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讀書小感] 日治時期,究竟體驗了哪些西方文明?

若想了解日治時期大至公共事物、社會生活、教育文化,
小至日常生活飲食、體育活動等各種台人生活,
陳柔縉的《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是本可輕鬆親近探索的小歷史。



有個主題「體育活動」讀來甚感有趣。

延續中國傳統重文輕武觀念,到清末為止,台灣社會可說還缺乏現代運動的觀念。
所謂「動」,大概只有庶民階級的勞動,而無「運動」。
書中引述故總統嚴家淦曾被朋友勸要運動時的回答:「人生五臟六腑分布胸腔之內,自然妥切,為何要用外力,使它動盪不安呢?」

這,著實是個大哉問!


傳統價值觀認為,不動身體才能確保安全。上層階級,長輩總會特別保護長孫長子,吃飽穿暖、動輒得咎小心翼翼的「消極性保護」,
不准海泳、不准騎腳踏車、不准爬樹巴拉巴拉,
深怕一個不小心......





日本統治台灣後,也把西方文化「體育活動」挪移至此。
除了各項西方體育技能,網球、棒球、做體操等,覺得最特別的,是當時的入學考試,部分學校除了學科外,還必考體能測驗。

日治台灣三大職業學校之一的嘉義農林學校,......體能測驗過關才能筆試,包括「一百公尺、一千五百公尺跑步、跳遠、擲遠與引體上升(拉單槓)。體能不好的,不管小學成績再好,一律淘汰。」


看完倒覺得這樣五育並重也蠻好的~
與其學生時期對於體育課總興趣缺缺,用生理期不適跳過跑步、游泳,哪裡痛哪裡受傷免去練習,
長大後才因一把年紀,終於明白持續運動的重要性,花錢強健體魄努力塑造新習慣。
不如從小就(被迫)養成這不得不的存在,
也少了成人後的習慣養成之路,煎熬。
特別,在這疫情紛擾的世界,
健康的身體才是根本呀!


現在,得糾結是不是該去跑步了~~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讀後小感]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飲食想望

最近討論熱度很高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敘食物寫親情,可當散文品味,文字清新深情,
能當食譜實際下廚,又可作為食記按文索驥、併得推薦老店,
情感與實用兼具,
是本季回味再三的讀物。



洪愛珠寫許多有故事的菜色,自小吃的切仔麵、乘載與外婆母親的大稻埕、蘆洲共食回憶、
也寫粥麵粉麵、年菜、宴席、茶點與購物,
讀得津津有味,也順勢回味起記憶。


文中提及蘆洲切仔麵、湧蓮寺的人潮,
想起多年前某次到蘆洲跑行程,結束已近中午,
嚷嚷著餓肚,來去吃在地嘛!
二話不說,司機熟門熟路彎進巷弄,
但前後左右都是賣切仔麵,到底該選哪家呀?
司機大哥眼明手快,指著斜對角的那一間,
平日中午,還得靠眼明手快的功夫,才要得一張桌、叫上一碗麵的熱氣蒸騰來著。


依稀記得,當天是吃油麵的切仔麵。
這麼多年怎還有此印象?
行程緊張空檔,倒沒多用心體會切仔麵的純粹,湯頭的鮮美,
單純因為,從小到大,
麵店菜單中若有選項,從來都是找尋油麵以外的麵款,
粿條、米苔目,絕選;或有意麵,也可接受。
只有趕時間、沒選擇情況下,才會合群地配合點油麵。
從小到大,沒有例外。

粉麵之中,米苔目的樣子特別氣質,雪白細膩盈盈反光。得勝街的米苔目是極簡版本,不擱肉燥。清湯中浮著白色米苔目,祖母綠韭菜,翠青色芹菜末,一把蓬鬆新鮮的油蔥酥,頭光臉淨那般好看。乾米苔目,全無厚醬,以碎蝦米混一點油蔥酥,點豬油,即很香,滋味非常俐落。本地人內行者,點乾的吃。
光看作者形容,
是不是現下就想來碗米苔目呢!


而亦可作為涼品的米苔目,洪愛珠說,遇冷比起熱食更有嚼感。米香雖有,而其實淡。若糖漿味重,或配料花樣太多,米物就掩掉了。

傳統家庭式的路邊攤刨冰現已少見,
但好在周圍尚有小南門粉粿米苔目豆花,能聊表心意,
少糖少冰,聞得豆香,嚼得粉粿彈性,與米苔目細細淡淡的香氣。


書中描述食材不少,但對其中的Q彈的食物們特有感,
只因自小舉凡麻糬、芋圓、珍珠、粉粿、米苔目、腸粉、地瓜球,
彈牙有嚼感的,都是榜上有名的喜愛。
還有看了這書才知道南洋有種食物叫 Chendul, 「煎蕊」,或珍多,玉綠色的涼粉條,貌似米苔目。印象中似乎有在美食節目中出現過,雖從未嘗過,但光看就覺得一定好吃清爽。



於是,
閱讀中,要入眼的除那津津有味的食記,
還得分神給記憶中的滋味,人情味,以及標註於千萬里外的口味,
煞是忙碌。


想著,
疫情解除3級後,
蘆洲湧蓮寺附近,那碗米苔目。
應是可啟程的,想望。