England


「光即是色彩」(Light is therefore colour)—透納畫風

透納的畫風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演進,從寫實走向抽象,尤其在對光影的表現上更為突出。可區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寫實階段)受新古典主義與荷蘭風景畫影響,色彩控制嚴謹、透視準確。21歲時首度展出的油畫《海上漁夫》、特展〈始於英國風景〉展區的大自然寫生畫均為此期作品。

中期(浪漫主義與光影探索)晚期(抽象與大自然共鳴),開始走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中期,開始重視光線、氣氛與情緒的表達,對景物的具象描繪開始弱化;畫面結構趨向流動與光感。晚期,輪廓與形體解構,轉向光與色的情緒表現;筆觸自由奔放,幾近抽象。

後期作品引起不少學院派的譏諷。畢竟他1840年的 《湖面落日》(Sun Setting Over a Lake)比莫內的《日出》(1872)還早了好幾十年,走的比印象派還前面,怎能不遭致批評?!

〈歷史故事〉展區一景

〈威尼斯:壯麗的城市〉展區一景


特展之印象最深刻作品—海天一色之無垠

若隱蔽作畫年份,也不告訴你畫作主題,你會覺得下方幾幅作品是甚麼畫風呢?

迷離的光影,與混沌氛圍,或許是強烈氣流造成了浪花,也可能是一片被濃重霧氣掩蓋的牧草草原;也許是早晨的霧氣隱蔽著光輝,或是即將夜晚的朦朧也說不定。夾雜著模糊與不明確,每個人都能產生各自的感受,不正是抽象畫的核心概念?

就算藝評家仍舊把透納中晚期的畫作歸類在浪漫主義派,有些作品我怎麼看,分明就是抽象畫啊。

「透納的天空與海洋越來越挑戰既有的風景畫傳統,畫面中沒有地平線、透視線,亦無傳統構圖方式,觀者彷彿被拋入一個模糊曖昧的空間,與自然元素融為一體。」特展導覽手冊如此介紹。

透納自己也說過,

「模糊是我的強項。」(Indistinctness is my forte.)

透納,《有浮標的海景》,18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透納,《威尼斯節慶》,1845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相較於早期壯遊各地的自然風景寫生,我更喜歡他中晚期半抽象、抽象的繪畫風格。

抽象畫要畫得好,比要畫得像難上許多,且若有紮實的藝術底蘊,加上有想法的創新突破,一幅畫能透露的,超乎想像。

從這次來展出〈海上風暴〉、〈海天之間〉展區作品,即能感受到那些充滿戲劇性的張力,可能是殘酷無情、狂野奔騰,或渺小或巨大,或看了標題,想一探所描述的,究竟在畫作中何方的好奇心,都讓人停留許久、細細品味。

透納,《波濤洶湧的大海和燃燒的殘骸》,1835-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透納,《洶湧的大海與海豚》,1835-40
攝於中正紀念堂《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

對了,千萬別錯過第一展區影片播放區,有部38分鐘的影片——威廉·透納:展翅高飛(JMW TURNER: ON THE WING)從透納的視角探索他對旅行的熱愛。

影片中採訪了策展人、修復師、作家及歷史學者,介紹透納的多件作品,並帶領觀眾前往啟發他創作的地點。影片還描述19世紀旅行的挑戰。在了解畫家本人之外,也能熟悉大時代的背景。


「在透納之前,倫敦沒有霧。」—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此次來展的80幅透納真跡,較少倫敦景色。想理解歷經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英國,在畫家筆下,會如何呈現?沒有親自前往典藏三萬多件透納作品的英國泰德美術館(Tate Britain),怎能一窺究竟?!

但最知名的《雨、蒸汽和速度—大西部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 1844)以及《被拖去解體的戰艦無畏號》(The Fighting Temeraire, 1839)都收藏於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嗯,下個旅遊地點,似乎已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